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GDP# #经济数据# #宏观经济#

摘 要

本报告首先对2024年1季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对相关经济政策作简单梳理及解读,并预测了2024年2季度经济发展前景,最后对我司业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2024年1季度,国内经济数据仅GDP超预期,恢复不均衡且迹象仍弱,具体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市场延续弱势、工业企业产能过剩,仅出口有所改善,“量强价弱”现象普遍存在。财政方面,中央靠前发力,地方财政限制大。政策方面,1季度重心还是以扩内需为主,包括消费品以旧换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畅通地产融资需求、搞活民间投资等。

展望2024年2季度,经济增长消极面较多,加速政策落地是重点。其中全行业供过于求的问题需要解决,房地产行业见底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仅外需有望延续回暖,鉴于1季度经济的超预期增长,短期内政府或许不会加码更为宽松的支持政策,加紧落实已出台的政策和执行“两会”确定的方针概率更大,因此预计2季度财政政策聚焦于增量财政加速落地,货币政策可能会小幅放松。

最后在业务发展上,建议消金板块锚定政府支持的领域和区域,供应链金融板块重视高新企业及工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筑板块适当多元化发展业务领域,汽车板块抓住消费逻辑转变的机遇,物业资产板块慎重展业,灵活用工板块重点关注细分就业场景。

正 文

1.2024年1季度宏观与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1 GDP:复苏迹象弱,经济恢复不均衡

1季度GDP增速为5.3%,高于市场预期0.4个百分点,但名义经济增速仅有4.0%,平减指数为-1.3%。分月来看,1~2月数据超预期,3月多数指标整体“平庸”且比较分化,经济恢复不均衡,需求侧数据偏弱,通胀水平偏低。

图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季度同比)/%

具体看,随着财政货币放松政策逐步推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加大、去年增发国债在1季度使用等,令服务消费、出口、制造业投资数据等均出现改善,但综合1季度物价、PMI、金融指标等,都表明当前经济修复基础不牢固,尤其是居民消费、地产等偏弱,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下滑,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大,内外部挑战严峻,稳增长、稳信心、稳物价仍需政策加码。

1.1.1 消费:结构性恢复,低通胀持续

1季度社零总额达12.03万亿,继续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3.1%,但较预期值低1.7个百分点,同时单月增速连续4个月放缓,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7%,较去年全年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在节假日走亲访友、促消费政策频出的带动下,零售数据相较于去年同期有改善但不多,“弱复苏”特征明显,不过1季度消费倾向为63.3%,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因此从今年开年的情况看,国内消费已步入疫后的常态性回复过程中。但恢复并不均衡,其中仅以旅游、餐饮为代表的服务消费修复较快,但也不排除报复性消费的可能,其余消费场景并不突出,政府由于严控花费因此在零售消费中贡献也比较弱,内需不足仍是当前经济恢复的主要掣肘。

图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根据UBS Evidence Lab新一期消费者情绪问卷调查显示,1季度收入有所增长的比例进一步减少,平均薪资涨幅再次降低,仅有3.3%,受高基数拖累,1季度我国名义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下滑0.2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更愿意储蓄,根据央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3季度和4季度均有超过6成的居民更愿意储蓄,且这种倾向有延续至1季度的迹象;三是居民部门压缩债务,2月和3月居民新增债务分别为-0.6万亿、0.9万亿,较1月份分别回落1.6万亿、0.1万亿,压降严重。

图3:CPI及PPI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低通胀状况延续,1季度物价平减指数为-1.27%,CPI同比0%,尤其是1月份CPI创2009年9月以来新低,3月份超预期下行,从分项来看,食品价格是主要拖累项,季节性回落是主因;而PPI连续18个月负增长,1季度同比-2.7%,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需求不足、消费疲弱、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1.1.2 投资:政策加持,经济贡献主力

1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总额超10万亿,绝对值较去年减少0.73万亿[1],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达6.5%,保持相对高位,制造业累计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明显回升,中长期贷款余额、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双双高企。

图4:固定资产(不含农户)及制造业投资增速(累计同比)/%

具体看,基建投资并不弱,其中1季度建筑业PMI始终维持在50以上,略超预期,一是去年万亿国债的支持,二是今年政府债实际可用财力显著高于去年,抬升了市场对财政后续持续发力基建的预期。制造业投资得益于金融支持力度大、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启动、超预期的出口(包括运输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设备购置投资以及制造业中游的扩产,总体强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快于全部投资6.9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依旧存在。

