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腾讯传》:细节中看清腾讯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5回复:3喜欢:10

#2019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吴晓波的《腾讯传》。正好$腾讯控股(00700)$发布一季报,躺赢君就借这本书和大家聊聊,腾讯是个怎么样的公司。

我是一个90后,是一个用着腾讯产品长大的人,可以说我成长的过程就是腾讯成长的过程。所以整本书看下来,与其说是在看一部企业史,不如说是回看我的整个童年与青春。

亲身经历加上这几年来学到的商业和投资知识,我对什么是好企业,怎么投到好企业有了很多心的思考。

然而当我把这些思考分享到网上的时候,却收到了很多这样的评论:

简直让我哭笑不得。

现在网上“幸存者偏差”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只要你一分析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要你一说要像巴菲特学点什么,就会有一群人上来说:

你是“幸存者偏差”、“事后诸葛亮”、“后视镜逻辑”、“刻舟求剑”、“成功最重要的是运气”、“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你要牛X当年不早牛了,再给你一百次这样的机会你还是错过”、“小样,人家是巴菲特,你是个毛”……

大家更喜欢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理由是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幸存者偏差,而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是可以避免的。

我就不明白了,成功的经验难道不比失败的经验更有可能让你成功?你学游泳不学孙杨,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身上吸取教训,不像他那样游你就会游了是么?

是啊,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那为什么成功的人还那么少?就是因为避开了你也不会成功,避开失败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从《腾讯传》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成功,每个人可能都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不同的东西。

网上关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创业、腾讯的商业逻辑的文章已经过于泛滥了。

所以我不想再用一种宏大叙事或者冷冰冰的商业语言再去重复这些内容,我想摘录几个书中我觉得有深意的细节,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腾讯

之后躺赢君会经常给大家分享一些对投资有启发的好书,以及我的解读,大家可以关注的我微信公号:小散躺赢。我的文章和交易实盘展示都会第一时间发在那里。

1.马化腾大学时的班主任每周要到宿舍巡视一次,每次去,都会看到马化腾在看书或者做计算机操作。而其他人都在聚堆聊天或者做其他的事。

2.马化腾团队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苦战,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是一家看上去奄奄一息的创业公司。马化腾甚至不敢鼓动和他一起创业的陈一丹和许晨晔从原单位辞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都是在下班之后以及周末赶到腾讯来干活。

3.腾讯的创业者们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在你们开发OICQ(QQ的前身)的时候,ICQ早已成熟并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已经有三款汉化版的ICQ产品被使用,你们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在技术方面,腾讯做了几项日后看来非常成功的微创新。 吴宵光清晰地记得,在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听上去与技术无关的、很古怪的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马化腾分析中国的网民主要在网吧上网,不像欧美网民都有个人电脑。所以他针对这一点让团队做了很多本土化微创新,比如把好友名单和聊天记录放到服务器上而不是本地,把软件体积做到极小,方便用户每次去网吧下载。

这一系列看似细微的创意和设计,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腾讯的OICQ是一款看上去源自ICQ,其实更属于中国用户的产品。它们的思考出发点均非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是客户的点滴体验!在后来的10多年里,这个即时通信工具先后迭代更新了100多个版本

中国企业家最强的能力就是本土化创新。

4.由于QQ用户增长过快,腾讯的需要不断增加服务器,导致公司现金流几近断绝,马化腾想把公司卖了。

而几乎所有接待过马化腾或曾李青(腾讯创始人之一)的企业都表示“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有的则提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对公司的估值,最多的出到了60万元。

当现金几乎断绝的时候,有两位有钱的朋友分别借给腾讯20万元和50万元。马化腾向他们提出,能否用腾讯的股票来还债,他们都婉转地表示了拒绝。有一位甚至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5.马化腾找到当时的风投基金IDG,想让他们投资腾讯。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马化腾腰病犯了不想去,硬背曾李青拉去。

IDG的代表一边翻着商业计划书,一边漫不经心地问马化腾:“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病恹恹的马化腾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

曾李青在一旁脸色大变。很多年后,IDG的代表回忆说,正是马化腾的这个回答让他对马化腾另眼相看:“我由此判断,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领导者,值得信赖和合作。”

6.当时QQ号被疯狂注册,对服务器资源消耗厉害,马化腾决定对QQ注册收费。

腾讯内部,就是否要继续执行收费政策也形成了对立的意见。有人担心腾讯会被用户的口水“淹没”,也有人担心会出现新的竞争者。

马化腾坚持了收费的策略:“我们那时刚刚拿到MIH的投资,‘移动梦网’的业务虽然有点起色,但前景并不确定。腾讯不会被骂死,但是肯定会因找不到盈利模式而失血致死。

现今有多少互联网企业想过盈利模式的问题?大都只会烧钱而已。

7.当腾讯研发出跨时代的产品——QQ秀。马化腾是第一批QQ秀的用户。

他在QQ商城购买了如下道具:一头长发、一副墨镜、一条紧身的牛仔裤,由此打扮出一个年轻牛仔的形象。

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从来没有留过长发,不戴墨镜,也几乎不穿牛仔裤。这是一个极具寓意的现象:一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也许正是现实生活的倒影。

