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3 基金投资反思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我差不多是从16年开始投资基金的,当时的投资期望是,通过3~5年,达到年化8%的收益。那截止今日,已经3年多了,我有没有达到这个期望呢?

先整理一下自己的基金投资数据:主要投资的是宽基指数基金,然后慢慢加入行业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以及场内etf。

我关注基金投资是被理财大V影响的。16年起,理财大V开始推指数基金和基金定投。我投南方500的理由很简单:大V推荐,费率低(当时活期转投0费率),历史业绩也不错。

16年中的时候,基金组合开始走红。因关注的多个大V撰文推荐阿牛管家和它的唐僧组合,于是我也跟风尝鲜。唐僧组合定投了差不多两年时间,18年左右的时候,因为行情实在有点绝望,我分批赎回了组合内的基金,最后只留了易方达创业板指数(亏最多)和易方达上证50指数(赚最多)。

基金组合的基本配置是: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又分为:国内股基+国外股基;国内股基分为大盘股指数+小盘股指数。有大V说大盘股指包括上证50沪深300,小盘股指包含中证500创业板指。因唐僧组合本身包含上证5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而我自己定投了中证500指数基金,于是我又单独增加了沪深300指数基金——富国沪深300,原因是费率低。

16、17年行情其实还算不错,因此我也就把定投坚持了下来,选择的定投方式是最原始的方法:定期定额。时间进入到2018年,行情跌跌不休,我看着自己南方500和创业板指,每天都在大把大把亏钱,沪深300上证50虽说还不错,但涨幅也是杯水车薪,于是我就停止了这几个基金的定投。

但是有点闲钱总是要投点什么的,碰巧有大V在那段时间开始推荐证券指数基金,说证券板块是行情急先锋,那段时间又刚好在低点。于是我就开始定投富国证券全指基金,定投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持仓成本压缩到0.76左右时,已经是18年12月了。后来证券ETF的买入,逻辑类似,但是从场外转场内,更希望的是能够获得场内波动收益

19年突如其来的小阳春,引发了大部分人的投资热情,我也顺势停止了证券指数基金的定投。睿远在3月22日成立了第一只公募基金,全网推荐。我当时对睿远没有任何了解,就因为大家都说他们很牛,于是我也跟风认购了一部分。

19年5月,几家平台突然开始推荐红利指数:标普红利指数,深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因为当时我的资金量小,买场内基金不太划算,于是就定投了场外红利指数——富国中证红利

6月起,我司研究院开始给我们安利港股指数,说处于低估阶段,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开始了港股指数的定投,碰巧,我早就下载了易方达app,且易方达有一键购的优惠(使用一键购定投免手续费),我就选择了易方达的恒生指数基金。

天弘中证银行A,算是一个例外。我司有个基金组合,里面投了一揽子的指数基金(包含宽基指数,也包括行业指数),银行指数一直处于低估,我就在跌的比较惨的时候,单独买了几笔。

兴全合泰是我对主动型基金的一次探索。睿远开放申赎后,一直都涨的不错。我也开始认识到,指数基金只能带来平均收益,如果想要超额收益,必须要有选股和择时的能力,碰巧兴全算是行业内做的不错的基金公司,于是我就认购了他们的兴全合泰。睿远均衡价值3年也是同样的思路,不过这个是个封闭式基金,后续如何还有待观察。

鹏华传媒分级,就是看到大V推荐,然后买的,也没去管相关的逻辑什么的。科技ETF同理。

回顾了所有产品持有的原因,可以看到大部分产品其实都是在我一知半解的时候买入的,并没有什么研究调研的成分。那这几年的经历中,什么是比较重要的呢?

首先看几个宽基指数,可以看出来的是,指数基金的涨幅其实都跑赢了对应指数的涨幅。除了中证500不太明显外。中证500不太明显的原因,我个人的反思为,我在18年曾经中止过大半年的定投,而这大半年的定投,覆盖的时间刚好为中证500指数最低的那段时间(18年3月到18年12月),应该捡筹码的时间是被我浪费掉的。而即便如此,长期来看,定投的收益也高于指数的涨幅。

其实我也在同样的时间结束了创业板的定投,但是由于创业板的前期的跌幅比中证500更明显,因此定投平滑成本的功能更有效一点,看起来收益会比中证500好看。

如果回到长期来看,择时重要吗?我觉得是重要的。买的时间不对,那同样的收益率,可能需要等待更久才能得到。但是择时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克服人性追涨杀跌的欲望,这点其实我之前都没有做好。总体而言,我觉得坚持才是基金定投最大的难点和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