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自学之阴阳应象大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原文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自学求解:①道者,阴阳之理、天生于动、地生于静。②纲,提网的总绳。③纪,散丝的头绪。④纲纪,总的要领、法则、准则。⑤父母,万物都是阴阳所化、所以阴阳是万物的父母。⑥生杀之本,从冬至以后、阳气从南向北来、春阳气始生、夏阳气旺盛、阳气始生则温、温能生物、阳气盛则热、热能万物生长;从夏至以后、阴气从北向南来、秋天阴气始生、冬天阴气旺盛、阴气开始时先凉、凉开始就收物、阴气盛则寒、寒气盛就是物开始隐藏的时候、所以阴阳就是生杀之本。⑦神,变化不能测算。⑧明,显露在外、不隐蔽。⑨府,藏物的地方。⑩神明,变化不测能够显露在外。〔11〕神明之府,阴阳就是神明之府。

自学译:黄帝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所以阴阳是天地之道,是天下万物总的要领、总的法则和准则,万物变化,事物诞生就叫化,物走到极点就要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变化虽然多,但不离阴阳,所以阴阳为万物的父母。冬至以后,阳气从南向北来,春天阳气始生,夏天阳气旺盛,阳气始生则温,温能生物,阳气盛则热,热能万物生长;夏至以后,阴气从北向南来,秋天阴气始生,冬天阴气旺盛,阴气开始时先凉,凉开始就收物,阴气盛则寒,寒气盛就是物开始隐藏的时候,所以阴阳就是来定事物生杀的根本,所以阴阳就是事物变化莫测的神明之府,所以治病必求病的本原,在表,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都不外阴阳二气,这就是本。

原文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自学译:阴阳是天地之道,从太极化生两仪,即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大小不同,是形气所生,形气不积不厚,所以积阳气至大而为天,积阴气至厚而为地。阴性柔,阳性钢,阴气主静,阳气主躁,春天为少阳生,阳之和,生起万物,秋天为少阴生,阴之和,长熟万物,所以就为阳生阴长。阳气亢胜就使物焦枯,阴气极盛就使物凝结,所以说就是阳杀阴藏。阳主动,阳动而散,阳性热,所以可化阴为气;阴主静,阴静而使物凝,使物成形,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阳气、阴精结合就形成了生命的形。

原文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自学求解:①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②清,洁净、清澄、与“浊”相对。③飧(sun)泄,本病清阳不升、肝郁脾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并有肠鸣腹痛。④瞋(chen)胀,胸膈(ge)满。⑤作,为。⑥从,顺。⑦逆,反。

自学译:阴阳的道理中,有一种物极则会变化的规律,阳极变阴,阴极变阳,寒为阴,热为阳,寒极变热,也就是生热,热极变寒,也就是生寒。寒气为阴气,阴主静,阴静而使物凝,成浊,所以寒气生浊;热气为阳气,阳主动,阳动而散来化气,生清阳,所以热气生清。正常的情况下,清气是阳,在上,浊气为阴,在下。清阳主升,阳气在下而衰,阳不能升,则肝郁脾虚,不能消化食物,则产生飧泄;浊阴主降,阴气滞于上而不能使气降,产生胸膈满的瞋胀。这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的情况都是阴阳相反的行为,被叫做病的逆和从,也就是反和顺,虽然反和顺根本不同,但必须寻求它的根本而去治疗。

原文4: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自学求解:①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②清,洁净、清澄、与“浊”相对。③上窍,指耳(二窍)、鼻(二窍)、眼(二窍)、口(一窍)。④下窍,前阴、后阴二窍。⑤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⑥五脏,肝、脾、肺、心、肾。⑦六腑,胃、胆、膀胱、小肠、大肠、三焦。

