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三个层次的悲观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3喜欢:0

【三个层次的悲观】

1.第一个层次的悲观是基于流动性和供求关系的悲观。

认为不管是证券公司还是基金公司,都看不到新的资金入市,都是存量的资金在倒腾。新股发行又很快,投资者感觉供应不断在增长,但是新的需求没有看到增长。这是一种短期的悲观,这种悲观是可以被逐步改善的。政策的微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可以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如银行贷款的增速、央票是正投放还是正回购、外汇占款的变化、存款准备金率是不是下调、M1的指数等等。这些指标出现改善,有了新的流动性,市场就会有反弹。

在这轮熊市中,第一层次的悲观是有质变的。

2.第二个层次的悲观是对基本面的悲观。

这些悲观的投资者认为现在经济正在往下走,可能会下一个大的台阶,而中国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目前处在一个高点。这件事情需要一分为二地看,现在的经济结构跟10年前的经济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10年前大家都在打价格战,没有企业有定价权,而现在至少在我看来,很多行业那种群雄混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连很多服装企业都做出了品牌,要想做一个新的企业超越它们还是挺难的。那些拥有渠道的企业,在中国已经有3 000或者5 000家店,而以前可能大家都只有几十家店,这些企业拥有了规模优势,比如去央视做一个广告,那些小企业就会感觉不划算。

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你要是静止不动,就会被人家落在后面。有一定资产的人,必须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财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最容易保值增值。

毫无疑问股权是最好的选择。

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投资的风险:一种风险是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100万元投进去,之后损失了10万元、20万元,再也不回来;还有一种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可能短期会跌但也会涨回来,波动的风险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的。

3.第三个层次的悲观是一种长期悲观,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悲观。 这种悲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认为中国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在这个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我们的竞争优势就丢失了,现在人工在涨,土地价格在涨,环保成本在涨,人民币汇率也在涨,中国经济从此就下一个大台阶。

这种长期的担心每次到周期底部都会出现,就像香港长期以来估值在8~22倍波动。有人说香港人为什么这么傻,为什么不在8倍的时候买进来,22倍时候抛出去?其实香港有很多优秀的专业投资人,只是因为每次跌到8倍、9倍的时候就会有长期悲观观点出来,说金融海啸,说“这次不同了”;到22倍的时候,又有长期乐观观点出来,说这个是“黄金十年”,是“港股直通车”,内地所有有钱人都来买港股啊。
做投资真正想赚到比别人更多的收益,就要保持一个判断的独立性。 别人悲观的时候也不一定就乐观,但是要想想别人的悲观有没有理由,别人的悲观是不是已经反映在股价中,现在的悲观情绪大部分已经反映在股价中了。短期看,价格波动的风险永远也没有办法避免,我们也不能够肯定说10倍的市盈率不会跌到8倍。对于个人的资金,我认为现在买房子不是什么好时机,买艺术品或者是其他的东西不如买股票。但是也不要把全部资金都放在股票上,有一定比例就可以了。投资期限越长,能够承担风险能够放的比例就越大。

其实股市在大家越没有信心、越悲观的时候,越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时候。

$芒果超媒(SZ300413)$ $伊利股份(SH600887)$ $分众传媒(SZ002027)$

全部讨论

05-14 09:46

05-29 16:35

Pric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