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到底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6喜欢:3

伴随着$李宁(02331)$ 股价自2021年高位暴跌近九成后,过去半年公司的话题不断,同店销售下滑、香港买楼、回购,及至最新的私有化市场传闻。

李宁在回应私有化传闻时表示并不知情,而之所以有私有化传闻,主要因市场一直有李宁被低估的声音,因为李宁市盈率只有竞争对手安踏的一半,且几间港股本土运动集团股价回落比较下,李宁的回撤最大。

已经有多间传媒分析李宁的私有化可能甚小,在接受传媒采访时,我也阐述了私有化不可能的原因:李宁家族持股只有10%左右、私募基金也在失血缺钱状态、过去一两年一二级市场消费品行业处于“狗都不闻”的行情。

所以,这里更想聊一下李宁是低估还是高估的问题。

李宁真正恢复是从2016年开始,坊间认为是李宁本人回归,但实际上整个运动用品行业休闲潮的兴起是2014年、2015年阿迪达斯引领的。随后,李宁以及安踏旗下的FILA紧跟潮流,双双爆发。

2021年,棉花事件刺激下,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陷入衰退,李宁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再度爆发。因此,即使在疫情困扰的2021年和2022年,李宁的利润持续创下新高,分别达到40.11亿和40.64亿元,2019年和2020年分别14.99亿和16.98亿,因此2021年,李宁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来源于盈利爆发和高增长。

2023年则是消费行业被彻底打回原形的一年,李宁盈利倒退,大幅低于收入增长,叠加运动行业休闲潮退势、去库存周期、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逐渐走出棉花事件影响,开始反弹,李宁自然雪上加霜。因此2023年一年,李宁股价就暴跌近七成。

李宁的回归对于李宁当然是有诸多好处,但是我仍理解为,时代的运气远比个人的能力和努力重要的多得多。

因此,100港元的李宁显然是被高估的,投资者寄望年赚40亿的李宁还能以20%的速度利润增长纯属梦想,实际上市场预计今年李宁的盈利可能是要倒退的,一年赚40亿的可能已经是阶段性巅峰了。

李宁年赚40亿的能力如果能够维持,11倍的市盈率当然不算贵,但是如果李宁的盈利能力不能保持,还要持续下滑,那么李宁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贵,今年11倍,明年14倍。

所以,李宁被高估还是被低估的终极问题其实还是李宁的盈利能力能否持续。

目前主流投行预计李宁2023年的利润要下滑四分之一,对应16倍的市盈率,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越买越贵:投资者看着便宜去捡,但捡到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

如果对应2023年的盈利预测,以及李宁未来表现的能见度,16倍的市盈率显然不能算低估,当然以李宁目前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品牌力,以及规模和盈利能力,也不能算高估。

以我个人看法,目前李宁短期来看,是轻微高估,而不是低估,长期发展仍需要未来一、两年时间观察,为什么呢?

第一是,中国运动市场在棉花事件后重新进入高度竞争环境,不仅仅是三大运动巨头在中国市场恢复增长,特步、361等二线梯队品牌在消费降级背景下增长更为迅猛,另外新势力Lululemon、ON昂跑、HOKA霍咖等快速扩张,还有就是户外市场市场也在争取大众运动市场份额。李宁在新环境下能否经得起考验仍需证明。

第二就是,李宁的单品牌策略能否有持续力。与安踏多品牌策略相比,李宁一直坚持单品牌策略,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李宁为什么要坚持这种策略,毕竟李宁不是耐克和阿迪,能在全球市场有号召力。

李宁坚持单品牌就坚持吧,但是李宁创始人李宁的家族企业非凡领越自己倒是搞起来多品牌,非常迷惑是不是?学别人模式没啥丑的啊?好的、成功的经验为啥不学呢?

李宁目前的单品牌规模250-300亿,到了一个非常瓶颈的水平,安踏阿迪达斯中国差不多都是这个水平。李宁的股价低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宁的单品牌目前很难让投资者产生想象空间。Nike的单品牌策略现在也遭遇危机,因为运动市场越来越细分,比如HOKA、ON在跑步领域的专业,lululemon在女性市场的专业,the north face和salomon在户外市场的专业,李宁的单品牌显然是难以做到全品类。

全部讨论

03-25 20:51

这么长篇的废话还是第一次见,哪一个企业不是最终靠盈利说话

03-25 17:57

看到这样的文章,就知道李宁反转的机会不远了!

03-26 18:16

主要想表达什么观点?

03-26 00:06

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