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朗读者》才知道,无知即是恶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6喜欢:14

#读书# 

#感悟# 

:水云初静

无意中读到了一篇关于《朗读者》的书评,我决定要读读这本书。

《朗读者》,是德国一位顶尖的法学教授,也是著名的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1997年,被译成英文,1999年一跃成为《纽约时报》头号畅销书。

2009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同时斩获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名称即来源于此。

小说讲述了少年米夏埃尔和成熟美丽的中年女人汉娜的一段忘年之恋,透过情与欲的外衣,故事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对战争、罪行的忏悔和反思。

而书中贯穿始终的“朗读”,则告诉我们:

不读书的人,如同置身于牢笼,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如今的时代也是如此,到处都充斥着空洞的热闹和喧嚣。

不静下心来读书,没有知识作为底层支撑,就会人云亦云,丧失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因为无知犯下罪行。

1、不读书的人

连好好生活和工作都不能保证

所有浪漫的爱情故事都始于意外邂逅,米夏和汉娜也不例外。

米夏15岁的一个秋日,他得了黄疸病,在马路上呕吐,一个女人过来帮助了他,帮他冲洗干净呕吐物,把他送回了家。

米夏哭了,女人还拥抱了他。这个女人就是汉娜。

米夏病好后,在母亲的建议下,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束鲜花,来到汉娜家里,表示感谢。

离开时,米夏无意间瞥见正在换衣服的汉娜,汉娜成熟丰满的身体,和极具风情的姿态,让少年米夏心慌意乱,逃也似的奔离了汉娜的家。

从这天起,米夏一颗躁动的心再也无法安定,吃饭读书、睡里梦里全是汉娜。

终于,米夏鼓起勇气再一次来找汉娜,汉娜早就看穿了他那颗少年的心,竟主动“奉献自己”,邀约并教授米夏完成了“爱的初体验”。

自此,米夏休完病假,再次回到学校,为的是每日逃课一小时去和汉娜约会。

一次,两人聊起米夏的功课,汉娜提出让米夏为她朗读。

于是,见面、朗读、洗澡、做爱,成了米夏和汉娜每日约会的固定程序。

因为朗读,也因为有了汉娜的激励,米夏不但赶上了因病落下的课程,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了高年级。

汉娜和米夏相处愉快甜蜜,但是米夏除了知道汉娜是列车售票员,其他的毫不了解。

他有时会问汉娜她以前是做什么的?她不工作,也不和他在一起时,她在做什么?

汉娜要么拒绝回答,要么支支吾吾。

直到多年后,米夏才知道,原来汉娜是个文盲,她所做的一切掩饰,都是为了掩饰自己是个文盲。

汉娜因为不识字,才要求米夏为她朗读;因为不识字,她对米夏写给她的信,不作回复;因为不识字,她装作没看到米夏留给她的纸条……

汉娜是个勤谨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她十七岁进入西门子公司,在即将升职的时刻,突然参加纳粹军的招聘,去做了女看守。

不是因为她喜欢女看守这个职业,也不是不想升职,而是因为女看守不需要识字。

二战结束,汉娜做了列车售票员,也是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公司想提拔她做司机,汉娜却匆忙离职。

因为售票员只需在客人的车票上打孔,不需要识字,一旦参加司机培训,就会暴露她是文盲的弱点。

汉娜因为不识字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得到更好的工作的机会,也因此,她只能辗转流离,居无定所。

所以,她在听到米夏说读书无聊时,才会大发雷霆,说自己的工作才更无聊。

就像如今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这个道理,汉娜深有体会。

在读此书时,和一位中学老师聊天,她说:

“现在的孩子都吃不了苦,他们不知道,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

“岂止是找不到好工作,有可能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我脱口而出,说这话时,我想到了汉娜。

还记得多年前的那个“零分考生”徐孟南吗?

当年,他放弃了高考,放弃了读书,可是他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十年来,因为没有好的学历,只能辗转在各类工厂:组装广告箱、制造井盖、包装卫浴产品……脏活累活干了遍,生活一地鸡毛。

这些年来,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后悔了!”

