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不了价格战的,就是余承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在近日的一次汽车行业论坛上再次谈及价格战的话题时,余承东难得表现出了谦虚的一面,他不下三次提到“没有能力”四个字,直接承认了面对价格战的无奈和困窘现状。

这样的余承东,跟前些日子同样在公开场合对“卷价格”的同行点名道姓的他,可以说判若两人。

“中国有些企业喜欢低价竞争,实际上是牺牲的体验,而华为追求的是价值”,余承东当时的发言一度在业内引发热议,因为这种论断极其容易被理解为——打价格战的就是不追求价值,华为这种不打价格战的才是对价值有所追求的企业。

鉴于此,被余承东点名的企业直接隔空回应称:华为在过去一两年并不是没有过降价,而且降价幅度高达3-5万元,这也是在卷价格。并回怼道“如果余总以后在公开场合可以少拿其他品牌与华为对比,那么对华为来说或许会成为一个加分项。”

不知是余承东听进去了同行的友善忠告,还是对自己先前的发言有所反思,这次的余承东对于“华为卷价值”的发言,又给出了进一步明确的解释。

余承东摊牌,“没能力卷价格”

为什么华为要卷价值,而不是卷价格?

按照余承东的说法,一是在造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的是产品质量、产品体验、产品性能以及长期使用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在华为的认知中,不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二是目前华为30万以下的车基本都是亏本的,只有售价30万以上的车才赚钱,所以不会盲目降价,换句话说,其实是不允许盲目降价。

因为降价的前提要有成本能力做支撑,但华为目前在成本能力上还有很大不足。“尤其跟一些优秀的企业比,他们通过对供应链,对每个部件的海量制造和完全自主掌控,做到了低成本”,余承东直言“我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明眼人都瞧的出,余承东话里话外其实都在暗指卷王比亚迪,而且捧同行的同时还不忘自嘲一番:“很多人会抱怨,说你的车卖的太贵了,不是我不想卖的便宜,而是没有能力来便宜,卖便宜了我就亏死,亏死了就关门了,关门了就没办法为大家继续服务了。”这番让人无法辩驳的逻辑推导背后,直接揭露了残酷的价格战现实。

事实可能也的确如此。与华为合作最紧密的赛力斯财报显示,2023年,尽管赛力斯汽车新车销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幅超10%,但仍旧亏损24.50 亿元。这种情况,直到新问界M7大卖的今年才有所好转,但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也仅为2.2亿元。

这意味着,当前的鸿蒙智选并没有太多投入价格战的筹码。

价格战打还是不打?该怎么打?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包括华为在内,其实价格战已经是关乎生死的命题。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最先发起价格战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虹吸效应,譬如比亚迪。除了比亚迪之外,圈内大多数品牌都是价格战的跟随者,而并非发起者。

对于后发者而言,在本就不具备先发优势的前提下,还会被动增加更多沉没成本的风险,也就是说,那些主观上不愿参与价格战的品牌,迫于形势也必须去参与,但参与的结果却是未知的。这其中,决定其能否在价格战中胜出的关键则在于底牌。

在没有底牌的情况下被对手的连续出牌扰乱战略方向,慌不择路,有牌就跟,最后只会加快下场的速度。

因此,即使强如华为,也需要在价格战面前给自己组织一套解释的过去的说辞,“既然没有能力卷成本,卷价格,那么只能给产品上价值。”

余承东认为华为的底牌是,在高端方面有充分优势,从华为终端BG的TO C强大能力,包括对用户体验的把握,产品的设计,产品质量的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能给产品带来巨大的增值价值。为了高价值形象,甚至连低配车型都逐渐被“抛弃”。

《车壹条》通过线下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问界M7的Plus和Max两个低配版本目前只有库存车在售,之后不会再生产了,今后只卖高配的Ultra版本。这似乎也成为华为走“高价值”路线的论据支撑。

余承东称:“目前华为30万以上的产品的销量远远高于30万以下的产品销量,且成交均价在40万左右。”此外,他还自信满满的表示,6月份开始一个月销量可能会在4万多台,将来慢慢提升到一个月5万多台。

只不过,已经被价格战喂养到“嘴刁”用户对于余承东的言论另有一套说辞:“成本高就要卖的贵?成本高你可以不卖,退出市场,让效率更高的企业来。”

显然,在价格和价值之间,消费者的选择已然不是二选其一,而是既要又要。

价格价值不分家,用户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余承东一句“成本能力不足”,没为华为加多少分,反而引来了人们对比亚迪在汽车市场疯狂收割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低价格和高价值之间并不是绝对冲突的,低价格的产品并不一定价值就低,高价格的产品也并不一定价值就高。汽车工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要技术和规模跨越门槛,那么用一个较低的价格也能换来高价值的产品。

很多人以为,制造业“降本”方式主要在于采购,但其实在汽车行业内,采购在一款产品中所占的成本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由汽车设计决定的,这里的设计指的是整车设计,包括技术、配置等各个方面。

还是拿比亚迪举例,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整车设计的优化,从而获取更多的成本优势,在成本优势加持下,规模优势会逐渐显现,在形成规模优势后,又会放大成本优势。而且比亚迪垂直一体的产销模式,使其所用零部件多为自产自销,这也让原有的成本优势得到了稳固。

所以比亚迪的逻辑是,强技术-降价格-增销量-摊成本-狂吸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技术这个本源上去,所谓的低价格产品其实也正是创新技术之下的成果。从比亚迪高歌猛进的势头来看,它在造车整个过程中所实现的成本闭环,远远令同行望而却步。

另外关于高价值概念的认知,还需要站在用户角度进行换位分析,用比亚迪高管的一句话来解释:“只要有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好的价格,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受益方。消费者觉得好,这才叫好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看,价格和价值不分家,在中国车市当下的语境中,价格战其实也是价值战,这是新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的必然局面。

因此,余承东用“卷价值”作为说辞为成本不足的事实做包装的解释,不光是不想打价格战,实际也打不起价格战。而那些期望“鱼和熊掌兼得”的消费者,对华为的“价值观”也未见得十分受用。

全部讨论

06-19 11:04

第一次因为厌恶一个人而改变了对一家公司的看法。智驾,终将看比亚迪。什么菊花,输出个技术,找几个代工,换一个名字,直接卖堪比豪车的价格,给其他国内车企贴一个廉价的标签,收割高端的韭菜而已,实际上都是噱头。迪王全产业链优势,智驾真正的落地的时候,就是稳稳的万亿新起点的时刻。

06-19 11:08

那是因为他打不过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