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12喜欢:0

【投资太难,堪比登山;投资最易,抱守求利】

投资者无法从别的股神或成功者那里获得“秘籍”,但又需要认真学习理论与手段,为何?

------投资或者人生就像爬山,成功者的总结就像提前带你乘直升飞机飞跃山顶,让你对整个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将要面对怎么样的艰险路段来的鸟瞰增加了你登顶的成功率。当然回到山脚下爬,还是免不了得经历灰头土脸、身心俱疲、灰心丧气甚至头破血流、绝望此时如果你能够获得格栅理论的加持,不断学习,不断进你能够磨练出强健的体魄和顽强坚韧的心性厚积薄发开,最终登顶,并且开始挑战下一个更高的高度有意思的是投资或者人生,从来没有最高峰,只要你持续进化,永不放弃你将会达到越来越髙的i度,绽放你的人生,照亮整个世界,获得物质和内心的幸福以终。

#芒格#

全部讨论

2023-11-30 23:41

第七:【阅读=掌握思考的整理手段,思考=为决策做服务的关键,决策=决定成败和胜负】
因此芒格说:一书在手,便不觉得浪费时间了。//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都坚持阅读的。
爱德华·O·威尔逊:
知识碎片化及其导致的混乱,并非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学术界自身造成的结果。
----美国各个大学研究金融市场、金融理论、金融心理学的人群,真的是既多又精啊!
感叹感叹!
如果阅读和思考都不难,那决策就真的是很难,比如在红色裙子和蓝色裙子间选择一条,去参加高中旧友的晚宴,会难死一个少女。
过度强调现状而不理解组成的微妙变化,会导致做出危险和错误的决定。尽管均值回归仍是一个重要的策略,投资者仍认为它是不可违背的策略。重要的是让你的思
维保持弹性。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大自然已经从不断重复的事件中建立了模式,但这只是对于大部分。我们还要面对不确定性、不规则性、波动性和肥尾。(知乎《投资的格珊理论》)
再看举例:
在投资中,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买入某个投资标的,耐心持有五年赚钱是大概率事件,你真的能够下手买入吗?
观察可知,其实许多人仍然是不会买入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1、是对企业估值拿捏不准,即感觉不出是真便宜还是假便宜。如果是这个方面的问题,则当在估值训练上下功夫;
2、有的虽然分析来分析去,认为便宜确实是便宜了,可就是下不来手,心里担心买入之后立马下跌怎么办,说白了,就是不能聪明地忍受“一时的损失”。
归结,这种不能忍受一时的损失心理,其实就是行为金融学上所说的“短视性损失趋避(厌恶)”。
所以,明明知道耐心持有五年赚钱是大概率事件,也往往下不了手。或许这种“痛苦”,会让很多的投资人难以忍受,甚至永远地被拒绝在价值投资的门槛之外。
个人的经验,就是开头所说的,一旦发现自己心仪的标的进入便宜区,宁可买早,也绝不买少(当然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段、分批买入,因为凡是好的投资机会是会让你慢慢买入的,否则也不是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在开始尝试的阶段,你的胆子还未必那么大,那就不妨拿出一部分可以承受损失的资金试着干(就当这部分钱烂在股市里了),如此一旦尝到了甜头,慢慢就会锚定、固化成自己的经验,进而能够撸起袖子干了!如果说这也算是一点投资经验的话,自己认为这就是。(《西子财经》)
结论:多学习,不盲从,多怀疑,不固执,积极努力,独立思考,持续进化