图5:高技术产业投资(累计同比)/%

民间投资改善幅度有限。1月份民间固定投资同比增长0.4%,结束了从去年5月开始的负增长,同期民间投资51597亿元,增速为0.5%,分别低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相较于去年差距(3.4个百分点、6.8个百分点)扩大,在总体投资中的占比为51.58%,略高于去年全年水平,表明在政府的支持下民企的手脚有所放开。

1.1.3 外贸:外部需求回暖,温和回升

1季度出口按美元计增长1.5%,结束了去年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延续温和回升的势头。分月来看,1~2月进口表现超预期,同比增速达7.1%,为去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去年6月份开始出口增速逐步筑底回升,背后主要是出口数量的正向拉动,比如1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1%,但是由于产能过剩汇率问题使出口价格始终保持低位,对出口的恢复形成压制,而且在去年高基数的影响下3月份急跌转负,同比下跌7.5%。

进口方面,1季度进口按美元计同样增长1.5%,温和修复。虽然进口数量也在提升,但因价格因素拖累金额表现,此外国内经济复苏缓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6:外贸数据(月度同比)/%

1季度外贸好转主要原因是外部经济平稳、需求改善。1季度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维持在50以上,表示外部需求回暖,但主要经济体表现较差,新兴经济体是主要支撑,仅美国表现较好,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均进入补库存周期,对我国出口形成支撑,而我国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出口也成为重要增长点;另一原因是价格因素,国内通胀长期低位运行,同海外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我国商品价格竞争力提升,利于我国出口;此外,去年的低基数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具体看,在出口地区上,对非洲、拉美、印度、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同样转正,欧日表现依然不佳;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劳动密集型(陶瓷产品、箱包等)、房地产相关(家具、灯具等)、消费电子(集成电路、音视频设备等)产品普遍回暖,船舶、机械设备表现突出,只有汽车、手机等少数品类增速回落。

1.2 房地产:供需双弱,持续疲软

地产下行态势仍未扭转。1季度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延续较大降幅的态势,房屋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降幅分别扩大至27.8%、19.4%、2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仍有9.5%,较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3.9%,仍处于历史高位,去化压力显著,总体而言地产销售持续疲软、房子越来越卖不动,地产内生修复动能严重不足。具体特点包括地产销售开年弱势、二手房表现优于新房、市场“以价换量”明显。

图7: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额增速(累计同比)/%

原因有二。一是供给端受压缩,1季度批准上市的新房面积较2023年同期下降四成、房企“以销定投”压缩投入、大型房企流动性风险引发的信用紧缩等造成地产供给大幅减少;二是需求端基本面弱,一方面居民端就业、收入预期下行,同时担忧交付风险、等待政策放松等,加杠杆购房意愿偏弱,另一方面幼儿园收缩、消费尚未恢复也对住房消费形成制约,观望多于出手,还有一方面是四五线城市人群返乡置业“缺席”房产购置造成拖累。

1.3 就业:失业率反弹

总体就业形势恶化。1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3%,上升趋势明显,而城镇户籍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也有所上升,同期仅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略降,主因是节后复工复产推动了外来户籍人口就业。

1季度就业指数仍低于50,从PMI分项指标看,同期我国制造业、非制造业的PMI从业人员指标均在48%左右,处于历史同期低位,反映劳动力市场持续承压。

图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重要群体就业上,1季度春节返工潮整体节奏偏慢,1~2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6万,较去年同期少增15万人,3月份才步入正轨,1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03万人,同比增加6万人,不过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环比持续上升;1季度不含在校生口径下的16-24岁、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在15%和6%左右,较去年末的水平并没有明显下降,青年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1季度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为近年同期新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有所增加,1季度末,脱贫人口就业规模3049万人,高于3000万人的目标任务。

1.4 财政货币状况

1.4.1 政府财政收支状况:中央靠前发力,地方约束力强

1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3%,主要受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部分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2%,支出方面增速明显回落,同比增长2.9%;就单月而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速均创下近1年新低。此外1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达0.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绝对值远高于去年同期的0.56万亿元。

图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值、支出值增速(累计同比)/%、亿元

收入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受税收收入拖累而放缓,其中为降低居民及企业的负担造成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降幅显著,1季度税收收入同比下降4.9%,但非税收入改善明显,同比增长10.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速回落明显,同比下降4%。支出端,显著靠前发力,1季度政府新增债务(国债+地方债+专项债)超1.8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达到24.5%,高于近五年平均水平,而且基建相关支出的绝对值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背后主要是新增万亿国债的计入以及政府投资的支持。

