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系列(二)现当代白酒发展脉络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4喜欢:5

上周讲了一下白酒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不知各位看的怎么样,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再看一遍【白酒系列(一)基础知识】。

聊过了基础知识之后,本来我想的是从单个酒企出发,对各大知名酒企做个逐个梳理。但是后来我想逐个梳理的话,不容易形成对白酒整体市场发展方向的认知把握。所以还是先做一个整体的发展脉络,然后再逐个介绍。

第一阶段:起步

这一阶段可以大致认为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建国之初,全国的白酒产量差不多只有10万多吨。但是由于白酒是利税支柱之一,所以就成了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

从周总理倡导召开的多次名酒评选,到60年代的茅台、汾酒、泸州等几大白酒生产试点项目的展开,可以说国家对白酒行业非常重视。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到了1978年,全国的白酒产量实际上就达到了140多万吨。

这个时期最知名的白酒应该说是茅台和老窖,1952年第一届名酒评酒会上评出的四大名酒就是茅台、泸州老窖、汾酒、西凤酒。这届评酒会虽然主要是从香型代表方面,而非产品品质方面进行评选,但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当时人们对各大白酒的认知。

这时候茅台有周总理的支持,自然风风火火自不用说;而泸州老窖则有着名酒和卢香型的认知,加上浓香酒工艺最成熟出酒率高,属于政策支持和其他白酒企业学习生产技术的对象,自然也是高光时刻。

如果从产能方面来讲,这时候茅台的产能还不到100吨,而泸州老窖的产能则是绝对的第一,凭借着一款特曲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而五粮液啥的,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弟弟呢。

没办法,在白酒紧缺的年代,产能就是绝对的优势,俗话说得好,有奶便是娘。

第二阶段:发展

我把从改革开放到1988年这十年称之为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整体没啥好说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工商业逐步繁荣,社会对白酒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对白酒口味开始有了一定的差异化诉求。

需求量方面,面对旺盛的需求,各酒企都争相扩大产能。同时由于白酒企业利税丰厚,地方政府也都给与白酒企业各种政策支持,所谓“当好县长,办好酒厂”说的就是这个时候。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白酒消费量从140万吨左右迅速扩张到了450万吨左右。

口味差异化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让人们解放了思想,有了尝试新鲜事物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取得了质的发展,汾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汾酒抓住机会大力扩产,加上清香型口味的差异化,以及工艺方面较浓香型有更高的出酒率,白酒产量在80年代扩张至万吨以上,超越了泸州老窖五粮液等传统浓香型酒企,成为了所谓的“汾老大”。

第三阶段:初步繁荣

我把1988年到1997年这10年称为初步繁荣阶段。

这一阶段延续了上一个10年的发展,白酒消费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我为什么要分出两个阶段呢?正如改革开放的时机造就了汾酒一样,这一阶段企业的竞争格局再次发生了改变。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在1988年之前,国家对大部分商品是存在价格管制的,白酒自然也不例外。那个时候茅五泸的价格都差不多,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是好不好喝,那时候的白酒还没有被赋予如今的社交属性。

而到了1988年放开物价之后,酒企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市场突变,不同的决策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五粮液在这个时候率先发起提价,逐步超越泸州老窖和汾酒,成为了白酒老大哥。

相反,泸州老窖却选择了保持低价以量换价。虽然说在当时的时点,泸州老窖仰仗自己产能第一,采取以量换价的战略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管理层必然没有预判到白酒行业后续的发展趋势。

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白酒市场持续扩容,市场容量从450万吨增长到了700万吨,各家酒企整体过的都不错,最大的特点就是涨价,为后续高端酒市场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初次调整

1997年至2004年属于白酒市场的初次调整期。

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白酒消费也受到了影响,这一时期的市场容量从700多万吨一路下降至了300万吨。

这一时期虽然是行业调整期,但其中的公司战略也是可圈可点,有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有的则坚持自我,有的呢则走出了一条短期正确但长期错误的路线。

对于不同公司的战略这里简单提一下,和本篇主题不是很搭所以就不展开了。

泸州老窖由于前期没有跟随提价,导致特曲由名酒变成了民酒,泸州老窖失去了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高端地位,而纠正错误就是指在2003年推出国窖1573,以战略大单品地位准备重回高端。

此时五粮液的问题则是为了做大规模扩充了无数的子品牌,经销方面也是采取大商制,目的就是冲量,管理上十分粗放。结果虽然短期内成为了老大,但10年后却发现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让位给了茅台,20年后一年的利润相差几百亿,这是做系列酒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

坚持自我指的就是茅台无疑了,质量控制,经销商管控,价格卡位,各方面基本上没出过问题,稳扎稳打最后取得了成功。

其实不同公司的做法,就跟做人是一样的,非常值得思考。

第五阶段:二次繁荣

这一阶段是从2005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全国白酒市场容量从300万吨一路飞速扩张至1300多万吨,属于整个白酒行业总体发展最黄金的年代。

这一阶段的白酒行业有着几大显著特点,一是品牌高端化,二是地产酒全国化。当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端化,这其中最主要的的推手当然就是茅台

前面说了,茅台在经营理念上的坚持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失误让茅台成为了高端酒第一品牌。在这一阶段伊始,茅台在利润方面及超越了靠系列酒放量的五粮液,随后两年又在收入上超越五粮液,再往后更是将五粮液狠狠地摁在地上摩擦。

茅台的良好表现下,各家酒企逐步意识到了高端酒和高端品牌的重要性,也都相继推出高端酒,如酒鬼酒的内参、洋河的梦之蓝、古井贡的年份原浆都是这个时期相继推出的。只不过有的公司运作的比较好,很快就能放量,比如梦之蓝,而有的公司就比较捉急,比如内参,搞了10年还是只有几个亿的营收。

这一阶段的最后,2013年的时候,还有个插曲,那就是高端酒的深度调整。在塑化剂事件及限制三公经费的打压之下,以茅台为首的整个高端白酒市场迎来了史上最深的调整,终端价暴跌、销量暴跌发生在了很多公司头上。

第六阶段:结构化发展

自2017年以来,应该算是白酒发展的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应当算是结构化发展时期。

所谓结构化发展,就是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高中低档次的白酒发展不平衡。虽然整体白酒容量2016年巅峰时期有1350多万吨,到了2020年就下降到了740万吨,但其中的高端酒和腰部中端酒却是持续扩容。表现在上市公司财报上,就是上市的这些知名酒企,不论是产销量还是收入利润都在上升。

其次是名优酒企和地方酒企的不平衡。随着地产酒全国化的持续推进,名优酒企的市场份额在迅速扩张。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名酒比当地普通的酒要好卖的多,一是别的省的名酒在本省的扩张,而是本省的名酒在省内扩张,两者夹击留给地方上普通酒的市场会越来越小。

第三是香型发展不平衡。浓香以外的其他香型在扩容,浓香的市场地位被削弱。比如说兵家必争的河南市场,传统上是浓香的天下,而如今,600亿的市场规模,酱香已超过300亿。

还有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等等,比如说东部发达地区主流价格带已经到了500价位,中部尚处在300价位,而西部只有200价位。

但是归根结底,如果论述成一个词来概括如今,并预测未来的白酒市场,我想那一定是消费升级

 $泸州老窖(SZ000568)$   $舍得酒业(SH600702)$   $酒鬼酒(SZ000799)$  

全部讨论

2021-12-12 15:22

2021-12-07 21:29

白酒二

2021-12-04 07:01

大势不可挡,黑马在酒中,
茅五潮头立,鬼舍随后行。

2021-12-04 06:53

消费升级白酒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