2023-11-30 23:20

第四:【克服短视性损失趋避的人,能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
芒格说过,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钱不动。
什么是“短视性损失趋避”----
人类有损失厌恶的特性。它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天然地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受,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要高于收获。换句话说,我们人类个体对损失的厌恶与内疚,要超过获得等量财富的欢愉,差不多是2-2.5倍。
举个例子,小明丢失了一块钱,但是这带来的痛苦并不能通过挣一块钱来抚平,相反他需要通过挣更多的2元或2.5元才足以抵消。查理芒格在其著作《穷查理宝典》中将这种心理称之为“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频繁操作≠正收益
举个例子,某大型期货公司风控总监对近三年客户交易数据进行过分析,
发现每日平均交易次数为1次的客户,3年平均收益率为-31.5%;每日平均交易次数为10次的,3年平均收益率更是达到-79.2%。
由此可见,频繁的操作与收益回报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相反自认为的预测走势、高抛低吸还会拖累收益。
(知乎—《大型期货公司的风控总监--揭露客户盈亏数据分析》)
再比如,如果N年前,明明判断已经处于便宜区,却迟迟下不了重手而最终失去机会,反而是个大问题。不是吗?比如,对于贵州茅台的买入,现在看,当时在160元以下,与在140元之下,甚至与在110元以下买入有多大差别吗?假设可以预见到茅台会涨到2000元,那买入价是160、140、110元,对应2000元的终点,无非是少赚几十元,撑死=2.6%收益增量。所以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就是最真实对应了。
1987年10月爆发全球股灾,众多优质股票都出现大幅下跌。可口可乐从高点53美元左右下跌到29美元才展开反弹。
巴菲特于1988年末开始买入可口可乐,当年以41.8美元买入1417万股,静态市盈率约为17.2倍(据说软件显示PE=30倍)。1989年又以47美元的价格买入918万股,静态市盈率约为16.5倍(据说软件显示PE=19倍)。
他买入价格42美元、47美元相比29美元绝对低点都暴涨了50%+。
不知道!
但时隔几年后,1992年,巴菲特通过多次买入共计持有9340万股(期间有两次2:1的拆股);
1994年8月巴菲特又41.66美元追加了660万股,将持股总数凑整为1亿股。
之后1996年和2012年可口可乐分别又进行了一次2:1拆股。被拆细为4亿股了。
股价呢?此后10年股价暴涨13倍。
但依然持有,巴菲特投入可口可乐整个本金加起来就13亿美元。
1994年伯克希尔从可口可乐公司收到的现金分红为7500万美元。而到了2022年,分红已经增加到了7.04亿美元。
2004年,也就是第10年伯克希尔累计已经获得股息14.64亿美元,仅靠股息分红就收回了所有的投资本金。
截至2022年底,28年间伯克希尔共获得100.9亿美元的股息分红收入,为投资本金的7.76倍,复合年化收益率7.31%。2022年一年收到的股息金额就达到了当年买入成本的54%。
这意味着就算可口可乐的股价跌为零,本金全部归零,依然能取得7%左右的年化复合收益。
(证券市场周刊 袁杰2023-03-16 北京/知乎《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全过程》)

2023-11-30 22:43

第二:美国股票市场五种主要的交易策略: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提出的账面价值折扣策略是主流。
2. 二战之后,分红模型,分红策略在20世纪50年代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分红股票的收益,在历史上首次低于债券的收益。
3. 20世纪60年代,从高分红股票转向收益增长率高的公司。
4. 20世纪80年代,沃伦.巴菲特将目光转向“所有者收益”高的公司或现金流。
5. 今天我们知道的投资资金的现金回报策略。
每种受欢迎的策略都超越了前一种主流策略,并最终被下一个新策略所取代。在经济选择之下,进化出现在股票市场。

2023-11-30 22:47

第三:前景与投机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3、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照点,然后衡量每个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参照点,高于参照点就是获利,低于参照点就是损失。
参照点不一样,“获利”和“损失”就不一样,其感受就不一样,其选择和决策就不一样。改变人们心中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其感受,改变其选择和决策。
这里的“参照点”就是:心中的期望值、预期、设想;或者是奋斗目标;或者是关注重点;或者是比较对象。
4、损失与获得给人的感受研究
(1)人们厌恶损失,喜欢获得,但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损失引起的痛苦情绪要比等量的收益引起的快乐情绪更为强烈。
(2)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的高兴程度。
(3)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程度之和。
------这充分说出了短线投机的心理要素。即多次小赚给心理带来的快感要远远大于长期持有后一次性收割。而另一面,短线投机造成多次小幅亏损,带来的心理痛苦,要远远小于长期持有后遭遇一次重大打击。
从这点去看,健康的人群应该是更趋向于投机的!

