写在2024年的冬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好久没写长文,确实也好久没有交易了,2023年虽然手里的股份变多了,但是市值缩水了,说赚钱还是赔钱其实都还算不上。

2023年最大的感觉就是风向变了,劳苦大众的消费方式变得有些矛盾,一方面捂紧钱袋子买房买车买奢侈品的热情都在下降,另一方面体验型消费开始大行其道,游学,旅拍之类的消费方式开始兴起。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都突破4亿了,专家说他们很脆弱。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很脆弱。随时都可能失业,失业以后是不是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对于35岁以上人群变成了一个未知数,家里老人孩子接连病倒,请一个月假照顾可能就要被扫地出门。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延毕,到考研,还是考公,又多了几个选择,只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亲戚家的孩子考研考了好几年仍然在考,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除了去年留抵的增值税今年是正增长,其他各项税收都不同程度在下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统计局网站看看,数字不会骗人。地方上压力也不小,勒紧裤腰带想做点项目,但是总是没钱。

投资上看,去年基金定投不管是300还是500都不赚钱,倒是红利低波和中证红利依然坚挺,也侧面验证是熊市股息率高的比较抗跌,不过最终客观规律,弹性是双向的,依然坚持定投中证500,沪深300科创50,虽然眼前看市值不高,但是最后收益必然是会比红利要好的。

股票除了有钱就继续买招行之外做过波段的分众传媒,只要我家电梯里面分众的广告还一直常看常新这个股票就没什么大问题,不够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目前大部分广告还都是白酒。至于白酒,我确实也不懂。

作为一个招行资深用户,能感觉都活动缩水,贷款电话变多,不过不止招行,其他银行的外包贷款电话也没少打,至少招行基本都还是自己卡中心在外呼。银行和房地产关联比较强,目前房地产下行周期,银行放贷压力也很大,目前看股息率还可以,就看明年分红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业看似可以,但是实际上出去玩归玩,现在客单价要比YQ之前低。我自己都在刻意避开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今年走了14个城市,总花销不到两万(吃住行门票),平时聚会的节目也从下午茶聚餐变成了逛博物馆逛街喝咖啡,现在可能是YQ期间养成的习惯,饭几乎是能不在外面吃就不吃。YQ造成的疤痕效应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持续的要久一些。

公司今年自费购买的家属商报据说价格翻了一番,可能跟现在时不时来一波的病菌感染有关系,医药是所有人这辈子都避不开的。两个月前发烧去医院测了一圈不出来的时候,因为怕一个人死在家里没人知道,按我的经验和血检指标,自己诊断99%甲乙流,于是网购了速福达,半小时送到家,吃下去一天就好了,实际上也可以吃达菲或者国产的磷酸奥司他韦,早吃,吃五天包好,也可以保命,实际上矛盾就在于,花谁的钱治。如果想要享受医保,那就得多测几次,再抗几天,有个同事就是去抽了三次血才测出来,然后开奥司他韦,不发烧之后两周嗓子还是哑的。我自己之前感染的经验也是,前五天基本上都测不出来,抵抗力差的,五天足以肺炎了。再大一些的病,无非就是集采材料和自费材料,可能有的髋关节装上用10年有的装上用三四年的区别,有的钉子打进去不用取有的过三个月再开一刀取出来的区别,有的药吃下去没什么副作用很快就好,有的好的慢一些副作用大一些的区别。国内目前还没有普及商业保险,很多人也没有给自己买商业保险的习惯,而在吃药上面,很多人也不具备分辨玛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的能力(好像也不允许这些处方药做广告),而去医院医生也没有时间做医学知识科普,但是这方面的需求,其实是要比衣食住行来的还要刚性,在人们对食材的追求都要去山姆而不是盒马的时代下,也许这将来是一片蓝海。还有现在去做很多检查和治疗都需要“家属”陪同,急诊都得签个字才能抢救,未来单身经济下,这也可能发展出一门产业。

再说下今年的主旨,就像周期里面说的,钟摆永远不会摆动到中间停止,它会继续向一端摆动直到失去动能,现在不管是房价还是股市都在继续向另一端摆动,不管它的终点是哪里,总有一天它还得摆回来,在那之前能做的只有等待,继续收集手里的筹码,不要慌,冬天过去,春天它就来了。

#2023年投资总结#@今日话题

$红利低波ETF(SH512890)$ $招商银行(SH600036)$ $分众传媒(SZ0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