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20年前实现财富自由的德国老人聊天,打破了我几个迷思……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15

#读书#

$季季红固收加(TIAA644006)$ $节节高混合(TIAA644005)$ $雄霸赛道偏股(TIAA644004)$

文:五月三姜

姜爷爷有个远房亲戚住在柏林周边,姜爸和我偶尔去拜访他。

和一个博学多才、阅历丰富的老人聊天,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尤其当他是一个多年前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的退休律师时。

当然,财富自由的人很多,有很多投胎小能手,生下来就不用为阿堵物操心。
这位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通过读书-工作-投资,这条我们普通人实现阶级跨越的唯一出路,走到现在的。

所以他不少观点都很接地气,也很有启发性,打破了我好几个迷思……

1个迷思:

“德国人不投资买房。”

老人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在柏林某公司做高管。

在女儿小时候,老人为了保证女儿不会“阶级滑落”,一直在陆陆续续买房子。
想着将来万一女儿不争气,光收房租就够生活了。
90年代东西德刚合并时,老人慧眼识金,来到柏林买房子。
当年柏林周边房价极其低廉,老人拿着西德优秀律师的收入,在东德买房子,简直像在菜场里买大白菜一样,很快手里就攒了不少房产和土地。

之后十几年,柏林房价曾上涨一段、又跌了一段,他一直没卖,因为:

房子主要看相对价格

作为德国首都,房价哪怕不和伦敦、巴黎的房价比肩,跟慕尼黑、汉堡、法兰克福差这么多?合理吗?

柏林的房价还在洼地

作为一个通过房产投资实现阶级跨越的人,他对中国的房价也很感兴趣,并且问了我国内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房租。

然后感叹到:

中国城市房产的租售比太差啦!

如果房价大于30年租金,就是比较危险的投资了。

另外就是房价和收入不成正比

如果两份中产收入,远远无法支付一个普通房产的贷款和首付,而生育率又在下降,这种市场可能很难持续。

后来女儿来柏林工作,他也搬到了柏林周边。
头两年柏林房价上涨,他出手了不少地和房子。

他说:柏林房价已到了高位利率又高,以后可能会涨,也可能会跌,和前些年相比,可投资性下降很多。

我好奇地他:当年的东德一片荒凉,为什么想起来在柏林周边买房呢?

他说:

反正要买,那就买上涨空间大的。

30年前的柏林周边正适合。

一,便宜。

二,政策条件适合。长期投资最需要考虑的,其实是“政治/政策环境”。这是影响投资回报率的第一要素。

反正要买?
我开玩笑:新闻里都说德国人不爱买房子,没想到还有您这么爱买的。
他说:哈哈哈哈,很多人租房子,不也得有不少房东吗?房产是回报率不错的投资,有闲钱的话,为什么不买呢?
话说姜爷爷和他的朋友们,年轻时收入还行,也都在老家附近镇上有几栋小公寓楼。
当年很便宜买下的,现在租金收入不错。
是啊,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这些高低不一、闪动着万家灯火的楼,都是有主人的……
怎么可能“德国人都不买房呢?”

2个迷思:
“德国人不管下一代的生计,德国不存在县城婆罗门。”

话说当年,老人是担心女儿阶级滑落,才各种买房子。
现在女儿很有出息,用不着收租,老人的总结是:意外惊喜
因为:和三四十年前相比,现在年轻人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更小了。
像律师、医生、药剂师这些收入不错的行业,都可以世袭
他举了个律师同行的例子:
这个同行也有一个女儿,但女儿读书不行,非常勉强地上了大学,却无法在德国法学院拿到“法学博士”文凭。
在德国小镇做律师,博士头衔非常有帮助。
于是这位同行花了几万欧,在东欧某个不知名大学给女儿赞助了个博士学位。
之后又陪女儿做了大量练习,多次尝试后,终于通过了德国国家法律考试。
经过父亲的种种努力,这个女儿成为镇上第三个公证律师(Notar)。
公证律师可以操作房屋销售合同,拿到的报酬是房价的1%-2%;也可以拟遗嘱、转股份合同等,都是按涉及金额小比例抽成;其他公正业务虽是固定价格,数额也不低,是最挣钱的律师种类。
这个女儿在自家律所里挂牌,跟着爸爸学了几年,最后水到渠成地继承了蒸蒸日上的律所、能干的秘书和经营多年的客户群。
爸爸在律所时,税前年收入好的时候能上百万欧,到女儿这一代有所滑落,但50-70万还是能保证的。
一个新律师来到这个镇,可能花上十年、二十年,也达不到同等高度。

