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该胆大时胆大,该细心时细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稻盛和夫

来源:盛和塾(ID:shengheshu2018)

//

所谓“兼备两极”并不是“中庸”,也不能偏向一方,更不是两者相加除以2取中间值。而是兼备这两个极端,按不同场合运用自如。

——稻盛和夫

01

兼备事物的两极

才能把工作做得完美无缺

理性和人性,大胆和细心,温情和严厉,看起来都是性质相反的东西。但人只有兼备这两个极端,并让其正常地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所谓“兼备两极”并不是“中庸”,也不能偏向一方,更不是两者相加除以2取中间值。而是兼备这两个极端,按不同场合运用自如。

这样做非常重要。

比如,为把工作做得更出色,我们既要有科学家那样的合理性,又要有与人亲密相处的丰富的人情味。

就是说,为了实现目标,在制订具体计划的时候,必须进行彻底的逻辑性思考,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又需要领导者卓越的人格魅力,把周围的人们裹挟进来。

彻底追求逻辑的合理性和感动人心的深厚情谊,兼备这种性质不同的两极,才能把工作做得完美无缺。

02

两种“互相矛盾的才能”能够运用自如,

而不以矛盾对立告终,这才是真正的才能

梅原先生讲到“如火般燃烧的热情和如水般冰凉的理性”,这种“互相矛盾的才能”我也懂得。我年轻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精神分裂症。

有时极为大胆,似乎不经意之间就去挑战新事业,但另一种场合,又非常谨慎,摸着石头也不敢过河。从别人看来,我这个人好像难以捉摸。

但是,有一位名叫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家,在一本书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兼备大胆和细心这两种互相对立的才能,而且能让这两者正常发挥作用,这样的人可称为天才。”

就是说,两种“互相矛盾的才能”能够运用自如,而不以矛盾对立告终,这才是真正的才能。

03

当事人持有的人性、人格

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拿我来说,我是研究陶瓷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开始开发精密陶瓷的绝缘材料。

在最初阶段,将精密陶瓷的原料粉末混合这一道作业就非常困难,让我大伤脑筋。

在研究中,“将这些粉末混合,在某个高温段进行烧结,就能做出具备如此物理性能的材料”,基于这样的假设做实验。

但是,当时没有像样的设备,只能使用乳钵,用手将粉末混合。但是,粉末粒子的大小要粉碎到何种程度,多种粉末要混合到何种程度,才能称之为混合,这些都不知道。

为了促进固体之间的反应,接触的表面积要大,粒子的直径则越小越好。将粒子直径非常之小的粉末混合,该混合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混合”,这是又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公司里,头脑比我聪明许多的优秀学生大学毕业后来到企业。让他们做同样的实验,有人混合了20分钟,有人混合了1小时,还有人混合了3小时。

他们都说:“已经混合了。”查阅学术文献,文献上写着:“将这种成分的粉末与那种成分的粉末相混合,然后用这种成型方式成型,在这种温度下烧制,发生这样的反应,结果就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说得很简单,但实际上仅仅是“混合”这一道工序,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在有别的参照基准的时候,判断就比较容易。比如,花20分钟混合做出的东西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或者与海外大学研究者已经做的实验相比。

比如,有如下数据信息:混合烧制的东西“具备这样的精密陶瓷结构,具备这样的物理化学特性”。

如果我们得出的数据与之不同,那就说明我们的混合工序或者烧制工序在某个地方发生了差错。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弄明白“这道工序在某个地方弄错了”,就可以追踪到问题的症结。问题就容易解决。

但是,对于从来没有任何人研究过的课题,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1小时的混合是真正的混合,还是2小时的混合才是真正的混合?抑或5小时的混合才是真正的混合?这样的问题,只能靠研究当事人来判断决定。

有严重神经质的人在粉体混合时,会显得过分谨小慎微,可能混合了三天四天,还不敢说已经混合好了。

本来,所谓完全均匀的混合是不可能的。如果是液体的话,可以有完全的混合体,但粉体不可能完全混合。

所以,无论进展到哪一步,都得不出结论,从“混合”这一阶段向前跨一步都做不到。

另一方面,大胆粗放型的人,简单地混合一下就说已经“混合”了。因为无法确认,为了慎重起见,再追问一句:“你真的混合好了吗?”

他就回答:“是的,我可以保证,混合得很好。”

“花多少时间混合了?”

“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足够了吗?”