2023-11-30 23:29

第六:【噪声,影响投资的坚持/情绪/决策】
“噪声”
我们认为自己在投资,但其实一直在投机。我们有一套详细理财计划,但是只要读一篇杂志文章,我们就放弃整个计划,跟风别人。我们对一只股票进行了严谨而持续的研究,但又听从那些所谓的市场预测者的建议。
市场中听到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噪声,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混乱。
投资者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减少噪声的过程,使之更容易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个过程是-信息的精确交流。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2001)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
“交流的数学理论”交流的基础问题在于,信息的再造在某一点可能是精确的,而在另一点可能只是大概的信息。
为了克服交流系统中的噪声,推荐了一种放在接收器和目的地的“修正装置”。对投资者来说“修正装置”意味着要提高我们整合、分析信息,以及进一步理解信息的能力。清醒的面对那些可能干扰好的投资决策的情绪失误和思考失误,同时我们必须不断提防心理上的失误。
查理·芒格:
在投资时我们需要理解基础的会计学和金融学。了解统计学和概率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心理学,尤其是误判心理学。人们太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了,人们容易被误导、被操控。查理的“修正装置”:第一点,真正控制利益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是否理性的思考过?第二点,什么是自动控制这些事物的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影响很有用,但常常会出现故障。
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
1.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则能够导致人们在做坏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当的。所以非常需要认清自己及他人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也可以应用到应对拖延上,每天强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欢然而必要的工作,再奖励自己去处理那些自己喜欢的任务。
2. 喜欢 / 热爱倾向
人类喜欢和热爱被喜欢和被热爱。许多情场上的胜负皆因他 / 她能否表现出额外的关怀和爱护。一般来说,人类终生都会渴望得到许多和他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怜惜和欣赏。
喜欢和热爱是一种心理调节工具,促使人们:(1)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2)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其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爱屋及乌);(3)为了爱而扭曲其他事实。
3. 讨厌 / 憎恨倾向
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模式,也会造成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心理调节效果。
4. 避免怀疑倾向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尽快做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困惑和压力的环境下会尤其容易发生。
所以法庭和陪审团需要休庭讨论去抵制这种倾向。而商场购物的冲动情绪会促使你购买许多大量事后发现用不上的东西。
5.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大脑的抗改变倾向使人们倾向于保留以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比如工作中,之前做的错误报告,为了表现得前后一致而会在原来错误的报告基础上做出错误推论。
查理说:" 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使我们变得足够有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检查那些僵化的结论和态度。
避免不一致倾向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死抱着错误观念不放手 大多数人会选择表现出与他们的公共责任、新旧公共认同相一致的行为,利于社会稳定 人们在获取一样事物的过程中做出的重大牺牲将会提高他们对这一事物的忠诚度(拼命获得的爱情,哪怕事后相处不满意也不愿意放手) A 对 B 先在小事上提出需求,然后逐渐提高要求,B 即使不愿满足也往往会妥协(比如行贿受贿) 知识传播和更迭的速度变慢。
6. 好奇心倾向
好奇心能使人们在正式教育结束后很久依然拥有许多乐趣和智慧。
7. 康德式公平倾向
康德以其 " 绝对命令 " 而闻名,他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这些方式,那么就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人们共同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而更有一些则变成了法律。
康德式公平倾向则是指人们都表现出并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义的这种公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艳羡 / 嫉妒倾向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9. 回馈倾向
人类有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倾向。这种倾向明显能够促进有利于成员利益的团体合作。(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就讲这种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机制能够带来最好的长期博弈结果,似乎也可以论证这是人类社会长期进化的结果)
而化解过激的敌意的标准方法是,延迟自己的反应。 如果你觉得骂人是个好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骂。
这种回馈机制也被用到商业推销中,当别人给你提供一点小礼物,然后要求你买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很可能为了报答他而当了冤大头。(所以原理各种不必要的营销活动)