老人有个医生朋友,两个孩子,一个比较成器,在大城市打拼;另一个不太成器,就留在家,读了附近大学的医学专业。
慢慢悠悠地读书、实习十几年,38岁拿到行医资格证,成为诊所接班人,年收入在20-30万欧。
另外还有药剂师朋友,家里三个孩子,一个当了艺术家,一个嫁了医生当了家庭主妇,最小的儿子学了药剂学,继承了家里的三家药房,收入和诊所差不多。
我问他:以前总听说德国人不怎么管下一代的生计……
他说:怎么可能呢?不管的,大都是没能力的。要是有能力,谁不想下一代过好一点呢?

3个迷思:
“德国人不聊收入”

话说和这位老人聊天,也打破了我“德国人不聊收入”这个迷思。
老人知道同行、老朋友、亲戚们的收入水平,也不避讳“收入”话题。
当年,我们在柏林买第一个房子时,曾向他请教。
他问了女儿后,给我们分享了女儿的收入和房贷信息作为借鉴。
当然,在德国不熟的朋友之间,肯定不会一上来就聊收入。
但关系不错的老朋友、亲近的亲戚之间,彼此的收入水平,都是互相大概知道的。

姜爷爷也知道老家七大姑八大姨家里的收入。
老人的女儿一直未婚,谈了不少男朋友,其中有过几个还没成功的“艺术家”和“演员”,和女儿经济条件有差距。
他笑着谈起这些事,不反对,也不催促。
在一次吃饭时,他开玩笑一样对女儿说:和谁结婚都随你,只要签婚前协议就行。
他有时会问我们孩子学费、装修费用等,并作出“这么贵”、“还不错”之类的评价。
同他和姜爷爷聊天多了,我发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人情达练的德国人,一般都不避讳谈钱。
他说:没什么好避讳的。有钱的家庭不一定很幸福,但没钱的,真的很难幸福。

4个迷思:
“德国人不追求物质享受。”

老人聊起当年,说他做了几年律师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几个兄弟姐妹经常向他打听:出门是不是坐火车一等座?飞机是不是只坐商务舱?五星级酒店是什么样的?
后来他投资房产,条件越来越好,和他关系最好的弟弟,问了他收入后,对他说:以后我要是老了没钱,上你家蹭饭行吗?
哈哈哈……

老人财富自由多年,早就习惯日常用大牌产品,过圣诞节时,也会给家里亲戚小辈送一些品牌钱包等。
我:以前听说德国人只穿冲锋衣,不爱追求物质。
他哈哈大笑:那柏林裤裆大街上的品牌店怎么生存的?你在那个区域走一走,发现很多人从头到脚都是大牌,甚至小婴儿的袜子都是。
当然,大部分德国人确实不买。
因为没多少人会“攒钱”买品牌
去买的,都是条件够了,真正“买得起”、又“用得起”。
不追求物质,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没条件。
不过“没条件”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因此焦虑,而是过得悠闲自在。

和一个通达世情的老人聊天,有时也很治愈。
他看我和姜爸有点“过于上进”,给自己压力比较大,曾说过:

你们这一代,比我们当年难多了。
但即使是我们这一代,普通人想“跨越阶级”,从中产,到中上产、甚至上产,也需要独特的契机
我的契机是房产,你们这一代基本是靠早早加入科技公司?
不过只有凤毛麟角的人,能抓住万里挑一的运气,成功实现阶级跨越。
普通人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有家可回,就很好啦!

哈哈哈,说得真好。

可能只有到了他这个年龄,才能说出这么通透的话:

接受平凡,接受普通,接受大家都是一样有各种人性弱点的人,才能更幸福、更有劲头地生活下去。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04-13 23:37

先转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