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996更可怕的896,吓坏的又岂止打工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宁德时代最近“卷”上热搜了。

网上有文件显示,宁德时代向员工发出了“奋斗100天”的号召。说为更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达成,公司号召从今天起,符合条件的员工从6月12日起,施行896的工作日,即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共“奋斗”100天。

补充通知说明:外籍员工不强制,按照他们的意愿。

宁德时代,“奋斗100天”号召已经不是第一次发出了,早在2022年的一篇报道中,宁德时代就被提到:奋斗100天已成常态化。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已对外宣称:“该事为曲解造谣,公司没有发出这样的规定。”

宁德时代内部员工表示确有此事,上周五部门开会口头通知此事,并表示:“之前是也要加班,但不强制到九点。”另有知情者透露,该号召是针对一定级别以上员工,并非所有员工。目前宁德时代官方尚未给予回复。关于卷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词了,宁德的老总也出来谈了他对卷的看法:

金言荟

,赞 93

其实,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世界第一了,还要卷到哪,卷上火星?

当然,我是很理解宁德时代的,即使做到世界第一,背后也是发凉的,因为比亚迪等下游厂商,正在猛追。就刚过去的五月份的数据显示,国内电池装车量为39.9GWh,同比增长41.2%。不过,宁德时代同期的电池装车辆为17.29GWh,市占率为43.87%,环比下降0.77%。

这几年,电动车终端,已经杀得血流成河,但上游的利润是能保证的,是岿然不动的。

下游的实力厂家自然不会长时间让电动车里利润最大的环节放任自流,比亚迪当然会开发属于自己的电池,今后其他几大电动车厂只要资金盘得开,也会向上游延伸。

毕竟电池这个东西你说是高科技也行,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制造业。制造业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这种行业是标准化行业,只要工艺路线确定,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

既然产品标准化,那么就要拼规模,谁的规模足够大,谁就打得起价格战;

另一个就是拼规模的背后是资本,谁的资本雄厚,谁就能熬死对手,笑到最后。

宁德时代的资本挺大的,但比亚迪这些电动车企业的资本也不小,而且各自背后有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相对而言,比亚迪的优势恐怕更大一点,毕竟在各家都延伸到上游后,就要比终端渠道的能力了。

比亚迪可以把自己的电池直接装到自己的车上,纯制造电池的电池厂怎么办?

所以我完全能理解宁德时代的焦虑和做法,奋斗100天是不够的,奋斗1000天吧。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汽车厂家,要向上游推进变成全产业链公司?

为什么不能上下游好好协同合作,各赚各的钱?或许在别处这种比较优势定律是有效的,但在卷到极致的这里,是无效的。为什么?

因为,客大欺店,店大欺客。客人和店铺,永远更像对立而不是合作。

这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这更像一种文化现象。

新能源领域的其他行业,这种事也司空见惯。

还记得多年前硅料的价格吗?曾经到过令人乍舌的200万元一吨。那会下游的组件厂叫苦不迭,而上游的硅料业也是利润厚到极致。在整个社会利润率都较低的情况下,厚利润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各路大鳄会蜂拥而至。

果然,产能在极短时间内飞速提高,现在的硅料多少钱呢?也就几万一吨了。从200万一吨到几万一吨,组件价格从4块钱一瓦到0.8元一瓦,这就是新能源行业这几年发生的事。

今天在某网看到一个自称德资企业的描述,也是卷到了没边。他们为某国产电动车厂做配套,下级供应商是上海的一个企业,不卷,工作节奏相对正常。他们报了一个比较长的改模周期,电动车厂觉得很离谱,让三方开会聊聊。

其中有两件事情比较让人震惊:一个是电车厂发现供应商居然不是二班倒或者三班倒,而是一班(10小时左右),要求供应商二班倒。另一个是电车厂发现供应商是双休,要求他们周末加班。

因为现在没有一家主机厂不是这种,不这么卷,都垮了。原来一个项目4年开发,现在一年就完成了。原来要给一个工程师付四年的工资,现在一年就搞定的。供应商那边也是一样,反馈到零件成本也降低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原来一年市场出现10款车型,现在有100款,但是总销量还是那么多。从业成员被精简了一轮又一轮,工作量却做来越多。

这个卷法,欧美只有两个选择:1、和你一起卷;2、和你脱钩,你自己玩自己的。

最有钱的欧美,和最穷的非洲,都只想工作8小时,不想陪你打生打死,因为打到最后还是没好日子过。

这么能干的民族,世所罕见。为了避免被卷死,欧美一边买着便宜的电动车和组件,一边含泪祭出了各类大杀器。

6月7日,美国“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及多位众议院议员发起一项名为《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该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六家中国锂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

至于电动车,早就被纳入了欧美加关税的名单,就连人畜无害的加拿大,也说将从7月2日开始,启动为期30天的公众咨询期,讨论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一系列拟议措施。Freeland提到了欧盟和美国最近采取的举措,并表示加方拟采取措施可能包括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但她没有详细说明加拿大可能采取的行动是什么,也没有说明电动汽车组件(如电池)是否也可能成为目标。

有一种说法,中国产能太大,欧美也无法完全承接以致加了关税。不管这种说法对不对,至少在新能源电池方面产能远超需求是个不争的事实。

机构对46家主要动力电池供应商规划产能的统计,到2026年,全球动力电池合计产能将达到6730GWh,是实际需求量(2614.6GWh)的2.5倍。高盛则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价格将较2022年大幅下跌40%,超过此前33%的预期。

店客互欺,导致每个产业链上都只能靠打通上下游,社会分工程度下降,内卷程度上升。

这事如果放在宏观上看,就是所有行业都卷到这个地步,那么所有行业的员工就都没个人时间,谁还有出行的需求呢?当出行的需求丧失,造那么多车用电池,给谁用呢?

100年前,美国著名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的理论是,如果我的工人都买不起我的车,也没时间开车出行,那么我的车厂一定没有前途。

因此他的工厂有着高薪酬制度以及五天八小时工作制。高薪酬和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为中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那时起,一个既富有又拥有闲暇时光的中产阶级群体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福特汽车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买家群体。

幸亏福特先生的竞争对手们不够卷,否则情况就会变成:福特工厂的工人有高薪酬和闲暇,但他们的竞争对手产品价格更低,于是福特的工人去买了竞争对手的产品,福特工厂卒。随着消费者的消失,竞争对手卒。

卷到最后,当然是都卒。

现在我们正在科技和工业的道路上攀登前行,但我觉得恐怕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文化更加重要,否则结局就是:生产出了东西,却没人有时间去消费,生产越多,危机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