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8喜欢:32

$双星新材(SZ002585)$ 去年光学材料的销量拆分:光学基材12万吨。其中光学膜基材3万吨;离保膜3.5万吨;医用防护基材2万吨;节能窗膜1.5万吨;复合基材2万吨;MLCC基材0.6万吨。

复合膜:

国内复合膜需求快速上涨,由三星引领。双星是国内第一家生产复合膜片的。供货最多的是三星,今年海信开始要求增加供货,我们占海信招标的55%份额。国内客户复合膜都是用于彩电,我们刚开始是中低端的产品型号,小尺寸月度超过40万片了,客户的完全信任也需要适当的过程。

复合膜占光学膜片的一半比例。现在是3层、4层,2层很少。之前只有三星,国内少量。今年开始国内大量用了。三星也要求我们增加供应量,我们单一客户比例上控制在30%以内。另外70%复合膜是国内客户。

光学基材:

布局早,2013年就开始从事基材原料的开发,与常州大学合作。2016年光学基材开发,2019年基材的良率和产能大幅提升。2020年开始业绩释放。公司从基材到膜片都有,复合膜的良率已经超过92%,还在继续提升。韩国友商是88%的良率,韩系光学膜片企业的市场逐渐被我们替代。

光学基材外供客户有LG、长保、凯欣森、还有华南的厂,都是显示类的。其它上市公司向我们采购基材的有赛伍、明冠、乐凯、中天、福斯特等。激智也找我们,我们没有供,产能有限。

外供的价格以250微米的常规规格为例,1.8万/吨,2850平米/吨。 光学基材的规格50、100、125、188微米的都有。我们参考市场定价,也参考海外进口价格。

双星的优势是基材,后道的应用产品都是围绕基材的增值手段。未来也会通过精密涂布等来增加附加值。

离型膜:

MLCC基膜规划的是10亿平(厚度有19、25、38微米等,平均25微米,对应1吨是3万平米),我们现在出售基材,以后是离型膜。我们已经拿到了专利产权,技术已经储备,进的是韩国客户。日本客户还需要时间,现在已经在对标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了。

新能源材料:

光伏背板基膜。去年销售7.4万吨,市场占有率20%以上。主要的光伏背板厂都是我们的客户,在各家客户中双星都是靠前的供应商。双面组件的需求增加,我们开发透明背板基材,能部分替代双玻的应用场景。

热收缩材料:

PETG材料替代PVC。我们2004年开发,早期的原材料贵,难以推广。后来我们改进了PETG原料,性能得到极大提升,最大的收缩率可到80%,今年呈加速替代趋势。国内有30万吨规模需求,我们一期才5万吨产能。主要用于瓶子外面的包装膜。好处是更环保,可回收利用,可以与瓶体紧密贴合,包装设计空间大。

其它功能材料:

窗膜和车膜,没有做终端,主要是发挥基材的规模优势。做终端需要很多人,还需要品牌队伍。我们占行业40%的份额,主要是批发业务,让渠道去做下游。后面有想法拿高端的产品做品牌尝试。玻璃贴膜类的产品创新空间很多,安全膜、车衣膜、颜色膜、隔热膜等,还有建筑节能、安全等用的膜。中空玻璃夹层的隔热膜、雾化膜等。

透明背板是对玻璃背板的补充,适用于玻璃背板不适合的场景。常规背板也还有绝对增量,地面电站用双玻,但屋顶分布电站不需要背板玻理。

高端BOPET的需求空间:

去年需求260万吨,今年预计300万吨,未来会超500万吨以上。现在供不应求,我们的部分产品还有提价。

双星突破了BOPET的光学材料,有全产业链优势,从光电场景,向其它应用场景打开。未来产能逐步释放,预计3年复合30%以上增长。双星围绕BOPET,专注做好基材,定位平台型公司,争取早日站上100亿收入规模。

高增长同时如何避免周期性?