很多互联网研究者,对于中国网民愿意花钱购买虚拟道具来装扮自己这一点,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在这里,可以透视出东西方社会人在角色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的等级社会,它既表现在宗族的内部,也体现在公共社会层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情感生活十分苍白和乏味。

而虚拟社区的出现,如同一个突然出现的新世界,让压抑日久的人们可以戴着面具,实现一次不需要节制的狂欢。

8.刘炽平,现任腾讯总裁。当年在高盛任职。当时腾讯在筹备上市,正值选投行之际,刘代表高盛和腾讯谈判。在工作开始之初,他要求本案同事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申请一个QQ号。

与刘炽平见面时,马化腾对他的第一个观感是,“他是我见过的香港人中,普通话讲得最好的一位”。此外,刘炽平的名片上居然有一个QQ号,这让马化腾感觉很亲切。

在紧张的工作中,刘炽平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腾讯的这些创始人,他回忆说:“他们都是一些特别较真的人,很单纯,甚至有点书呆子气,与我之前接触过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都不同。

在写招股书的时候,有些部分是例行公事,比如行业现状、趋势分析等等,可是马化腾和其他创始人一字一句地斟酌,有时还会激烈地争论。在对于未来的预测上,他们不愿意写上可能做不到的数字。”

9.在腾讯最初的8个年头里,曾李青与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

他们个性迥异,特长鲜明,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

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则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

这让我想到英特尔的创始铁三角。

10.马化腾把腾讯的渐进式创新解释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

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郑志昊说,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

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思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有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11.吴晓波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

他的回答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

其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

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他的回答出乎吴晓波意料:“大部分的创新都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反复体验的结果。”

12.吴晓波问:“用户体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

马化腾的答案是:“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因此,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

张小龙的解释则更有趣:“那就是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的速度。”

13.著名的“3Q大战”之时,周鸿祎发布“360扣扣保镖”,声称可以保护用户隐私不被QQ侵犯,过滤QQ广告等。

然而却是一个串改QQ核心代码,劫持QQ用户登录信息(你登录QQ就得把账号密码先发给360),以及强制卸载腾讯相关软件等行为非常恶劣的外挂。

当天是马化腾的生日,面对周鸿祎送给他的“大礼”,马化腾脸都白了,喃喃地说:“没想到他会这么干。”

14.面对360的绑架,腾讯不得已只能禁止有360软件的电脑登录QQ,他没有选择技术对抗。

当时腾讯让用户选择是卸载360还是卸载QQ,腾讯高管汤道生回忆了一个细节:设计人员递交的第一个方案,两个选择键的字体为一大一小。马化腾提出修改意见:“两个字体和体积均一样大,给用户一个公平的择。”

有高管不同意,他们提出,一年前,360在与金山的竞争中也有过一次类似的行动,“卸载金山”的字体比“卸载360”大好多。

马化腾表现得情绪很激动,他重重地拍了一下胸脯说:“一样大,来吧。

15.吴晓波问张小龙:在功能的设计上,微信有很多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的简单干净,任何年龄的人一上手就会用,这样的设计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张小龙:我觉得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我以前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一个按钮?”

我感觉乔布斯的性格有一点偏执,他追求一种极致的简洁,可能跟他的理念有关系。他如果能用一个按钮来实现的话,他绝对不会用两个按钮来实现。

“摇一摇”这个功能上线后,Pony发了一封邮件给我,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如果竞争对手来模仿,会不会在上面叠加一点东西,就说他创新了。

我回复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极简化了,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过我们了,因为我们是做到了什么都没有,你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

16.在一次交流中,马化腾很感慨地讲过一段话,他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

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

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以上。

@蛋卷基金 @今日话题 @今日头条 $中概互联(SH513050)$

全部讨论

文章写的很好。腾讯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不买的人依然不会买。原因无他,大部分投资者看中的是稳定盈利的未来和不高的估值,而这几乎就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通病。当年买腾讯,跟现在买腾讯都需要非常巨大的勇气,因为你面对的一直都是数十倍市盈率的公司。就像当年的搜狐,雅虎,当当,都是各自领域的王者,但是现在年轻一代又有谁听说过他们呢,说是幸存者偏差,也是有道理的

2019-05-18 00:37

認真覺得要讀一讀~ 從別人的成功吸取知識~
「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