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韩创路演会议纪要(2021.11.30)

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0喜欢:1


大家好!由于投研的工作繁忙,有一段时间没跟大家做交流了,借着岁末年初的机会,希望能集中交流一次,讲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今年的回顾、明年的展望和对组合的介绍。

一、今年的回顾:
去年底的时候我对今年做了三个判断:
1、 受益于经济复苏的顺周期行业有比较好的机会;
2、 消费医药的火爆行情不可持续;
3、 新能源在今年也有一定的风险。
目前看起来前两个对了,最后一个错了。可能大家认为我在顺周期研究更多一点所以看好周期,其实并不是,只是基于常识性的判断。比如2020年经济开始复苏,不管是复苏的持续性还是各国央行的呵护,都导致了这样的复苏不会在2021年戛然而止,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价格弹性和产能弹性带来的业绩弹性很大,这些并没有隐含在股票的定价中。当然周期的内部也经历了逻辑的切换,一开始是需求的逻辑,后来切换到了供给的逻辑,但基本上顺周期的行情延续的时间很长。
对于消费医药,要搞清楚自己挣的是什么钱,业绩提升的钱还是估值提升的钱,事实证明纯粹地挣估值的钱是不可持续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拿的是核心资产,会永远地涨,这是不对的。
与此同时,一些高景气的赛道依靠快速成长抵御住了估值的压力,甚至由于今年行业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估值反而经历了进一步的扩张,这是我年初看错的地方。

二、明年的展望:
现在看明年肯定没有去年看今年这么清晰,需求端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供给端也变得比前一阵稍微模糊一点。
我自己认为凌鹏说的一句话很好,宏观策略研究是一门屠龙术,屠龙术首先很难练,其次使用出来威力很大。但是这个世界上龙是很少的,你哪怕把屠龙术练得炉火纯青,一辈子也没有几次机会去使用。只能说在一些重大节点和窗口期,你能不能把他用好,只要用好了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虽然我关心宏观策略,但也不会花很长时间去看这个东西。具体到对明年的判断来说,我觉得宏观策略的指导意义不大。因为我认为明年不是一个大波动年,这种时候用宏观策略来指导投资胜率是很低的。所以还是要聚焦中观行业和微观公司,看能不能选到空间比较大、安全边际比较高的个股。
现在既不能冒进,也不用过于悲观。传统上三季报结束后很多人都会去炒各种题材、概念、各种中小市值的股票,因为这后面是很长的一个业绩真空期,往往还有很多政策的催化,但我认为这里面隐含了很多的冒进。当然也不用过于悲观,比如有的人认为明年地产很差、出口很差、消费也不好,完全没法弄,但我觉得明年经济也不至于出现各项都特别差的情况。

我仍然认为明年公募基金的收益分化会很大,19年和20年整体的收益分化不大,至少大家都是赚钱的。但今年的收益率分化很大,我觉得明年分化也会很大,因为明年显然不是一个全面牛市,而且能够形成板块性机会的板块也越来越少。如果没有一个能容纳大资金的主流板块能提供超额收益,那结果就是大家的分化会很大。

三、组合情况介绍:
我的组合的超额收益主要体现在一季度跟三季度,二季度有一些,四季度到目前为止不明显。当然我认为也正常,因为大体上来说公募80%的收益体现在20%的时间里面。
为什么四季度的超额收益弱一点?回头来看,三季度的时候我的组合对通胀因素的考虑会更多一点,所以十月份之后在市场逆转的过程中,通胀因素的超额收益是负的,与此同时其他的大部分版块都有正的超额收益。当然我对这个问题也有反思,可能还是对大宗商品、股价预期有一些过于乐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现在趋于均衡。当然我的组合相比于周期属性更强的组合来说,波动还是小很多的。虽然我考虑了一些通胀的因素,但我并没有倒向这个方向,制造业占比还是大一些,这部分在十月份以来给予了业绩更大的支撑。
目前我认为调整到了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我还是考虑了一些通胀因素,但是占比下降比较多,也纳入了更多制造业和材料的个股。当然,这种调整还没有结束,还有一些配置型的个股。我希望后面组合里面都是自己真正选出来的个股,而不是放一些配置型的个股。只能说在管理规模大幅提升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配置型个股的存在,因为我个人不太会做仓位,配置型个股从仓位的角度上能提供一些帮助。
我对明年还是有信心的,通过已经重仓的一些个股,加上持续的挖掘,我相信能持续地创造超额收益,抵御住可能会有的风险。最后,我也希望大家从长期和底仓的角度去考虑我的产品,而不是从风格的角度去考虑,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我不认为基金经理能够靠做风格轮换持续地获得超额收益,我也不相信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好的回报。
2. 我没有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周期投资者,我只是从景气度的框架去选股,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框架,取决于你纳入什么样的个股和行业。

