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深火热的欧美日天天新高,而A股却始终3000?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难以解释,相信每个参与证券市场的人都自己想过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过一些答案,我想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一下。

长时间在固定点位徘徊我有个人的答案,但写出来你也不会看到,内容过于敏感。我先告诉你短期欧美日新高,而A股却下跌的原因。

常识告诉我们,股市的短期涨跌只跟资金或者货币供应有关。悖论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日经济体天天加息,而我们在变相降息,理论上欧美日应该下跌,我们应该上涨,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

其实除了货币供应多与少,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货币流动渠道的宽与窄。

过去三年美国放水的时候,或者次贷危机的时候,美国在超发货币的同时,还进行了扩表或者无限QE的操作来拯救市场。而这一轮加息也好,收缩货币也好,美国却没有相应的进行缩表操作。而我们虽然货币在放水,但却在缩表——这就是西方上涨东方跌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对于加息降息,放水收水这些直白的政策,很多人不明白央行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扩张和收缩的意义,我来解释一下。你可以简单的把央行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看成对信用的管理,扩表意味着宽信用,缩表意味着紧信用。

货币超发相当于放水,同时再加上宽信用,相当于上游水大,下游渠道宽,终端可以明显感觉到货币又多又快。但如果紧信用的话,超发货币会在银行等机构这一级形成堰塞湖,下游不畅,货币利用效率极低——这就是我A股下跌的原因。

而欧美的情况是货币在收缩,但信用并没有紧缩,整个资产负债表基本没变,并且为了帮助盟友度过全球美元荒的艰难时光,美国央行还与盟友进行了大额的货币互换来支持他们的流动性。这就造成了欧美日上涨的原因。

市场上的几个真正使用货币的主体,大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部门,私人部门全部在紧缩信用。你看新闻就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以贵州为首的地方政府都已经直接官宣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比如深圳的银行在半年度已经完成了全年的存款任务,但贷款任务却遥遥无期,比如疫情期间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种定向贷款,现在陆续到期,你要是还进去就永远也贷不出来了,比如个人如果信用报告有点瑕疵,你永远不要想着能从银行获得低成本借款。

连地方政府这种高级别信用主体都没有办法再借新还旧,更遑论其他主体?如果不宽信用放水或者降息又有什么意义?难道真的在下什么大棋吗?

市场经历了三年的萧条,很多企业靠融资活着,现在刚缓过来,就又要面临被抽贷的局面,无力去抓住复苏的机会,这就是现状。从实业的角度来说,除非你做的是新能源风光发电相关业务,其他行业没有任何复苏的机会,你看到的所有复苏,无论是PPT上,还是新闻上都是假象。

A股其实已经非常坚挺了,至少目前能在3200一线稳住,从阴谋论上说,很可能有能影响货币政策的超级资金利用目前超发的货币和超低的利率在前人一步布局,当宽信用时代到来的时候,最后一轮疯狂之后,筹码和财富会完成另一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