10. 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许多条件反射是由简单的联想引发的。比如价格高的东西质量好,广告中的名人效应,一些所谓的幸运数字和幸运物品,富二代的优渥生活和他们人品之间的关联等等。
审慎地看待这些关联,尤其容易引发热爱或厌恶。
11. 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忍受,所以人们会否认现实、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接受。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一倾向的极端后果经常会与爱情、死亡和对化学品的依赖有关。(极端的例子如《穆赫兰道》,精彩讲述一个潦倒女子南柯一梦的故事)
"未必有希望才能够坚持 ,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可敬的。
12. 自视过高的倾向
人们会高估自己,就像90%的司机都觉得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相似的人组成的团体总是容易走向极端。自视更高也会使人们以为自己有很大的主动权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解决方法——客观。这一条很难去纠偏的原因在于自己已经走偏了,而且还会为此而寻找借口。所以可能更好的办法是找一些真诚的朋友提供反馈,接受建议。
13. 过度乐观的倾向
人们不但会表现出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而且甚至在已经做的非常好的时候,还会表现的过度的乐观。
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11、12 和 13 想表达的都是要客观看待现实世界)
14. 被剥夺超级反应的倾向
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却突然被夺走了一样。这两种对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的反应,就是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这些损失可以是财产、爱情、友谊、势力范围、机会、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一户人家本来已经有很大的住房面积,却因为邻居稍微的侵犯就大发雷霆;赌徒也会在输钱后表现出更加急躁的心理;投资者则会更加关注那些糟糕的项目而做出错误的挽救措施。
15. 社会认同倾向
人类有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也会受到别人不行动的误导。例如,青少年特别容易由于社会认同倾向而出现认知错误,所以某种程度上购买学区房是有道理的。
对人类社会而言,下面两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它,倡导和展现所有的好行为。
16. 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它必须依靠某些更为简单的东西,比如通过对比来捕捉信息,这就造成了人类的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人们会在前后两个物品的对比中做出不符合事实的判断,比如著名的同样一杯温水,手先放入热水和冰水中再放入这杯温水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或者商店的打折促销,先提高原价再打折的伎俩。
17. 压力影响倾向
突然的压力,会导致人体内部的肾上腺素激增,推动更快、更极端的反应。
压力有时会和社会认可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等共同作用让人做出不理智的判断,不过,适度的压力是能够改善人们的表现的。
18.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人类的大脑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它很容易满足于容易得到的东西,受这种影响人类会高估容易得到的东西的重要性,因而展现出易得性——错误衡量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后果是,那些及其鲜明的形象,由于便于被记住,因而容易被认知,因此在综合判断的时候应该有意低估它们的重要性,而有意高估那些不那么形象的证据的重要性。
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判断上,最好有检查清单把每一项都做到位,而不是根据快速得到的一些信息就做结论。
19. 不用就忘倾向
明智的人会终身操练他全部有用然而很少用得上的、大多数来自其他学科的技能,并把这当作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责任。
20. 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
这里指一些酒、毒品等。
21. 衰老-错误影响倾向
年龄的增长会造成认知衰退,而每个人认知衰退的时间早晚和速度快慢不尽相同,带着快乐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延缓不可避免的衰退过程。
22. 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增强了人类天生就有的追随领袖的倾向,因而容易迷信权威。
23. 废话倾向
有些人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但让那些啰哩啰唆、喜欢说废话的人远离严肃的工作。
24. 重视理由倾向
人天生就热爱准确的认知,以及获取准确认知中的到的乐趣。所以传授知识的时候最好的讲明推理过程,吩咐工作的时候最好能讲明原因。
如果人们毕生致力于将他们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悬挂在一个解释 " 为什么 " 的理论框架之上,那么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使用会变得更加容易。
有趣的是,万一一个人给出的理由哪怕是毫无意义的或者是不准确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
25. lollapalooza 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
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时,很难把它完全归入某一个心理学倾向里去,更多的是多种倾向复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以也需要有全面的认知。
大部分人通常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为了完整的了解市场和投资,我们现在知道必须了解我们的不理性。误判心理学的研究同资产负债表的详细研究同样重要。可能还更重要一点。

