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论——知爽、致爽、至爽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爽论#

佛说,六根清浄。六根清浄了,在佛的境界里就爽了。想爽,得知道要清静的是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此六项皆清静,就达到了佛的境地。

道说,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了,在道的境界里就爽了。想爽,得知道要清静的是哪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做到道空、天空、地空、人空,就是道的境界。

道说道有理,佛说佛有理,他们在他们的境界里,他们的境界自然有他们的说理,听者以为有理无理,与佛与道皆无关系,谁说的有理就是谁的理,谁以为有理就是谁的理。佛还是佛,道还是道,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不因为你知佛而成佛,不因你知道而得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站在小山巅,攀登到一定高度,爽是对攀登过程的褒奖。登高者可以分享高爽,犹如旅行家分享游记。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徐霞客之《徐霞客游记》,探幽寻秘,游而记之,观察自然现象,考究地质地貌,描写动物植被,述说人文地理。徐霞客由此而成千古奇人。

后人获得徐霞客之游记分享,岂能与分享者有一样爽的感觉吗?聆听者如醉如痴,虽然也很爽,但也仅仅是体味着别人的爽而已。有志者追寻徐霞客的足迹,同样再走一遍,徐霞客依然是徐霞客,后人依然是后人。各有各的爽,爽且各不同

儒学亚圣孟子,赞扬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所想,亦非孔子登上山巅的感觉,但也不能说孟子对登山之爽觉就不是爽。孟子陶醉在以为理解孔子而爽,而孔子登山巅之爽孔丘老先生自知。

爽,唯有自己可以全体验,即便分享了,别人也是体会不了你如何爽、为何爽。唯有亲历,大自然才会给予攀登者以‘爽’之奖赏

仅此而已。想爽,想真正爽,依然是反求诸己,问问自己爽不爽,为何爽,哪爽了。

木桶某一块板子很高,并不代表桶能多装水。假设木桶以装水多为至爽,那么就要补足短板方可致爽。而木桶以装水多为爽,仅仅是知爽。知爽仅仅明白了爽的方向,补足短板才是致爽的必然要素和过程,至爽就是木桶的理想或梦想。

如何圆润?不妨以指喻指,也是非指喻指。人生若称圆满为最终的追求,就需要无数正多边形各个顶点相连。圆满,不是自负才高于某一方面鹤立鸡群,而是无数的高巅平滑圆润成一体。

作道题:求证方程X^n=1 的全根。可以有很多方式求证,每一种方法就是一条路,也是一条道,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得到了验证,过程就是求索,目标就是获得求解的正确。

如下求解过程:

求证方程X^n=1 的全根。

解:1表示旋转 2kπ,因此,x表示旋转2kπ/n.

x=cos(2kπ/n)+isin(2kπ/n), k=0,1...,n-1 .

记,ω=cos(2kπ/n)+isin(2kπ/n),

则方程根为ω的各次幂ω^k(k=0,1...,n-1 ). 代表单位圆内接正n边形的各顶点。


有限多个正多边形顶点平滑的连接,就是一个近似圆,无数多个正多边形顶点平滑连接无限接近—>完美的圆。

圆满是人类的理想之一,虽然知道无法达到完美圆满,人们也是前仆后继,一代又一代,孜孜以求地追求着圆满。自古以来,一直到无尽的未来。

爽,宛若夸父追日,最形象的比喻。爽与不爽,都是过程。爽与不爽,都是很爽,只要有目标。目标或永远难达,但过程里处处致爽,亦可拥有美满充实的人生历程!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9-06-15 18:21

外师造化,内法心源。历史是人文自然痕迹,未来有自己的终点。
师法古人向历史学习并积累经验,参悟宇宙自然以增进自身技能。
自然的演化与人们生活的常识,无不流淌着自强者奋进者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