自学译:所以清阳代表天,浊阴代表地;地上浊阴之气上升,与天上清阳之气相合为云,天上清阳之气下降,与地上浊阴之气相合为雨;天地为阴阳大的形体,天为阳,地为阴,雨云是天地的精气,雨为精,云为气,阴在下为精,精为水,阳在上为气,阴阳相交,阳气多,精气少就为云,阳气少,精气多就为雨,所以就是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对于人来说也就是清阳之气出眼、耳、鼻、口,浊阴之气出前后二阴。清阳之气从人的皮肤、肌肉的纹理之间散发,浊阴之气在五脏之间运行,来自水谷精华的清阳之气充实人体四肢,吸收完精华的水谷残渣浊阴之物运行在六腑之中。

原文5: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自学求解:①水为阴,水寒而润下、所以为阴。②火为阳,火热而燥、所以为阳。③阳为气,食物形成的火热气体 。④阴为味,食物中水冷之物所发的气味。⑤味归形,五味生精血以成物形。⑥形归气,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⑦气归精,五气来源于五谷精微之气。⑧精归化,五谷精微转化为五气。⑨精食气,精气来源于阳气气化水谷。⑩形食味,脏腑形成是靠五味生精血以成。〔11〕化生精,阳气化生水谷成精气。〔12〕气生形,气聚则形生。〔13〕味伤形,五味各走五脏、五味过度则伤五脏之形。〔14〕气伤精,阳气过度则伤精血。〔15〕精化为气,元气由精微所化。〔16〕气伤于味,味为形、脏腑形伤则气伤。

自学译:水寒而润下,所以为阴,火热而燥,所以为阳。食物中火热气体为阳,水冷之物所发的气味为阴。五味生精血以成物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五气来源于五谷精微之气,五谷精微转化为五气。精气来源于阳气气化水谷,脏腑的形成是靠五味生精血以成。阳气化生水谷成精气,气聚则物形生,五味各走五脏,五味过度则伤五脏之形,阳气过度则伤精血。元气由精微所化,味为形,脏腑形伤则气伤,又如味过度酸,肝气得以津生,而脾气为土,又被酸的木气所伤,所以气伤于味。

原文6: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自学求解:①下窍,指前后二阴。②上窍,指眼、耳、鼻、口。③薄,少、弱、与“厚”相对。④泄,泄利。⑤通,疏通宣泄。⑥发泄,指出汗。⑦发热,指病理性体温升高、症状有体温升高、畏寒、肌肉酸痛、全身不适、头痛。⑧食,如孩子吃母乳。⑨壮火食气,气为阳、阳气生壮火、壮火从阳气这里得到营养。⑩气食少火,气为阳、少火滋养阳气、阳气从少火这里得到营养。〔11〕壮火散气,因壮火食气、所以阳气得壮火则耗散、亢烈之火反害物、乃物极必反。〔12〕少火生气,因气食少火、以少火益气、阳和之火就能生物。

自学译:阴为味,所以阴味下降从下窍出,阳为气,所以阳气上升从上窍出。阴阳的道理随处可见,五味为阴,味的厚、薄也是阴阳,厚为阴,薄为阳;气为阳,气的薄、厚也是阴阳,厚为阳,薄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为纯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为阴少;气厚者为阳中之阳,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为阳少。阴气润下,味厚会使人体发生泄利之病,味薄则阴气少,则人体会正常的疏通宣泄,阳气向上燃烧,气厚会使人体产生发热的病症,气薄则阳气少,会让人正常的发汗。气为阳,阳气生壮火,壮火从阳气这里得到营养,这就是壮火食气,壮火为亢烈之火,亢烈之火反害物,产生物极必反,使阳气得壮火耗散,也就是壮火使阳气衰;气为阳,少火滋养阳气,阳气从少火这里得到营养,这就是气食少火,少火为阳和之火,阳和之火能生物,也就是少火能使人的阳气壮大。

原文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自学求解:①发散,把体内邪气散出去。②涌,水或气冒出。③泄,泄泻。