从中央政府财政来看——显著靠前发力,转移支付力度加大。1季度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8万亿元,同比下降6.5%,支出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为了支持经济增长,1季度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支持数字基建、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县域商业商贸建设、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等,此外中央加快对地方的转移支付,1季度转移支付额超8万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0%以上,而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中具备条件的项目资金已全部下达完毕,去年增发的1万亿国债资金也已全部下达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保就业支出仍是主要发力方向,1季度预算达成度为30.7%,此外城乡支出、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支出均超进度。

从地方政府财政来看——债务约束严峻,财政发力受阻。1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1万亿元,同比增长1%,支出6.19万亿元,同比增长1.9%。部分高债务省份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严格清理规范在建项目,因此财政支出明显受限,而且极易造成溢出效应,从而弱化去年增发国债和今年特别国债对广义财政支出的带动作用,从专项债发行量看同样如此,大幅低于往年,节奏偏缓。土地出让仍然偏弱,1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6.7%,全国土地成交总价接近腰斩,国房景气指数目前仍持续处于93以下的历史低位,后续还会继续承压。

图1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

1.4.2 货币与信贷:全社会惜贷情绪严重

M2/M1增速双双下滑,经济活力提升不大。1季度M2同比增速并未止住下滑趋势,主要是去年同期理财赎回、信贷高增等导致的高基数影响,但居民存款仍旧处于高位,对投资和消费偏保守,内需依然不足,从绝对量看,M2余额在3月末已达304万亿元,存量资金规模已相当庞大;M1增速先升后降,1月大幅抬升至5.9%,扭转9个月下滑的趋势,但主因春节错位,2~3月下滑超4个百分点,反映实体经济活力不振、地产销售低迷,资金活化水平低迷;M2-M1剪刀差在1月大幅缩减后重新走廓,经济活力和企业信心较去年年底改善,但幅度不大。

图11:M1/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月度同比)/%

社融增幅不及去年,政府债作用降低。1季度社融累计新增12.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1万亿元,其中1月社融超预期,但主要是“三大工程”等配套融资、消费贷及银行票据冲量等拉动,2月及3月持续下行,一是高基数,二是信贷投放偏少,三是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

信贷投放增速放缓,但需求端不振。供给方面,金融机构在央行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盘活存量的引导下,“开门红”现象有所缓解,信贷投放向近5年1季度40%的平均投放比例回归,量价更为均衡;需求方面,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47万亿元,同比下降17.5%,其中企业端短中长贷增加不及预期,实际融资需求偏弱,居民端则受地产交易拖累,主动去杠杆意愿较强,中长贷延续压降态势,2月、3月中长期贷款较去年同期均减少接近2000亿元,分别为近5年新低和次低。

1.4.3 利率:实际利率偏高

1月24日央行超预期降准,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并自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定向降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贷定价基准的贷款报价利率的下行。2月20日,LPR非对称降息,5年期以上LPR下调25BP(下调至3.95%),降幅大超市场预期,且单次下调幅度创LPR改革以来新高,不过MLF利率并未做出调整(维持2.5%)。

效果方面,截至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均在3.7%左右,同比分别下降约0.2个和0.4个百分点,对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降低新增贷款融资成本、减轻居民和企业偿债压力、维护商业银行净息差、刺激房地产市场等方面起到了正向效果。但通胀低迷,抬升真实利率,对全社会信用扩张形成拖累,市场自发需求不足

图12:LPR走势/%

1.5 工业发展状况:盈利缓慢恢复,隐患较大

1季度工业企业营收增速为2.3%,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增长4.3%,均受3月份拖累(3月份增速分别为-3.5%、-1.2%),季节性扰动强,延续性有待观察,企业实际盈利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复。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行业方面“新三样[2]”行业发展火热,传统行业需求不足,比如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下滑严重,政策支持、出口相关的行业利润增速较高,比如汽车、计算机、家具等;结构上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部分行业产能加速出清,下游利润稍有改善(季度利润增速环比增加5.6个百分点),上游利润与去年4季度基本持平,中游利润则大幅回落(季度利润增速环比减少22.9个百分点)。不过从企业预期来看,1季度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先降后升,3月份为55.6%,较去年12月改善1.6个百分点。

图13: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速(累计同比)/%

1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主要原因在于低基数效应出口高增长的拉动,其中3月下滑严重,主要是由于春节错位、基建复工复产慢造成。制造业生产增速在3月同样回落,有效需求偏弱、产能利用率偏低,比如3月工业企业产销率较1~2月下滑1.2个百分点,1季度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6%和73.8%,弱于去年末,处于历史偏低值,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64.9%,同比下降7.1%。