“足够了,够充分了。”他自信满满地下了断言。

讲到这种地步,因为领导人不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人,也就不继续向下追究了。

领导人或者经营者不再向下追究,想“他反正自信十足,那就把事情委托给他吧”,就把任务交给了这位当事人。

这样看来,在实验中,当事人持有的人性、人格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混合”还是“没混合”,仅看这一个基准,作为排在技术能力之前的问题,研究人员具备怎样的人性、人格会受到质疑。

所以,我认为,研究人员的人格或者人性,如果不是一种成熟平衡的、理想的状态,就不能做好研究开发的工作。

04

经营者必须拥有平衡的人格,

因为在经营中需要不断做出各种决断

经营者必须拥有平衡的人格,因为在经营中需要不断做出各种决断。

有时候,即使董事、干部、员工和银行一齐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坚决付诸实行。

但有时候,即使对于一个普通员工的意见,也要谦虚地倾听。如果他说得对,就要拿出勇气,取消自己原有的计划。

也就是说,大胆和慎重需要兼而有之,而不是既不大胆,也不谨慎的中庸之道。

作家F.S.菲茨杰拉德说:“所谓一流的才智,就是心中同时拥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并且随时都能让两者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

与员工相处,有时候要有挥泪斩马谡般的冷峻严格,而有时候则要有佛祖般的慈悲,经营者需要这两个极端兼备。

作为需要进行决断的经营者,要具备的不单单是圆满的人品,更要同时拥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要有这样平衡的人格。

西乡南洲具备高尚的人格,具备哲学,但大久保利通冷静、理性且追求合理性,因此被认为是个冷冰冰的人。

不能说哪一种一定是正确的,必须同时拥有两者,并运用自如。但实际上,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举例来说,公司发生了腐败事件。这个时候,不管是金钱问题还是其他问题,“绝对不能容忍,如果这种事情置之不理,对几百名员工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以挥泪斩马谡的态度来处理,这是无可奈何的。让其离职的方法,既可以是开除,也可以是让其自愿离职。

如果这个人本质不坏,只是一时糊涂才犯下了错误,而平时一直很认真努力地工作。

现在本人很后悔,说“保证不会发生第二次了”,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吗?其父母也来了,说“已经严厉地教育过他了,请您一定原谅他这一次”。

这样的话,是不是这次就原谅他呢?诸如此类,有很多选项,应该选哪一个呢?

如果对方人品还不错,那么推心置腹地与他谈一谈,如果他深刻反省的话,也可以选择原谅他。

另一方面,也有不得不开除的案例,有人说:“您一直说‘敬天爱人’,这么做是不是太冷酷了?”但有时必须严肃处理,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而有时候可能原谅是对的,有时候可能开除才是对的。因为如果容忍腐败的发生,对其他人就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决断呢?我一直说“领导人的人格很重要”,这个判断基准正是领导人人格的反映。动不动就开除人的话,员工们的凝聚力就会减弱。

但老是原谅的话,对组织就没有警示效果,会产生后遗症。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是不是计算一下,按照一半的比例开除呢?

世上没有这种标准。到底应该怎么做,没人教,但经营者必须做出决断。这个时候成为判断基准的,就是人格。

在每个关键时刻所做判断的积累,像积分一样,成为人生、工作的结果,并不断塑造着公司。

选择哪一条道路,对经营者来说,这样的判断极为重要。

前面也讲过,温情和严厉、小心和勇气、缜密和大胆这样的两种极端必须兼备。如果不缜密,就会像竹篮打水一样,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

但是,如果仅仅只有缜密,就无法做出大胆的决断。经营者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相反的性格。

如果无法缜密地观察到公司的细节,作为经营者就会漏洞百出,就无法经营企业。

为了避免疏漏,仅仅将精力集中于细节,就会看不到大局,又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所以,经营者需要同时具备微观和宏观、大胆和缜密、冷静和温情这样相反的性格。

而且,在同时具备两种性格的基础上,经营者还必须将两者用在各自需要的地方。需要温情的时候有温情,在“这里必须严厉”的地方就不能有温情。

需要温情的时候却表达严厉,需要严厉的时候却给予温情,这样企业是经营不好的。

就像菲茨杰拉德所说的,需要具备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正常发挥两者作用的能力。

现代社会所谓的一流的才智,就是同时具备相互矛盾的两种性格,而又使之互不矛盾,并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

自己创业或经营企业的人,大体上都是两者兼备的。

如果两者割裂的话,员工就会想:“社长好像有问题啊!怎么刚刚还在一个劲儿地表扬我,突然就劈头盖脸地发起火来,是不是精神不正常?”

大部分领导人都具备这两个方面,但必须让两者互不矛盾。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两种性格,所以领导人只要拥有,就已经值得庆幸。

但是,这两种性格本身还是矛盾的,不会协调这个矛盾,不会让矛盾变得不矛盾,那么终究也就是个“平庸之辈”,必须让两者正常地发挥各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