所以在2018年,他重新又走向了春季高考的考场。

读书,可以让普通人毕业于一所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过上舒服一些的日子。

正如某位作家对自己的儿子所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不读书,换来的可能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2、不读书

无知会让你走向毁灭

汉娜离开后,米夏也升入了大学,后来又成为见习法官,跟着自己的导师参加了一场军事诉讼的旁听。

这是一场关于纳粹集中营的诉讼,被告是当时一个小集中营的五位女看守,令米夏大吃一惊的是,其中一个女看守竟然是汉娜。

女看守们被指控最主要的两条罪名:

其一,小集中营每月都要挑选大约60名罪犯送往奥维斯辛,在那里,这些女人要被杀害。

女看守们每月随意挑选十名女人,而汉娜和其他人挑选的方式不同,她总是挑选一些弱不禁风的年轻女孩儿去为她朗读,一个月后,送她们去奥维斯辛。

另一条罪名是女看守们把那些女人关在一座教堂里,大雪纷飞的一个夜晚,炸弹落到了教堂,教堂着火了,她们不肯打开教堂的门,致使除一对母女外,所有的女人都被烧死了。

那对母女中的女儿后来写了一本关于纳粹的书,她正是这场诉讼的重要证人。

和其他女看守的否认和辩解不同,汉娜几乎对她的指控全部承认,她总是在说“是的”。

可她的表情又茫然无措,因为她根本不认识诉讼书里的字,根本不知道对她的指控究竟是什么?有多严重?

她只是回答她的确做过和经历过的一些事,她甚至不知道她所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读书可以帮你走出自我的狭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明辨是非曲直。

而汉娜,因为不读书,没有文化,认知有限,她只认为自己是在忠于职守这一份工作,不知道她在杀人,不知道她实际是一位杀害无辜的刽子手。

审判最后,汉娜被指控写了一份报告,那份报告是女看守们故意不打开教堂门,致使女犯们被大火烧死的主要证据。

其他女看守否认参与商讨如何书写该报告,她们都指认是汉娜自己亲手写了那份报告。

开始的时候,汉娜极力否认,但是当法官提出鉴定笔记时,汉娜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立马承认了。

于是,本该坐四年牢就可出狱的汉娜,被判为终身监禁。

汉娜掩藏住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却也因为无知,毁掉了自己的后半生。

有句话说:“视野受限,境界就受限;境界受限,格局就受限;格局受限,人生就受限。”

有多少人因为无知、因为认知的局限,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很多东西。

又有多少人,因为无知的愚蠢,犯了错误、做了恶事。

苏格拉底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无人故意为恶。”

这句话似乎是为作恶辩解,但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凡作恶的皆因其无知,这句话恰好适用于汉娜。

汉娜因为无知,才把纳粹女看守仅仅看作一份工作,而不知道这是违反人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

她又因为不识字,无知于法庭审判对她指控了些什么?不知道这些指控意味着什么?才盲目承受,失去了自由。

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无知,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和选择。

有的父母相信“读书无用论”,让孩子早早放弃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当孩子长大,走向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过不好生活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时晚矣。

如今许多网络诈骗中,许多无知的人把自己的银行卡出卖,或者借给别人使用,这些人不知道,看似一件小事,其实是帮助罪犯犯罪,自己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无知造成的,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汉娜的致命之处还在于她的傲慢,那是一种因无知和自卑产生的傲慢。

傲慢又使她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无论是逃避,还是承受,她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苏格拉底还有句名言:“承认无知乃是智慧之源。”

承认无知,看到自己眼界的局限,努力去突破它,不停地学习,才能克服无知,获得人生的智慧。

3、阅读

是灵魂的自我觉醒和救赎

15岁的米夏初遇汉娜时,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会被这个女人影响至深,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

当初,汉娜因为逃避参加司机培训,匆匆离开,对米夏不告而别。

汉娜离开后,米夏一直生活在愧疚和迷惑中,他认为是自己认识了新的伙伴儿,背叛了汉娜,她才离开的。

米夏结婚,又很快离婚,他终其一生在遇到的女人身上寻找汉娜的感觉,汉娜的味道,他失去了爱的能力。

他机械地生活、工作,只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再读书。

他麻木、浑浑噩噩,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样。

直到汉娜入狱的第八年,米夏找出曾经为汉娜朗读做笔记的小册子,找出为汉娜朗读过的书,开始重新朗读。

他重新为汉娜朗读,录成盒带,寄给狱中的汉娜。

米夏还是从《奥德赛》开始,他认为这部诗讲述的是重新启程。

汉娜收到米夏的录音,也找到了重新启程的动力,她借来米夏朗读的书籍,开始对照录音学习识字、写字。

四年后,米夏收到了汉娜的一封信,信中说:“小伙子,最后一个故事特别棒。谢谢。”