四、Q&A
(一)关心在持仓中的个股都是哪个方向的?明年有哪些储备?
制造业、新材料占比更高一些,也持有一部分通胀方向的个股。从比例上来讲制造业占大头,Wind行业分类上可能是化工或者有色行。大家不要一看到化工或者有色,就觉得是周期,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其实化工和有色有很多细分的子行业,很多属于制造业和新材料,跟周期都没什么关系了,我个人还是归类为制造业,主要还是成长的收益。
储备这个东西是动态变化的,四季度已经为明年的组合纳入了很多储备,方向还是三季报里面提的几个方向。其中最大的方向是双碳的方向,细分为传统高耗能、新能源、帮助节能降耗的新材料等。

(二)刚才提到明年看好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的细分中有优先级排序吗?
稍微展开讲一下,就是周期这块怎么看。现在不急于下结论,我会保留一部分观察仓,从市场投资者的心态来看,大家都觉得周期要完蛋了,事实上是存疑的,需要观察。为什么我对自己的投资业绩相对自信,是因为我不会过度地在意大众的看法,所谓的主流观点、一致观点,有些主流观点往往事后证明错得一塌糊涂。如果主流观点是对的,那做投资就很简单了,事实上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杰出的基金经理,有谁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成功的呢?说明这条路是不可行的。
大家对于需求非常悲观,对于供给心里也没底,这么看是不是周期就完蛋了?假如未来一两个季度我们发现需求没有这么差,供给因为这些行业近几年来都没有资本开支了,那么现货会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位置?现在出现了现货和期货价格的背离,期货和现货的价格到底谁对还需要观察,如果后面发现现货价格能够稳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那么很多三四倍估值的周期股是不是定价错误?特别有些是龙头企业还有产能的增长,那这样的标的就比较稀缺了。我不会这么快下结论,还会继续观察。

(三)您管理的规模很大了,这样的规模会不会对投资框架造成一定的挑战?不同产品大小不一,有没有差异化?
对投资框架没有影响,因为这个框架适用于不同的行业,投资框架中的不同要素可以调整。所以从选股框架来看,规模影响不大。
对操作上有一定的影响,同一个标的以前一下子就能买完,现在可能要买一两个月,这样会导致丧失一定的超额收益,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同的组合没有太大差别,看好的标的每个组合都会去买,只是客观上有一些买入速度上的差别。还有就是有的组合可投资港股,有的没有,有这样的差别。

(四)前十大里面,哪些是配置型的股票?哪些是成长的方向?自下而上选股的话怎么保证选股符合预期?
哪些是配置型的股票大家只要看一眼应该就能看出来,占比没有那么高。选股是无法百分百符合预期的,有的个股胜率很高但是赔率不高,有的相反。如果追求赔率的话胜率就会降低一点。所以我在买入的时候对安全边际的考虑还是比较慎重的,如果错了会亏多少钱,对我造成的影响不会特别大。目前来看,我的选股框架还是比较好用的,找到的个股胜率比较大、空间也比较大,但怎么样不断地找到这样的个股,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五)有的产品能投港股?未来会增加配置吗?
最近在港股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今年港股很差,跌幅还比较多,看明年能不能有些机会。港股跟A股的逻辑不太一样,估值体系也不太一样。现在已经有一些仓位,后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港股估值体系更好的把握,会纳入更多的标的。因为很多公司跟A股的同行相比确实是更优秀,估值更低。

(六)认为明年市场的风险在哪里?
还是从基本面和流动性两个角度分析。
基本面的风险在于阶段性的需求比较差,大家可能会线性外推,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形成一定的风险,但我觉得会是阶段性的风险,我不认为会断崖式的下跌,因为这是高层不能容忍的事情。
流动性方面看,现在高景气板块的拥挤程度其实更高。从盈利稳定性、护城河、长期自由现金流的确定性角度衡量的话,目前的高景气板块还比不上原来的一些核心资产。很多个股还面临着技术路线变化的风险、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而茅台就没有这样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旦有触发因素,会不会出现踩踏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这种风险时刻存在,因为这些板块脆弱性更强,我觉得高景气并不是抵抗一切风险最有效的盾。
我个人一直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不会只看收益而不看风险。

(七)想听听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观点?
我觉得我对房地产的研究程度不足够深,对政策的把握力度也不够强,对于高层的想法也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会怎么样演绎。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用想得特别复杂,从一个常识性的角度去想就可以了:那就是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能不能容忍房地产断崖式下跌?我觉得是不行的。房地产的重要性被一些表面数据遮掩了,实际上比我们想象得重要得多,对债务、对民生、对上下游产业链影响都很大,政府不可能去引发经济方面很大的风险。就算出现可能也是阶段性的恐慌。回过头来看,哪怕是17-18年的去杠杆,后面也得到了很大的纠正。

(八)对于化工公司进入锂电产业链比如隔膜行业怎么样?
隔膜行业本来就是放在化工行业来看的,我15年看化工的时候,锂电材料都放在化工里面,只是后面新能源变成一个“显学”了,纳入到新能源去看了。新能源现在可能是一个高端制造业,过几年就是一个普通制造业。我对一些化工龙头很有信心,他们经过了几十年的成长,在无比残酷的完全市场竞争中证明了自己,他们对成本的把控能力也无与伦比。只不过新能源以前是个小行业,很多化工巨头没有进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