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压日韩!这个千亿美元市场,以后中国人说了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小李飞刀 来源:功夫财经

科技行业里,我们很难找出几个处在寡头的大陆企业,这个领域曾疯狂的烧钱,直到今天,终于烧出了成果!

液晶显示起源于美国,却发扬于日本。在 1990 年,日本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伴随着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在所有关键设备和材料供应链的环节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业。

1

面板行业第一轮洗牌,京东方上市了

1993年王东升又带着员工自筹650万进行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成立了。

京东方成立后的几年间,面板行业连受到行业不景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陷入了重大衰退过程中。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在此期间停止建设新面板产线,减少亏损,而三星和LG两大韩国企业则继续大量投资,面板作为重资产的周期行业并不是什么好生意,而逆周期投资就意味着要承受较大的亏损。三星的液晶业务从 1990 年到 1997年连续亏损了 7 年,LG连亏了8年。

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占据了 18.8%的份额,排名第一;LG的份额达到16.2%排名第二,韩国面板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也是面板市场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台湾的面板企业开始崭露头角,1998年也被称为中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产业的元年。

这个时候京东方在干什么呢?2001年东方集团正式改名为京东方,完成了上市筹集到9.7亿元。有了钱,又改了名,接下来就等待一个机会。当时王东升的小目标,要在2010年公司收入超过200亿元,用1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的三星。

机会突然出现了,在21实际初的面板大战中,韩国现代宣布失败,这可是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的企业,选择以3.8亿美元的白菜价出售旗下的面板产业。最终的接盘方就是我们的京东方,在当时并不被外界所看好,因为这个时间点面板正处于下跌趋势。

很快的,京东方遇到了财务危机,再加上韩国多个巨头的打压,开始出现了连续的巨大亏损,卖掉了现代产线和拿下了政府补助、贷款,让京东方喘了口气。2007年面板行业开始复苏,京东方抓住机会扭亏为盈。

好景不长,2018的金融危机中断了面板的上升周期。韩国三星和LG相继放慢脚步,日本的夏普、索尼停止了扩张。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产业对日韩和中国大陆的采购订单依赖性很强,金融危机大幅度降低了外部需求,几乎濒临死亡线。

2

面板第二轮大洗牌,大陆厂商地位稳固

此轮经济危机又是行业内的一次大洗牌,也给大陆面板厂商提供了追赶机会。从2009年开始,京东方等大陆面板企业,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持续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向大陆转移,经过反复的清洗,存活下来的仅剩下中国和韩国面板商。

2016年,大陆厂商产能占比增至28%,位列全球第二。由于大陆面板厂商的崛起导致面板价格持续下跌,韩国和日本面板厂商开始大面积的关厂,伴随着价格的持续下跌,各面板厂的盈利能力不断下滑。2019年后,全行业出现普遍性亏损,主流尺寸面板价格已经跌破韩国和中国台湾厂商的现金成本。

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影响,更是加速了韩企的退出,LGD、三星都宣布在2020年内退出全部LCD产能。

这两家将减少的产能占全球20%-22%,供给端大幅收缩,全球的格局更加清晰了。长期的激烈竞争导致目前各大厂商继续扩产LCD的意愿较为谨慎,只剩下大陆还有部分产线将为2020-2021年投产。

3

行业双寡头形成

我们发现面板产业多次进行了产业转移,从日本——台湾/韩国——大陆,未来行业双寡头已成定局,初步预测,2021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产能占比达40%—50%的市占率,逐渐掌握千亿美元显示面板市场的定价权。

虽说在LCD屏幕上京东方和TCL科技的华星光电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但韩企的加速退出也是为了将重心放在AMOLED的研究上,智能手机柔性AMOLED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前市场80%的供应都来自于三星。

所以我们的大陆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竞争格局稳定了,本土厂商真正的从周期股变成了成长股,剩下的交给时间。

5元以下的京东方可能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