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汇联金服停牌事件”始末,点评疫情下港股监管新考验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文 | 付晨雪

就在清明节假期,汇联金融服务$汇联金融服务(08030)$ 发布了一则有关复牌进度的公告,公告称汇联金服将继续遵守复牌指引,寻求专业意见。

作为一家已上市十年的港股创业板公司,汇联金服主要从事金融服务相关的业务,例如投资物业发展项目、营运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委托贷款,典当贷款及其他贷款服务、财务顾问服务、融资租赁及保理服务等。

而据汇联金服自身披露的信息显示,虽然汇联在香港上市,但其运营团队主体是分布在香港和深圳两地,尤其是深圳,也是其公司总部的所在地。而根据其财报显示,汇联的主要业务和运营网络也基本以内地为主,包括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等区域,均有业务覆盖。

在上述业务板块中,最可圈可点的主要是两块业务,一块是资产管理、一块是金融科技。在资管板块,汇联主要与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开发商合作,并通过参与房地产基金,进行项目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目前,汇联参与的地产项目数累计逾20个,分布于全国10余个城市,项目总货值达285亿,直接促成基金累计管理规模达137亿元。

在金融科技领域,汇联主要通过B2B2C的模式,打造了一个金融科技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向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输出个人信贷、企业信贷、财富管理和金融大数据四大垂直领域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自2020年开始,金融服务平台业务已成为汇联的主要收入来源。

复盘停牌事件始末

据此前媒体报道和汇联披露的信息显示,因前管理层部分人员的个人行为,导致该公司于2021年3月29日停牌至今,已逾一年。而根据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停牌超过一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港交所有权将其除牌,或考虑实际情况,酌情批准延期最多不超过六个月,以实现达到符合复牌的条件。

所以自汇联金服停牌至今,汇联金服、社会组织和小股东都为了争取延期不断发声。而在今年4月4日汇联金服的最新公告指出,该公司已于去年12月成立了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并聘请内部监控顾问负责审查并加强公司的内部,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适当的独立调查、补救行动,同时确保公司具备足够的内部监控系统,以履行上市规则的责任。

根据汇联金服的说法,汇联一直在为延期进行着努力。该公告显示,预期有关内部监控的相关补救行动将大部分于本月进行,届时内部监控顾问将进行跟进检讨,确保已有效实施该等补救行动。与此同时,就在上一周,汇联金服的小股东也已经联名向港交所提交公开信,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能通过延期来为复牌争取更多的时间。


疫情影响余波未了,监管处置也需审时度势

众所周知,香港交易所$香港交易所(00388)$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主要交易所,历来以高流通量和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而闻名于世。作为汇联金服的上市地,根据港交所的上市规则,港交所有权将上市公司停牌、除牌和复牌。

截止发稿为止,尽管处于多方发声的舆情下,但能够决定延期与否决定权的港交所并未因疫情的特殊情况而有所松口,对于社会各界的呼声,也尚未得到来自港交所的任何响应。

不难想象,在香港新一轮疫情持续严重的当下,对于中小企业,疫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业务和资金,那些围绕上市合规而进行的调查、审计等工作,也因为封控而备受影响。

今年的一月至三月,香港正在经历疫情高峰。根据港交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3月31日,与汇联金融情况近似而已经停牌超过三个月的上市公司共计93间,随着有一大批上市公司不能赶在3月31日前披露财务报告而被迫停牌,这一数字在四月之后,将可能超过100间,甚至达到120间,并呈现不断恶化的局面。这也难怪,在汇联小股东的公开信中直言忧虑并盼望能有来自官方的“灵活”机制。

放眼全球乃至内地,小微企业一直是抗风险能力较低的那一群企业,所幸的是,祖国内地的相关机构,一直都在不断针对疫情这一特殊状况,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以缓解小微企业的经营困扰,帮助他们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毕竟,很多的制度,都是在非疫情条件下制定的。如今时过境迁,很多制度规范的可执行性已经成为很大的问题。像汇联金服这样,董事会成员及部分高管位于香港,主要运营业务和团队位于深圳的公司不在少数,但曾经的便利条件因为一关之隔,而成为了绊马索。

鉴于目前尚无相关针对疫情而做出的指引和新的监管举措,如果依旧按照疫情前的所谓规范,势必会有上百家中小上市公司面临除牌的风险,相信这对于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实体市场的稳定,以及疫情下的经济复苏都是非常负面的因素。

作为手握上市企业“生死大权”的监管机构,其实在这个时候,会更受到舆论的关注,港交所也不例外。因此,能否在疫情这个特殊环境下,更“审时度势”地做出符合大多数投资者利益导向的决策,是对港交所管理智慧的重大考验。

灵活调整妥善处置,良性发展方为正途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港交所手中的这一令人敬畏的权力,也并不代表其可以随意滥用。一旦港交所认为应该调整监管规范,哪怕是仅针对疫情期间有条件地调整,也是需要向至少证监会及相关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得授权后才能获得。

事实上,港交所的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拿之前李小加在位时做出的“同股不同权”的改变,为港交所后来吸引大批中概股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去年,港交所跌出IPO的TOP 3之后,港交所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港交所以其特殊的地缘经济地位,不仅要确保它仍然是地区融资中心的地位,还要保持其作为大陆和世界之间的金融连接器的角色。在过去12年中,香港曾七次成为世界最大的IPO市场,去年从2020年的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

今天港交所的每一件利国利民的新举措,未来都将是给它加分和加粉的砝码。而它的粉,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内地的中小企业,这是一个庞大的基数,是让中小企业点赞还是寒心,有时不过是在这一念之差之间。

后记

笔者认为,香港也好,内地也罢,经济领域真正的监管者,重心绝不是“管”,而是“引”和“导”。同时,监管者也是一个平衡者,它不仅需要平衡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同时也能平衡到强势集团与相对弱势群体的诉求。

股市原本是强者的乐园,但既然有了创业板,就自然会进来相对弱的企业。通过制度来降低因为企业小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既然开了口子,中小企业也进来,那么在兼顾投资者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也能平衡好中小企业以及每个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权益,处理好这几者的关系,同样是考验监管者智慧的课题。

“变”则“通”,或许是这一课题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