2023-11-30 23:25

第五:丰富的理论基础克服短视性损失趋避,美国还有很多研究结论。
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1945-)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因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创造出短视性损失趋避,用来解释股票风险溢价。阻止投资者获得最好的回报的最大心理障碍就是短视性损失趋避。能克服的人能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比如巴菲特。
特伦斯·奥丁(Terence Odean):加利福尼亚大学行为经济学家。
通过研究66465户家庭的交易表现,结果显示最激进的交易者的回报率最低,而那些交易最少的投资者获得的回报最高。
互联网对投资者来说伤害性可能更大。互联网对投资的改变,可能让在线投资者对自身的知识和控制能力产生错误的幻觉,使得他们更加自大。当人们对某一预期或评估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对预期的正确性的自信心的增速比预期的准确性要快的多。信息过载会导致知识幻觉。
迪安 G·普鲁伊特(Dean G. Pruitt):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投资者的行为可以称作“沃尔特.米蒂效应”:当股市走好时,他们在自己的眼中变得勇敢,同时渴望承担更多的风险。但如果股市下跌,他们慌忙夺门而出。
肯尼思·克雷克 (Kenneth John William Craik 1914-1945)英国心理学家。
人类是信息处理者,人们通过已知的信息建立思维模型,对事件做出预期。心理学的伟大探索就是发现个体如何建立这些思维模型。
菲利普N.约翰逊-莱尔德(Philip N.Johnson-Laird)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
《思维模型》
人类的思考有一些系统性的错误:
首先,我们假设每一种模型出现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人类没有主观的形成贝叶斯推理(贝叶斯推理在得出结论是不仅要根据当前所观察到的样本信息,而且还要考虑到推理者过去有关的经验和知识)。只依靠有限的思维模型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我们使用的模型常常有漏洞。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我们如何相信》
是什么让人没有判断力:信任体系的力量。
我们没有生活在史前时代,但我们的大脑是在那个时候形成,大脑的功能大部分是随着人类历史进化而来的。我们仍然屈服于迷信,是因为作为一个模式化思维的动物,我们需要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不相信混乱和无序,所以我们需要答案,即使答案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考,而是通过想象得到的。那些能够被科学解释的,就用科学解释,剩下的交给了想象。
《被信任控制的大脑》
人类的迷信源于欺骗模式。信仰先于推理。人类的大脑是一个信仰机器,通常会寻求模式化思维,而这非常有意义。我们会收集那些与信仰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信仰相反的信息。
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1938-1995)美国经济学家,专业的投资者。他创建了迄今为止最正确、最经典、应用最广、成就最高的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2023-11-30 22:40

第一:投资的难,在于“主动变化与长期坚持”:
(引用)投资是一件简单但是不容易的事,简单的是理念非常简单: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选择好行业(好赛道),选择好公司(过去优秀未来大概率能够继续优秀的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安全边际),逐步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不容易的是投资涉及公司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日常经营、品牌建立、市场营销;又涉及新的产业和趋势、新兴市场、现金流、国际市场变化、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市场参与者的不可预测的理性和非理性。建立格栅思维模型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大自己的思维框架并且让每个格珊发挥协同叠加效应,也就是查理所说的“Lollapalooza效应”。同时金融市场又是不断变化不断进化的,想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寻找新的思维模块,不断将自己掌握的思维模块排列组合,不断向最优化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