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站上“风口”,一个新的百亿赛道来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年以来,临期食品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快速提高。不仅消费群体走向大众化,火速赶来的资本也让这个原本小众狂欢的市场走向了规模化发展。不过,临期食品的市场热度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繁荣,业内仍有不同观点。毕竟临期食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少消费者对其仍然持一定的负面观点;另一方面,临期食品如何解决货源问题,是否有足够宽的销货渠道,也是对平台和商家的经营能力提出的巨大考验。

临期食品火了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更何况价格又便宜。”“以极低的价格买回品质并不差的食品,既得到了实惠,也是一种节约行为”……随着这些观点深入人心,临期食品成了新消费浪潮下的又一个“当红炸子鸡”。

在国内,临期食品常见于线上购物平台、独立App以及线下超市和食品折扣店。其中,线上模式的优势在于直播带货的造势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运营上。今年4月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在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有数万家,每年有210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均出现了临期食品专营店,门店数量在数家至数十家不等。

食品“临期打折”的做法在国外早已有之。当前国人日渐认可这一销售思路,反映出了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不应该讲面子,讲排场,而应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判断,理性购买。花更少的钱获得几乎同等的消费质量和体验,这不是消费“降级”,恰恰是消费观念升级的表现。

目前,国内选购临期食品的以年轻人为主,主要包括“90后”、大学生以及一些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年人。他们不仅善于总结这类商品的选购技巧,还在豆瓣、B站、小红书等平台自发组织了讨论小组。

除此之外,临期食品的线上渠道还包括微信群、独立App如“好食期”“甩甩卖”等。像“好食期”就是一个距离保质期越近售价越便宜的品牌食品特卖电商平台,它通过效期动态定价商业模式帮助品牌食品厂商、进口商将库存商品在独立渠道内有计划地依保质期定价倒计时销售。目前,好食期已完成5轮融资,其中包括2018年获得阿里巴巴1.1亿元C轮投资。

临期食品在线下的销售也是一片红火。线下购物有眼见为实的优势,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和社区生鲜连锁店是国内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与线上相比,线下临期专营店在后疫情时代才开始兴起,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过程中,但已经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机构的注意。

2020年,凭借售卖2~5折临期食品和日化产品的好特卖HotMaxx已在上海铺设了近百家门店。据天眼查显示,好特卖在2019至2020年间获得了4轮融资,最近两轮融资额都达到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3月底,折扣零售连锁店“食惠邦”被曝已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计划今年在京津冀开设100家门店。同期获得融资的还有Boom Boom Mart繁荣集市;折扣超市小象生活最近也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以上各品牌在开店策略上有所不同。比如,好特卖和繁荣集市多以购物中心、商业中心为重点;而小象生活、食惠邦更倾向于开社区店。

临期食品市场的兴盛是昙花一现,还是会长期存在?临期食品货源平台“超级供货仓”联合创始人田云认为,这个市场是会长期存在下去的,即便这波热度过去了,还是会有一些人或公司继续做下去。

今年4月底颁布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这为临期食品规范处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临期食品受认可,说明反对浪费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田云认为,随着临期食品的不断发展,国家肯定会加强对临期食品行业的监管,“在某种程度上国家也会支持这块的发展,毕竟可以减少对食物的浪费。”

出圈逻辑何在

“临期食品这门生意已经做了十来年了,只是这两年因为社区团购以及互联网的传播,临期食品才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关注。”田云表示,只要有正期食品就一定会有临期食品。本身这块就属于市场行为,是市场来决定的,即便厂家利用大数据实现量化生产或定制式生产,也只能尽量减少正期食品最终因为库存进入临期,但不能完全杜绝。

当前,临期食品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正加速集聚。从市场层面看,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36亿元增长到22156.4亿元,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按每年零食行业有1%的库存沉淀计算,2020年临期商品的行业规模约300亿元。

市场人士分析,之所以有大量临期食品,一方面是因为食品企业竞争激烈,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小众货品出现滞销。各消费品牌为了抢占市场,频繁推出新品,当各种限定款与小众口味的新品没能取得预期的市场表现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库存积压。

三只松鼠来伊份和百草味等品牌为例,其单品数量均有数百之多,其中销售不理想的单品就成为了临期食品市场的“货源”。在部分零食折扣店中,线上“网红”零食品类也在门店中占据了不少位置。

