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最节能的活法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8

#读书#

$季季红固收加(TIAA644006)$ $节节高混合(TIAA644005)$ $雄霸赛道偏股(TIAA644004)$

文:yangtuo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人到了中年岁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其实都在负重前行。

很多要操心的琐事,不时掩袭的麻烦,让我们神经紧绷,身上责任不容松懈。

压力越来越大,身心的能量却消耗过度,每每不能及时恢复。

如果我们总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分心,自然是越活越累。

少些对外界的期待,多些不争不辩的豁达,学会为自己节能,才能管理好这段中年的生涯。

01、只接受,不期待

美国上将斯托克代尔讲过他和同伴被俘虏8年的经历。

八年中,他的同伴相继而去,而他们去世原因,竟然是因为太乐观了。

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又想着感恩节……

他们的情绪在一次次希望与失望中高低起伏,最终信心磨灭,郁郁而终。

董卿说: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别希望,别盼望,别指望。

年轻时,我们总期盼事事顺遂,时至中年才明白:世界是无常的,期待太多除了消耗自己,别无意义。

生活从来不会为谁改变,学会顺其自然,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能量。

1940年冬,受战乱影响,林徽因夫妇离开昆明,前往川南大山的李庄。

李庄人烟稀少,农舍简陋,全然不是别人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同去的很多人大失所望,抱怨连天,但林徽因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偏僻荒芜,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专注自己的学习。

李庄天气湿冷,使得她康复多年的肺结核复发,只能靠在床上工作,她也坦然承受,不尤不怨。

病情还没好转,她又收到弟弟战死前线的噩耗。

丈夫和朋友都对她担心不已,但面对这一切,林徽因却说:都这样了,还有更糟糕的吗?

她没有因此愁眉锁眼,也没有抱怨命运不公,而是坦然接受了一切变故。

精神好些时,林徽因就拖着病躯下床,去看山中的美丽景色,呼吸新鲜的空气。

心情舒畅了,身体也慢慢恢复了。

周国平说:“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以支配对待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特别是到了中年,事情越来越多,能量越来越有限。

如果让期待耗尽自己的心力,还不如收好自己的心,生活给什么,就接住什么。

任凭世事变化,心修定海神针。

不期盼,不期许,允许一切,接纳一切,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02、只输出,不争辩

作家成甲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次他春节回老家,和一位亲戚大哥聊到了学习的话题。

大哥觉得,读书是由基因决定,自己读书不行,儿子读书也不行。

但成甲表示,读书学习这种事,并不是基因决定的,很多方法都可以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成甲还没说完,大哥立即反驳:“你看《最强大脑》里那些人,无论什么,看一遍就全记在脑子里了。我们这种人,看了电视剧过几天就忘了演的啥了,学有啥用。”

于是成甲即刻闭嘴,不与之辩论。

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改变大哥三四十年的认知。

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人的观念都已成型。

若是强行辩论,难免会耗干自己。

更多的时候,只需输出自己的观点就好,至于别人是否相信,并不是我们的课题。

1917年,胡适受聘北大教授,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国学大师黄侃反对白话文,见胡适就骂,甚至连上课也不放过。

他曾对胡适说:“你要真心提倡白话文,就不该叫‘胡适’,应该改名叫‘胡到哪里去’。”

课堂上论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时,黄侃举例说:

“比如,胡适在老家的太太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仅需4字‘妻丧速归’即可;

但是如果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足足11个字,电报费要比文言文贵出两倍。”

胡适听后笑而不语,从始至终都没有争辩。

他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白话文运动中,推广“活的文学”,为中国文学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8年,他创作的《白话文学史》一经问世,更是获得了文学界的极高赞誉。

有句话说得好:你要保护好自己的能量,不要浪费一丁一点儿在没有任何回报的地方。

中年以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重心。

主张不合,只表达,不驳斥;立场不同,只沟通,不辩解。

不做无谓的消耗,才不会让自己精疲力竭。

把时间和精力存下来精进自己,才是中年人该有的成熟。

03、只筛选,不教育

作家毕淑敏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中年人生,时间宝贵。

费心费力去教育一个错的人,最终浪费的,是自己的心血。

网友Meiji创业时,招过一位985硕士小杨。

原本,她是想找在本行业有3至5年经验的人。

但考虑团队缺高学历人才,便对自己说:有着名校硕士的底子,只要用心引导,他定能很快独当一面。

于是,她开始了对小杨的改造。

小杨做事粗心,她就安排小杨写会议纪要,训练他抓细节的能力;小杨性格内向,就带他去见客户,倒逼他“打开自己”;小杨口才欠缺,就让他主持小组会议,提升当众说话的能力……

可几个月下来,小杨没有成为她的得力干将,反而抱怨连连。

而她自己也因小杨工作中的种种失误,一边为此兜底,一边重新打理各种关系,折腾得身心俱疲。

最后她索性将小杨打发了,换了一个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人,这才让事业重回正轨。

想起比尔·盖茨曾在谈及公司用人准则时说:

“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公司要做的,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公司如此,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

合适的人,哪都合拍;不合适的人,怎么相处都会别扭。

就像学者刘瑜,她曾有个德国朋友,两人刚开始关系不错。

可相处时间一长,刘瑜就发现,两人的话题,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刘瑜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对方立马针锋相对。

刘瑜觉得坦诚自己的缺陷很重要,朋友却习惯性逃避和掩盖。

刘瑜喜欢随时记录,朋友却嘲讽她装文艺。

刘瑜想平和地与朋友沟通,得到的却是滔滔不绝的争辩。

最后,刘瑜放弃了这个朋友,她感慨道:“我们根本说不到一起去。”

年龄越大越明白,不是同路人,再怎么磨合,也会陌路。

你永远无法将他变成对的人,只能空耗自己的能量。

而避免这种消耗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开始就筛选对的人。

只与合拍的人相处,只与同频的人同行。

作家雪小禅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四十岁以后,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大不如前。

任何多余的念头,不该有的冲动,都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和消耗。

因为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事如愿,也无法让所有人与自己适配。

唯有节约能量,内收自己,才能有心力去关注于己有益的事、自己喜欢的人。

点赞、转发,与朋友们共勉。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04-13 12:14

04-13 03:33

喜欢你发的软文

最节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