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84回复:89喜欢:61
今天把兴业银行的年报和季报仔细的看了一边,我完全没有大家那么悲观的感觉。

首先投资回报等于收益减风险,而且风险的权重明显更大,降低风险也是增加回报的方式。

大部分人都只去研究收益了,风险部分却很少人关注。

换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明明有那么多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在那儿摆着,兴业银行为什么不去增加这些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兴业银行傻吗?

如果仅仅是为了短期利益,就算增加高收益资产,风险也不会一时半会儿暴露,这样收益上去了,拨备也上去了,各方面指标都会非常好看,为什么兴业不这样做呢?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兴业银行没那么短视,兴业银行的风控文化不允许这样做。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兴业银行在15年以前的不良率始终是股份行里面最低的,而且低的非常多。这就是兴业银行骨子里的性格。

兴业银行持续把资产配置到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上,这是将来必胜的战略。

大家不仅可以看到贷款的逾期在走低,应收款项类的逾期也在快速走低,已经完全形成向下的拐点。

相反的一面,贷款的拨备在保持高水平状态,投资类的拨备也在快速走高。

17年其实大部分人没注意到,投资部分实际是多拨备30多个亿,在拨备增加的情况下,逾期都在减少。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到今年中报以后,兴业银行不仅不需要再像以前这一两年大幅拨备,而且这些拨备还会释放出利润。

因为逾期的减少和拨备的快速增加,到中报的时候能达到一个平衡。

换句话说,今年下半年,兴业银行需要的拨备会越来越少,少拨备部分就形成了利润,就这么简单个事情。

有人会说,这可持续吗?

当然会可持续,因为你看看兴业银行配的那些资产,都是产生坏账极低的,不良率也会持续降低,慢慢回到15年以前的状态。

这就是从战略上达到必胜的目标。

至于说近期兴业银行靠什么增长,这个确实是有些难度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增长动力。

大家可以看看非息收入中,非中收的部分,这部分发展的极快,兴业银行一季度的业绩主要就是靠着这部分撑着,直接导致非息收入占比提升一个多点。这部分收入,主要就是ficc业务带来的,18年就是ficc业务崛起年,占的收入比重会越来越高。

按当前的速度,年底之前非息收入就能占到利润的百分之40以上。当然前提是息差业务不会有大幅好转。

另一个动力陶行长也说了,利率市场化化的进程中,兴业银行会发挥出极大的优势,二季度利率市场化已经开始,已经回到兴业银行舒服的环境,这种优势也会逐渐体现出来。

以应收款项类为代表的综合经营,过去一年受到了充分的洗礼,可以看到,这部分的降幅已经越来越小,留下的都是合规项目,等这部分符合监管重拾增长以后,存款,息差,中收都会被带起来,也许增长规模没有以前快了,可是价格也比以前更好了,因为竞争者变少了。

还有,可以看到资管业务兴业银行还在继续快速发展,高流动性的标准化资产占比已经超过百分之60,低流动性的标准化资产和非标资产也可以做成封闭性产品,而且理财评比中,兴业银行始终名列前茅,充分说明兴业银行掌控的资源足够多,资产配置能力也足够强,资管新规落地以后,这块就又会高速发展,王者归来。

我对兴业银行的未来真的没什么悲观的,慢慢量变就会形成质变,兴业银行积累的有利因素在慢慢增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也在慢慢增加,当二者出现合力的时候,也就是爆发的时候。

既然已经知道结局是什么样,我很有耐心。[大笑][大笑]

精彩讨论

邢台草帽2018-04-26 09:31

重点看一下“投资汇兑其它”,这部分是非息收入里面非中收部分,从14年到18年q1分别为2297, 2324, 8189, 12,785, 4,269
看到速度了吗?简直是爆发式增长,去年已经达到127亿的收入,今年看样子要超过160亿的利润。 160亿是个什么概念?大家自己想。 在这么个大部分人认为不起眼的地方,崛起一个生力军,这就是ficc的力量,大家也就懂了,为什么陶行长这两年这么强调ficc业务,已经是支柱业务了。
兴业银行以后受息差影响会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周期性会变弱,估值会提升。

全部讨论

2018-04-26 07:32

机会都是在悲观情绪中孕育而生。感谢帽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

2018-04-26 07:03

慢慢量变就会形成质变,兴业银行积累的有利因素在慢慢增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也在慢慢增加,当二者出现合力的时候,也就是爆发的时候。

2018-04-26 06:36

2018-04-26 22:52

2018-04-26 18:37

@邢台草帽 您好!请教一下,银行的资产分好多项,但我们计算不良率及拨备覆盖率就针对发放货款和垫款这一类对?这一类的不良类计算方法一般也是比较严格的,投资者看表也是比较清晰的。 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其它的就应收款项类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损失减持,但量是很少的,而且问题没暴露出来之前,管理层有时也不愿意多计持。但这一部分资产的风险其实也挺大的。所以单看不良 率 以及不良拨备率是不是还是很难看出银行真正的资产质量情况?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