自学译:气指四气,寒、热、温、凉。五味指,辛、甘、酸、苦、咸。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发汗(散气),甘味的东西吃多了会胀气(发),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反酸(涌),苦味的东西吃多了会泄泻(泻),因而辛甘发散会化气,所以为阳,酸苦因为会产生吐泄,所以为阴。阴阳和则物生,在人体阴阳中,阴气胜则阳气就会弱,阳气胜则阴气就会弱,阴阳不和就会产生病症。阳气胜阴气,就会产生热病,阴气胜阳气,就会产生寒症。太过就会物极必反,所以就会产生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现象。也就是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寒为阴,形也为阴,寒就会使形体消瘦,所以就叫伤形;热为阳,气也为阳,热就会使形体气散,所以叫伤气。气伤则邪热闭结肉分,就会让人产生疼痛感,形伤则寒邪逼迫在皮肉之间,就会产生肿症。所以人体产生先痛而后肿的情况,是气先病而后又作用于形,因而叫气伤形;那么人体产生先肿而后痛的情况,是形先病而后又作用于气,因而叫做形伤气。

原文8: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自学求解:①动,颤抖、摇动。②肿,痈肿。③干,内外干燥。④浮,浮肿、胀满。⑤濡(ru)泻,湿泻、洞泻。

自学译:人体所受邪风伤害的厉害,就会发生颤抖、摇动的病证;由于感受热邪伤害,使阳气内郁,会发生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皮肤病(丹毒痈肿);由于燥气偏胜对人体的伤害,导致人体津液竭尽,进而内部感受干涩,外部皮肤干燥;由于感受寒邪伤害,使阴气(寒气)结于汗孔之内,当汗孔闭塞,阳气从内而攻,就会产生浮肿胀满的病症;由于感受湿邪伤害,湿气内攻脾胃,脾胃受湿邪所伤,就会产生水谷不分的湿泻或叫洞泻的病症。

原文9: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自学求解:①生长收藏,春天生、夏天长、秋天收、冬天藏、所以叫四季的生长收藏。②五气,五脏之气。

自学译:天有四季五行,所以能够生长收藏,是因为,春天生,夏天长,秋天收,冬天藏。五行有木、火、土、金、水,春天属木而主生,其化为风;夏天属火而主长,其化为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为湿;秋天属金而主收,其化为燥;冬天属水而主藏,其化为寒。人体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之气可生五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悲),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原文10: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自学求解:①厥,气逆。②满脉,喻气血上涌、气满脉内。③去形,形为阴、阳亢则阴离,故为去形。④不节,不遵法度、无节制。⑤过度,超过限度。⑥生,生命。⑦不固,不能长久。

自学译:以内外分形气,所以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就会产生肝气逆行,使血脉乱,这样就伤了阴血。暴喜就会产生心气缓而神气安逸,阳主动,缓为阳气衰弱,所以暴喜就要伤阳气。人体中多阳就会多喜,多阴就会多怒。寒暑喜怒之气,如果暴逆在上,则阳气会独旺,气血会上涌,使气满于脉内,产生阳亢,形为阴,阳亢则阴离(阴阳此消彼长),所以就产生去形(去阴)。如果人的喜怒不能节制,寒暑对人的伤害又过渡,那么人的生命就不能长久。

原文11: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

自学求解:①重,重叠。②重阴,阴见阴、身体阴气多而又复感寒(寒为阴)、天气之寒气伤人阴分。③重阳,阳见阳、身体阳气多而又复感热(热为阳)、天气之热气伤人阳分。④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⑤飧(sun泄),本病清阳不升、肝贿脾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鸣腹痛。⑥痎(jie)疟,疟疾的通称、经年不愈的老疟、二日一发。