瞄准大市场,布局长期生命力的产品。聚焦中高端附加值的产品。纵向一体化,不搞简单的多元化,高质量提升效率。

之前为何增收不增利?

18年之前产品结构偏低端,又经历了行业投产大幅增长竞争激烈,利润差。19年公司大幅升级产线设备,费用多。双星历史上产能投放不均匀,16年前后投的产能较大,当时过高的估计了普通膜材料盈利的持续性,陷入了价格竞争的被动局面,直到2018年才完全解决之前的产能的销售去向。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双星花了很多时间解决了很多产业链中的其它环节,比如各种切片的自主合成、基材工艺、产品结构升级等。

产品结构,高端BOPET毛利占比已达60.3%,还在上升。

2亿平米光学膜投产后,公司的产能从56万吨扩张到106万吨,具体的拆分:

光学材料(基材、复合膜、离型材、保护类,MLCC基膜)36万吨;光伏背材10万吨;热塑膜10万吨;可变信息膜3万吨;剩下的是其它特殊材料(普通膜、烫金等功能膜),这部分产能是作为机动产能,可向其它需求强的方向转。

膜片产品的2936战略:

下游客户要求装机良率要求高、可靠性高、供应能力高。我们在三星的投片良率最高99.73%,在海信的投片第一次良率就达到99.6%(其它供应商都只能达到98.5%,海信非常认可双星)。持续保持上量和产品更迭的过程中,对我们的管理要求更高。因此我们提出了2936战略。

二九:增量膜、扩散膜的投片良率要99.6%以上,复合膜良率从92%上升到93.5%。

三六:复合膜片产能目标要到600万平方,公司正在抓紧1000万平方的布局,布局了12条复合膜片生产线(对应3亿平米左右);棱镜材料600万平,其它特殊功能膜600万平。

2021Q1的毛利率超30%,各品类的毛利率拆分:

光伏材料销售2.3万吨,毛利率31.9%;光学材料2.37万吨,毛利率33.2%;可变信息材料3300多吨,毛利率47.1%;热缩材料4300吨,毛利率24.9%;普通膜材料也到了19%的毛利率。今年销量目标,可变信息2.5万吨, 热缩材料2.8万吨。

提价途径:

双星的优势是全产业链的优势,客户看中的是综合实力。海信、tcl考虑的是供应能力签年度协议,这个价格是不变的,但有些急的订单是可以提价的。我们尽量在保持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争取最大的价值。

未来毛利率提升的逻辑:

毛利率在持续优化的过程中会提升,我们的规划也要尊重市场的需求规律。1)产品结构还会继续优化,新产线的高端品占比高。产线的价值量更高。超薄类产品产线增加,单吨的面积产出会增加,而且超薄类的产品价格更高。2)单线的产能优化提升。今年新能源产线没有扩,但前16周,销量已经超过3.2万吨,今年预计会过10万吨,去年只有7.4万吨,靠优化工艺和设备来增加产出。

传统的普通膜产品,客户结构优化也在同时进行。

我们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价值量。未来单品毛利有下降的可能,但我们规划的总效益是要逐年提升的。

研发:

研发上,重视人才的效率。去年有36个立项,今年还有更多。能干的人,实干型的待遇更高。双星的人均研发费用是同行中最高的(注:但公司的人均研发薪酬不是最高的)。

设备:

设备都是进口,设备买回来都会有些改造,专项的工艺设备改造会大一些。德国设备订单一般要2年,调试要1年,也就是说现在订设备到投产,至少要3年才能投产。设备使用周期长,保养维护可延长时间。双星2004年的设备也还在用,有生产服务中心,维护好设备,产线也在持续的改造优化。年度设备改造投入费用6-7千万,跟据项目需要浮动。每个产线都有指定的用途,装备跟随产品有差异化。

双星的切片合成装备基本国产化了,核心部件有进口。现在的投资从1亿/万吨,降到了3000万左右。双星的切片配方要跟着终端产品的需求改变。pet合成装置已经是第4套了,全部合计的标准产能90万吨,加班就可以满足100万吨的产能要求。

