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拐点时刻,房企的“寒冬”与“苏醒”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年上半年,住房需求释放节奏依旧缓慢,房地产市场仍处在下行周期之中。

在投资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32亿元,同比下降10.1%;而在销售端,1~5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3.6%,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7.9%。

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高质量韧性增长,已经成为一场面向所有房企的“综合大考”,通过拆解一些“优等生”的答卷,或许能给行业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以稳健的财务盘面,拨开周期迷雾

流动性紧张和高债务压力,是刻在房企骨子里的基因,这一特性在当前已经成为遏制房企长期稳健发展的桎梏。

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房企债券到期总规模为6968亿元,发行规模仅为2927亿元,到期规模高出发行规模138%。今年前两个季度,房企偿债压力依旧存在,到期规模均在1500亿以上。

面对与日俱增的偿债压力,唯有财务盘面稳健的房企,才能拥有通往未来的“船票”,一直以来,都遵循按时还贷、不展期、不逾期的财务铁律,龙湖集团的“打法”值得行业参考。

一方面,自2022年开始,龙湖集团就在主动且有序地压降负债规模。

3月8日,龙湖集团提前兑付了总规模为46.1亿元的商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6月28日,龙湖集团又提前兑付PR恒祥A2、20恒祥次资产支持专项计划(CMBS),规模为26.5亿人民币,年化率为4.25%,2025年6月为投资人行权日。

截至目前,龙湖已经归还了72 亿境内公开债,年内剩余到期公开债仅剩 45 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龙湖集团压降负债规模,并不是去选择“拆东墙,补西墙”,而是保持克制、审慎并高度自律的态度,去优化债务结构。

比如,从财报来看,龙湖2023年净增的经营性物业贷款为174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仅为3.65%,2024年上半年,龙湖经营性物业贷款的增额更是超过200亿。

这是因为经营性物业贷款拥有账期长、成本低的特点,在2024年6月,龙湖通过经营性物业贷款置换了一笔2025年6月到期的CMBS,既延长了贷款期限、降低了利息成本,也有利于压降短债占比,优化债务结构。

此外,龙湖集团并没有满足于现阶段的“成绩”,而是一如既往地重视财务底座,开始筹集资金,计划继续提前偿付和有序归还剩余债务。

负债规模持续下降,债务结构不断优化,龙湖集团不仅赢得市场信任,维护了中国房企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信誉,还在房企融资环境严峻的时期,始终保持畅通且多元的融资渠道。

财报数据显示,龙湖银行贷款授信剩余额度超过2000亿元,公司债、住房租赁专项债、中期票据剩余额度高达407亿元,境外贷款及美元债剩余额度达12.8亿美元。

以安全的债务结构,筑牢“压舱石”,成功拨开周期迷雾,也难怪龙湖集团会得到中金公司汇丰银行浙商证券等权威机构的一致看好。

再造增量,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

一棵树无论如何向下扎根,都难逃更大风雨的摧残,一片森林却能在风雨的侵蚀中安然无恙。

唯有生态才能够助力房企构建竞争壁垒,穿越周期波动。“一个龙湖” 生态体系,正是龙湖集团对于上述理念的落地诠释。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房企都在努力摆脱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龙湖集团的努力成效却尤为显著的原因。

龙湖集团很早就将“多业态”提升至战略层面。在2023年,龙湖已构建“开发-运营-服务”的业务格局,涵盖地产开发、商业投资、长租公寓、物业管理及智慧营造多航道业务。在今天,“一个龙湖”的协同效应还在持续升级。

在开发业务方面,龙湖集团不再以规模为导向,而是选择精细化运营,不断提高交付能力。

今年上半年,龙湖集团继续如期平稳交付,在全国43座城市共计交付121个项目,合计约5万套品质住宅,其中,20%项目实现提前一个月以上交付,整体获得了90%的交付满意度,实现了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