自学译:所以重阴是阴见阴,是身体阴气多而又复感寒,或天气的寒气伤阴分,这时就产生重阴必转变为阳的现象;重阳是阳见阳,是身体阳气多而又复感热,或天气的热气伤人阳分,这时就产生重阳必转变为阴的现象。所以又说:冬天寒气伤人,其气入肾,其寒侵犯骨头,这种病是直接伤害阴经的伤寒,如病得不到治愈,到春天夏天正是阳气升发的时候,由于营气中所藏寒毒未去,而又外感阳邪,就使人发生温病。冬要藏,而辛苦饥饿之人,由于劳作,身体常暖,其衣服常常很薄,身暖时,毛孔开,衣薄护身,在饥饿劳倦时,导致中气受伤,寒邪乘虚而入,又有体虚之人,也会感寒邪而春发温病的。所以想避免温病,就必须减少欲望,减少劳动,不要忍受饥饿而犯寒邪。春天伤于风邪,木气通肝胆,如果即时去病,这时只是外感,如果不能即时去病,使病邪留到夏天,这时脾土当令,木邪伤土,形成肝郁脾虚,导致产生飧(sun)泄的病症。夏天暑气很旺,金气就会受邪(火克金),即时去病,只是中暑证,如果不能即时去病,由于暑汗不能发出,等到秋天,天气转凉,外束毛孔,使邪郁成热,金火相克,寒热交战,这时就会产生痎(jie)疟的病证。长夏、秋天之交,土金为主,秋天身体伤于湿气,如果即时去病,因为湿气通脾,这时只会发生湿泄(洞泄),如果不能即时去病,使湿蓄肺中,时久生热,冬至后,则外寒内热,热逼迫肺,就产生了咳嗽证状。所以春夏以木火来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这就是上文所提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啊。

原文12: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自学求解:①论理,讲求。②列别,分辨。③端络经脉,了解经脉的发端、了解支脉的横络。④会,两经交合。⑤通,他经又相贯穿。⑥六合,足太阴阳明为一合、足少阴太阳为一合、足厥阴少阳为一合、手太阴阳明为一合、手少阴太阳为一合、手厥阴少阳为一合共为六合。⑦气穴,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所以叫气穴。⑧处名,所在地方和名字。⑨溪,人身肉之小会的地方。⑩谷,人身肉之大会的地方。〔11〕属骨,与骨相连接。〔12〕起,起点。〔13〕分部,分属的部位。〔14〕经纪,筹划并管理。

自学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讲求人的形体,用来分辨人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发端(起源),了解支脉的横络(络脉),明了十二经脉中的六合、表里和各走各经,知晓两经的交合和其它经脉贯穿的道理,三百六十五气穴的设立,各自有自己所处的地方和名字,都有自己的深意。肉的大会处为谷,肉的小会处为溪,在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处,各有其经络的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一年四季的阴阳,都有筹划并能自行调节,人体内部与外部相感应,是靠诸阳经脉的表和诸阴经脉的里相互连接进行的,是真的这样吗?

原文13: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自学求解:①玄,深微、天色高远、尚未明亮。②道,天地所生的意思或愿望。③化,化生。④神,这里指魂(肝藏魂)。⑤苍,薄青色、为木色。⑥角,古代五音之一、是(mi)音。⑦握,肌肉抽缩、牵动、拿、捏。

自学译:岐伯对黄帝说:风是天地的阳气,阳气生于春天,春天旺盛在东方,所以东方生风,风动木气荣发,所以风生木,凡物之味酸,都是木气所生,酸先入肝,肝主筋,筋为木性,心为火性,所以筋生火,目为肝之官。东方在天为玄,是因为东方为阳气升起之方,春天为万物生发的开始,天深微,天色又深远,而又尚未明亮,所以天为玄;天地所生的意思或愿望,也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阴阳,人以道为生存的根本,所以在人为道;化为生化,在地生化而后有万物,有万物而后有始终,这都归于东方阳气的开始啊。在化能生五味,在道所生的意思或愿望每天不断更新就产生了智慧,而深微、高远的玄又生出了魂(肝藏魂),魂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色为苍,也就是薄青色,在音为五音中角,怒则发出叫呼声,筋病,会使肌肉抽缩,牵动,拿、捏不利,肝之窍在眼睛,木的味为酸,肝志为怒,过怒则伤肝,悲(忧)为肺金,金克木,所以悲(忧)胜怒;风胜则经络拘急,所以风伤筋,燥为金气,所以燥金能胜风木;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辛为金味,所以能胜木之酸。

