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0喜欢:1

【当年,华尔街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才看市销率】

美国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在2000年1月所写的投资备忘录《网络科技泡沫》中,描述了一些网络股泡沫破裂的现象:

• 网上杂货零售商Webvan, 1999年开始营业,当年第3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 800万美元,盈利35万美元。 2000年1月这家公司的股票市值为73亿美元。

• 1999年12月9日,高科技公司VA Linux的股票上市,发行价为每股30美元,上市首日大涨698%,达到每股239美元,公司股票市值达到95亿美元,相当于苹果公司的一半。到上市那一天为止,这家公司1999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 770万美元,亏损1 450万美元(相比之下苹果公司最近12个月盈利6亿美元)。

• 电子商务股的市盈率实在太古怪了,它往往是负值,因为大多数电商股没有盈利。华尔街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看市价与每股销售收入的比值,即市销率,把它作为替代估值指标。以红帽公司为例,按照1999年8月那个季度折算成的年化销售收入来看,其股价相当于年销售收入的1 000倍,即市销率为1 000倍。

全部讨论

之前我非常迷信各种财务指标,后来才发现,这种描述性的指标在短期看来没啥用。
为啥这么说?原因就是股价的本质短期是货币现象,货币现象的背后是人群,我们通过逻辑去解释人群的行为,而且在不断修正的时候,实际上是根据结果来粉饰罢了。
当年宁德时代不断上涨,pe几百倍,没有人觉得不合理,茅台60倍,也没有人觉得不合理。

05-26 10:31

和当年科网浪潮比起来,现在AI风的浪花,貌似才开始。可能不同的是美联储的态度。当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锚定物价,2000年3月美股大跌时并未降息,反而因物价压力加息50bp。

05-26 16:17

05-26 10:19

当年合法诈骗的情况是这样的:雅虎2000年1月的股价为每股432美元,按照其1999年预期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正好超过1 000倍。
在这样非同寻常的环境下, 1999年12月10日的《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 “现在要猜测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其股票估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指示意义。 ”换句话说,在缺乏其他信号的情况下,投资人把股价看作指示器,以股价高低来衡量公司业绩表现。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在很久以前,投资人先要搞清楚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然后再设定一个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合理股价。在这种估值标准处于真空的状态下, “乐透彩票式的思维模式”似乎主宰了购买决策。传统的股票投资模式,基于预期收益和市盈率水平计算,按照目前价格买入,投资人将来的收益率不可能超过20%或30%。但是科技股和网络股则基于概念,收益率预期可达到1 000%。推销股票时,经理们也许是这样讲卖点的: “我们正在给这家公司寻找第一轮融资,公司估值为3 000万美元,我们预计再过两年就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到那个时候公司估值就是20亿美元。 ”或者, “公司发行新股的定价是每股20美元,上市当天就会涨到100美元,上市半年就会涨到200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