在运营业务方面,商业投资作为运营业务板块的核心动力,龙湖集团始终坚持轻重并举的发展模式,持续为集团业绩带来稳定可期的回报。

截至5月末,龙湖商业的整体出租率达到95.9%,2024年,龙湖计划新开14座商场,累计开业商场将超过百座,迈进“百MALL”时代。

原长租公寓航道也升级更名为资产管理航道,涵盖长租公寓“冠寓”、活力街区“欢肆”、服务式公寓“霞菲公馆”、产业办公“蓝海引擎”、妇儿医院“佑佑宝贝”及颐年公寓“椿山万树”六大业务,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还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的当下,成功抓住了“存量市场”孕育的巨大机遇。

在服务业务方面,龙湖智创生活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提供品质服务,业主满意度连续15年超过90%。

与此同时,毛利高达70%+的龙湖龙智造也在加速扩张,2024上半年新增代建类项目26个,总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已累计获取代建类项目超110个,总建筑面积超2100万平方米,为龙湖集团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见,一片“森林”的生命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都绝非一棵树可以比拟的。

2023年,龙湖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807.4亿元,其中,龙湖集团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超过248亿元,已经成为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利润贡献占比提升至60%,内生动能增长明显。

一、二、三曲线相融共进,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韧性增长,龙湖集团已经给出了一份“样本答卷”。

拐点将至,中国房企高质量“样本”靠什么筑就?

5月17日,央行等部门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降首付、降利率、盘活存量等,从供需两端发力破解房地产难题,力度之大超出预期。

政策利好传导至市场端,市场情绪得以改善,多地带看量和成交量出现增长。据克而瑞统计,5月单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224.1亿元,环比增长3.4%。

在上一轮寒冬中活下来的房企们终于等来了一缕曙光。然而,即便拐点将至,但想要乘上这股“东风”,以下三点是关键。

第一,销售回款率和经营性净现金流是考验房企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毕竟销售回款高且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的房企,经营状况相对来说要更稳健向好一些。

比如,龙湖集团始终坚持有回款的签约,有质量的增长,2023年实现销售回款率超100%;同期还第一次达成了全集团整体现金流为正,实现了约35亿的净现金流,待行业基本面修复后,这样的房企才能最先迎来估值重塑。

第二,平稳的拿地节奏和对优质地块的把握,是房企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客观来说,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下,多数房企拿地意愿势必会降低,据克而瑞统计的数据显示,1-6月只有三成百强房企拿地,哪怕是已拿地的百强房企中,有70%企业上半年投资额较去年同期下滑。

不过,还是有部分房企,依然保持稳健的拿地节奏,比如龙湖集团高度聚焦在一、二线高能级城市,今年上半年,就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西安、佛山7个城市获得了7幅土地,总建面是51万方,权益建面是37万方,权益地价60亿元,平均溢价率仅3.6%。

这反映了龙湖集团拥有着雄厚的财务盘面,但更重要的是,高能级城市普遍市政配套较为完善、居民拥有较强的购买力。

龙湖集团在土地市场趋冷时,以合理的价格拿下的这部分土地,为其未来的业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也是龙湖集团能够屡次穿越周期的强大底气。

第三,能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房企,才能成为行业复苏的先锋。

《体验经济》一书的作者,约瑟夫.派恩曾经阐述:只有让交易成为用户的记忆,才是一切品牌制胜的关键。

这一点在房地产行业中同样如此,谁能围绕用户解决痛点,优化用户体验,谁就能铸就内生增长的不竭动力。

意识到这一点后,不少房企都纷纷开始强化客户人居体验,提升产品竞争力,比如,金辉集团发布的颜选3.0产品,聚焦建筑外立面、户内及全社区的品质和颜值打造。

又比如龙湖集团选择坚持产品主义,不断聚焦客户真实需求,升级用户体验,仅在材料选择这件小事上,龙湖都采取了“优选品牌、集中采购、专属专供”的模式,与超250家集团品牌供应商合作,涵盖进口品牌杜拉维特、通力、施耐德等,国内龙头品牌格力、志邦、东鹏等,严格把控材料选型,同时为集采材料出厂时统一设置专属“身份码”,让材料实现阳光透明可追溯。

总而言之,龙湖集团不仅通过深刻的调整与转型,成功穿越了弱势周期,实现了韧性增长,也为其他房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

不过,周期依然存在,并且仍在不确定的波动着,房地产市场想要彻底走出“寒冬”,或许还需要更多像龙湖集团这样坚持长期主义,给用户带来更好体验的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