原文14: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自学求解:①徵(zhi),古代五音之一、类似现在简谱中5(so)。②在变动为忧,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则忧。

自学译:阴阳两极,阳为热,阳极在夏天,夏天又是南方的代表,所以南方生热,热到达极点就产生了火,物的苦味是由火气所化,苦先入心,所以苦生心,心的精气,生养血,所以心生血,血为火,脾属土,五行火生土,所以血生脾,舌为心之官,所以心主舌。南方在天为热,在地五行为火,在人体代表血脉,在五脏中以心脏为名,赤色为红色,所以南方在颜色方面以赤色为代表,在所发的音以徵(zhi)为主,喜则发笑,是心的声啊,心藏神,神有余就笑,神不足(心气不足)就产生忧愁,舌为心之窍,火之味为苦,喜所以和睦快乐,是心之志,但过于高兴就会伤害心脏,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恐为肾水之志,喜为心火之志,水克火,所以恐胜喜;因壮火食气,所以过热则伤气,寒为水气,热为火气,所以寒胜热,苦从火化,气为肺气,为金,火克金,所以苦伤气,咸为水,苦为火,水克火,所以咸胜苦。

原文15: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自学求解:①中央,除东、南、西、北、就剩中间的部分。②宫,古代五音之一、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Do)。③哕(yue),呃逆、呕吐。

自学译:除东、南、西、北,就剩中间的部分,中部土最旺,土气能化湿,湿润而能使土气旺,来生万物,所以叫湿生土,凡物之味甜美,都是土气所生,甘甜先入脾,所以甘生脾,脾之精气,生养肌肉,肺为金,脾为土,为肉,土生金,所以肉生肺,口唇是脾之官。中部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体代表肌肉,脾属五脏之土,在颜色方面为黄色,在五音之中以宫音为主,在人得意时会唱歌,这是脾的声,在身体变化方面以呕吐为代表,口接纳水谷,所以脾之窍为口,土的味为甜,脾志为思,但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这就是物极必反,怒为肝木之志,思为脾土之志,木克土,所以怒胜思。脾主肉,但脾不喜欢湿,如果湿气过度则肉反会被伤,风为木气,湿为土气,木克土,所以风能胜湿,过于甜的反会伤肉,酸为木味,甘为脾,为土味,所以才有酸胜甘。

原文16: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自学求解:①羽,古代五音之一、类似现在简谱中的6(La)。②呻,人因痛苦而发的声音、气郁则呻吟、肾之声。③栗,战栗、大寒和特别恐惧的时候有之、属水。

自学译:水旺北方,其气化寒,寒气凝则变为水,物的味道咸,都是水气所生,咸先入肾,所以咸生肾,肾的精气,生养骨髓,髓为水,肝为木,水生木,所以髓生肝,耳为肾之官,所以肾主耳,北方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体为骨,在五脏中以肾为代表,以黑色为水的颜色,五音中以羽为代表,在声中以呻吟为肾之声,在身体变化中以大寒或特别恐惧产生的战栗为主,肾开窍于耳,水的味为咸,肾之志为恐,但恐惧不被化解就会伤精(伤肾),有突然遭受恐惧会遗尿或阳痿。思为土,恐为水,土克水,所以思胜恐,寒为水,心生血,心为火,水克火,寒则血凝涩,所以寒伤血,燥从热生,燥会使水干涸,寒为水,所以燥胜寒,咸为水,心生血,心为火,水克火,咸吃多了会产生渴,所以咸伤血,甘为土,咸为水,土克水,所以甘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