汉娜因为学会了读书写字,开始变得自信,不是原来的那种无知的傲慢,而是真正的自信。

她在女犯中赢得了威望和拥护,人们不能决定的事,总会找她商量,大家起了争执,也找她来调解,而且都会服从她的调解。

与此同时,米夏因为朗读,也开始自己写作,他把写完的稿子读给汉娜听,在读的过程中寻找感觉,不断修改,直到完美。

因为朗读,汉娜和米夏都重启人生的旅程,重新成长,共同进步。

米夏认为:文盲是未成年人遇到的问题。

从有勇气学会认字和写字中,汉娜完成了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一步,那是启蒙的一步。

米夏自己则由一个朗读者变成了一名写作者,灵魂和能力都升入了更高的层次。

汉娜由于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十八年后,提前出狱。

可是就在米夏去接她出狱的那个凌晨,汉娜自杀了。

监狱长说她没有收拾行李,说明她从未想过离开。

米夏在汉娜的房间里发现很多关于二战、纳粹、集中营的文献书籍。

她在学会阅读之后,就托监狱长帮她购买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汉娜从这些资料中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也了解了自己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她自杀,既是为了向死者谢罪,也是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

一个星期前,米夏来监狱探望她时,她对米夏说:“只有死者懂她,只有死者有权利要她说明她所做一切的理由,她夜夜都会梦到死者。”

无疑,汉娜自杀,就是为了给死者一个交代,为了去给她们一个理由。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是监狱长对米夏说汉娜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她一直保持着苗条结实的身材,十分爱干净。

但是最近的几个月,她突然改变了,她开始吃得很多,变胖了,开始不怎么洗澡,身上有了臭味。

监狱长说她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读第二遍时,我才恍然明白,汉娜因为阅读,丰盈了灵魂,她转而不再在乎外表。

在她是文盲的时候,她特别注重外貌的装扮,她美丽、性感、爱干净、身上总是飘散着香水味。

自从她学会阅读,她开始向内求。

毕淑敏说:“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外貌不再年轻、身材不再性感的汉娜,坐在监狱里绿茵场的长凳上,手捧一本书,眼睛看向用面包屑喂麻雀的女子。

米夏看到她的脸上闪着欢乐的光芒,目光自信,汉娜由一个性感美妇蜕变成了一位温柔优雅的老太太。

毕淑敏女士还有一段特别著名的话:

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

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

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

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是书,是阅读,给了汉娜最好的化妆。

汉娜留下的遗物里,有留给那场大火中侥幸逃生的那个女作家的七千块钱,女作家让米夏以汉娜的名义捐给了一个扫除文盲的机构。

故事的结尾,米夏带着扫盲机构写来的感谢信,来到汉娜的墓前,告诉汉娜,她的努力,得到了救赎和承认。

米夏决定动笔写下他和汉娜的故事,在此之前,米夏掩盖他和汉娜的关系,就像汉娜掩盖自己是文盲一样,既痛苦又无奈。

而在这一刻,米夏放下了执着一生的秘密,解开了心结,他不再悲伤,不再迷茫,勇敢地正视了发生在他和汉娜身上的一切,他说这是他生命组成的一部分。

因为阅读,米夏和汉娜完成了的灵魂的觉醒,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读书,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缺点,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有教养,让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一个人灵魂更丰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百态,明辨是非曲直,忠于真实自我。

只有当你读过的书足够多,眼中的世界才会足够广。

创办了《朗读者》的董卿也说: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这正是小说《朗读者》带给我们的启迪,也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应当好好读书的原因。

$贵州茅台(SH600519)$ $片仔癀(SH600436)$ $腾讯控股(00700)$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03-13 22:20

多读书,读好书!

2023-03-13 20:08

没明白,不识字怎么就会不知道自己在杀人等等

2023-03-13 10:10

温斯莱特徐娘半老,很有味道。

2023-03-13 08:28

这种故事是不敢读第二遍的,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类似。希望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