除此之外,进口食品也是临期食品的大户。进口食品要通过国外品牌商和海关运送至国内,再由区域经销商层层经手,最终到达零售终端,每一步都要消耗一定时间,这也加速了食品向临期转变。

“企业通过降价的方式将临期食品集中促销,有效避免了食品过期,也是一种贴合下沉市场顾客消费心理和需求的行为,创造了一种企业顾客双赢的局面。”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实体零售商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实体零售门店无法正常营业,商品供应链也出现中断和滞后,使得临期食品货量暴增,让原本小众化的临期食品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都有临期食品促销货架,便利蜂等便利店连锁品牌布局了临期食品折扣专柜,盒马鲜生等生鲜平台也设置了专门的临期商品区域。随着各方销售渠道的不断优化,临期食品触达大众的机会越来越多。

从消费层面看,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低价。目前,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从拼多多的兴起便可以看出,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许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低价购买供应商的库存,临期食品这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近半数的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在大型超市购买临期食品,而大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出于“试错成本低”的心理购买临期食品。这意味着,临期食品市场尚未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一本难念的经

作为一个新生的消费现象,临期食品生意火热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风险和挑战。其中,盈利模式和稳定货源是压在从业者身上的两座大山。

在盈利模式上,因为平台缺乏和商家的直接利益关系、收益难以量化等多种因素,临时食品生意无法照抄电商平台收取交易费用的模式。“不过,这种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交易方式反而可能更受消费者的青睐,盈利的未来可期。”云计算产品经理与民宿创业达人雄猫大侠表示。

从行业特性上看,临期食品极考验商家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因为临期食品保质期的控制难度极大,对货品的仓储、物流、配送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货源分散,对库存与折损率的控制和对临期食品周转率的控制更是难点。

令资深行业从业者胡双勇担忧的是,“现在随着临期食品受到青睐,再加上资本的投入,临期食品的采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供应波动,甚至可能出现大家抬高临期品价格的现象。”

对于创业者而言,临期食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高毛利。相比传统超市20%的毛利,临期食品毛利可达50%以上。据公开信息,“好特卖”通常可以以原价1~3折或者更低的价格从供应商手中买到积压或是商超退回的临期食品,再以原价2~5折的折扣价卖出。扣除临期食品特卖店的租金、人工、平台维护费用和运输成本,利润率可以达到30%~50%。

凭借良好的货品周转率,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好特卖更容易和一线品牌达成合作,也更容易拿到它们的尾货。据悉,好特卖选品的基本条件是:线上品牌需要在天猫或京东有自营旗舰店且年销售额大于1000万元,线下品牌至少要在一个知名连锁渠道的一线城市门店有售卖。

但是,这样的市场优势地位只限于头部品牌享有。临期食品的个体经营商几乎很难拿到价廉物美的货源。而且临期商品的进货价格不像正期商品那么透明,往往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厂家和供应商那里价格区别很大,这就非常考验企业的议价谈判能力。一旦从上游拿到了高价商品,下游又不能及时卖出去,就得承担食品过期带来的损失。以临期食品仓储企业为例,主要业务是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然后卖给下游的零售商。对于没有形成经营规模的小商家而言,就像夹在汉堡的中间层,被上下游企业一起挤压。

“这行水太深了,没有可复制、可参考的模式。”据一位多年从事临期食品仓储业务的经营者称,临期食品行业空间大,但生意不好做,不少人在这个行业来去匆匆,“今天开业,几个月后关门”的现象非常常见。

在行业观察人士李有理看来,要安全、合理地利用好临期食品,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临期”变“过期”,伤害了消费者的胃和心;另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商家相关优惠,让“临期销售”不单单是一种营销行为或针对《反食品浪费法》的合规手段,更能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共同举措。

从行业的整体发展看,现阶段临期食品货源并不稳定,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临期食品企业还比较少,行业竞争格局尚未确立。有观点认为,长期而言,要在临期食品行业站稳脚跟,要有足够的销货能力、采购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仓储物流与周转控制能力,这些能力对临期食品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算法要求。“未来拼的是纯技术管理能力,最终能否建立起基于中台管理的算法能力,是临期食品行业最大的竞争性的门槛,这非常考验团队的耐心、意志力。当然,还有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