管理扁平化:

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项目经理负责制。部门都是总监负责,服务于生产经营,项目经理负责各项目推进。每月1号进行月度总结,管理是扁平化的,项目经理与总经理直接对话,反馈快。

竞争的门槛:

我们从进入BOPET快20年了,现在才算进入了起步阶段。恒力石化也提出百万吨计划,它从2012年开始做,2019年的年报中提到重大成果是4.5微米产品(我们已经卖了5年),它的总销量不到20万吨。他们有2-3个品种都是常规工艺。恒力石化人才济济,也在挖我们的人,用了7年时间,这个发展速度并不快。其它企业想做进来,也需要很长时间打磨和市场的认可。我们已经把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展开了,各领域技术要求不同。比如光伏25年的质量保证,否则进不去。TTR材料,我们4个微米的货已经有了,对手做到4.5微米时,我们又进了一步。在单个产品可以较快取得突破,但做综合性的平台公司,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双星已经是平台型公司了,产品线多,单个产品的竞争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我们的核心就是技术实力和细分市场的快速反应。对手可以打价格战,但双星一方面是技术实力强,另一方面是财务稳健,我们的应收款是7天,恒力的财务周转很慢,虽然体量大,但也缺钱。

公司ROE低的原因:

双星之所以项目投资尽量用股权融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如果我的资产负债率提到50%,那么就ROE就上来了。我们上市之前负债率呈高到70%,2007年公司经历了一次信用证兑付危机,当时是朋友帮忙借钱兑付的,否则那次可能就破产了。从那以后,我们就非常保守,负债率控制在30%以内。

我们目标14五在13五的基础上再打造一个新双星。ROE也会提升,但提高到多少是市场说了算。

行业周期性问题:

原材料占成本高,但这不是周期的根本因素。常规膜的毛利率低的原因是同质化的竞争。国家大炼化投了几亿吨,大炼化集中投放,我们可以享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降低的红利。原料的价格变化,对产品还是有影响的,只要不同质化竞争,受影响就很小。

我们希望公司的成长性大于周期性,主要靠提质增效来价值创造,从纵向一体化发挥优势,在细分市场应用快速成长,做成多个细分龙头,提高话语权。持续实现效益释放。

与三星的合作历史:

我们上市后围绕高端产品寻找项目,确定了光学膜片,通过LG的朋友,请了专家成立光学膜片研究所,针对开发产品。我们先打进了三星,它有棱镜、复合膜等,就吧复合膜交给我们,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产品才开始送样,16-17年的量很少,不到100万平,19年600万平,2020年继续翻倍。

同行的基膜能力对比:

东材收购的盛通,4-5万吨,东材的后端膜产品没有,可能是没有能力,或者卖不出溢价。他们的效率不高,相似的产线,我们的产出能高一倍。东材做光学材料的时间比双星的时间,但它的市场份额和价格,是远低于双星的。这也说明了问题,不能被客户量产认可的,就不是技术。

长阳的单一产品风险大,反射膜市场太小,价格稳定性长期看不够好。东丽与长阳打官司可能说明未来反射膜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长阳的基膜毛利有22%左右(其它人补充,Q4是30%左右的毛利率)。我们的光学基材是公司的平均毛利率水平(30%以上)。

股权激励与再融资:

股权激励的回购已经完成。14五没有融资安排。

全部讨论

2021-04-26 08:23

好家伙,直接把现场记录搬上来了

2021-04-26 00:23

坚决持股10年

2021-04-26 00:14

好细啊

2021-04-25 23:36

这个太细致了啊,给力,去年入场就是看中他家的产品结构转型,这个是真的走出来了,毛利率很明显了。

2021-04-25 22:40

这个真细致

2021-04-25 22:22

可变信息材料毛利高,这块上量很值得期待

2021-04-25 22:15

感谢!请问是前几天的调研纪要吗?

2021-04-25 22:02

真自信啊 二当家回答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