图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1季度的PMI数据显示对我国经济前景不可过于乐观,3月则得益于春节后的复工复产加速及2月份的低基数从而大幅上扬,时隔5个月重回荣枯线上方,但其实去除春节因素后,3月份制造业PMI与前期水平其实相差不大。不同规模企业PMI均有所改善,尤其是3月份小企业PMI升至50.3,为2023年4月以来首次回升至扩张区间。

图15:PMI指数走势/%

1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超预期,但存在隐忧:一是产品“价格战”状态持续,3月份PMI分项中出厂价格指数下滑至47.4,连续6个月低于荣枯线,表明工业行业通缩压力仍存,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债务负担加剧、投资意愿降低,而原材料购进价格继续回升,购进和售出价格出现正负分化,继续抑制企业盈利能力的修复;二是产能过剩问题加剧,1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个季度提升,也即工业实物量持续正增长,但同期PPI运行在负值区间,企业补库动作还未开始,而1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加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三是修复范围有限,工业修复的方向仅集中在出口回升、局部库存回补、设备更新等主线上,修复范围相对局限。综合看,当前工业经济有边际企稳的迹象,但持续性有待考验、总体下行压力还比较大。

2.政府政策梳理

本报告主要针对2季度中央及地方颁发的财政、货币、房地产、产业、外贸、就业等政策做梳理,并对其中的政策内容、政策效果做简单总结,同时也对季度内特别重大的会议报告做简单解读。

2.1 财政政策

2.1.1 减税和减负政策的实施

具体减税领域上包括对技术型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延续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减免车船税、车辆购置税,推动汽车消费,同时外贸方面针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出台了面向法人机构和货物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外贸的发展。

2.1.2 赤字与债务方针的重点调整

在债务规模上,为了稳经济补短板,通过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债规模继续适度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扩大等增加广义财政支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在地方债务风险上,2024年坚持将地方财政赤字控制在7200亿元,而且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中增加的1800亿元全部由中央发行国债承担,优化了央地债务结构,同时加紧落实一揽子地方化债工作,通过发行再融资债偿还到期债券、部分高风险地区减缓地方债发行节奏等手段守住风险底线。

2.2 货币政策

在总量方面,延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基调;在结构方面,汽车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普惠金融和中小科创的支持等结构性工具持续发力,体现“精准”要求;在价格方面,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先后多次超预期降准降息。不过人民币汇率依旧承压,此外美联储加息步伐虽然停止,但是降息操作延后,在一定程度上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还有限制,虽然央行连续释放降准信号,稳定市场预期,但资金空转现象还比较明显。

2.3 房地产政策

1季度160余城出台楼市支持政策超250次,2月份下调5年期LPR,全国层面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已进入“3%+”区间,疏解存量房贷压力,同时推出住房“以旧换新”,呵护房地产需求,政策环境优于去年。

1季度出台的政策主要解决房企流动性问题,包括加大对房地产住房租赁经营主体后续市场化融资支持、以经营性物业贷款偿还房企存量债务、给予房地产项目融资支持等,同时提出要加快城投转型。

2.4 产业政策

1季度产业政策重点聚焦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未来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等4个方面。

从具体措施看: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包括原材料工业、餐饮业、农村电商、工业领域设备等;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包括高端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工业领域设备;三是关注未来高端产业的发展,包括下一代互联网、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空间、健康等产业;四是推进多领域绿色发展,包括制造业、餐饮业等;五是关注其他领域的发展,包括银发经济、家政服务、设备更新等。

2.5 外贸政策

除了税收优惠外,1季度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税收制度建设、吸引外资2个方面。一是发布新版《稳外贸稳外资税收政策指引》,方便纳税人更好了解和适用政策,二是提升营商环境,提升外商投资便利性、自由度、公平性和流动性。

2.6 就业政策

主要服务对象包括3类:一是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二是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其他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劳动者。

主要政策措施包括5方面:一是延续就业扶持政策,包括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缴费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的就业增长点,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聚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重点领域需求;四是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招聘活动,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包括稳定公共岗位规模、推行全周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

2.7 重大报告解读

3月两会召开,审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央与地方预算等重要报告,对2024年的政治、经济工作的重点方向做出部署,本研究报告主要对政府工作报告做简要解读。

经济发展目标方面,将2024年的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符合市场预期,因此需要在财政、货币、风险防范等方面改善市场预期,形成真正的拐点。财政政策方面,虽然赤字率目标仍是3%,但市场更关心广义财政支出与落实,包括但不限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地方专项债新增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增加1.1万亿元等;货币政策方面,维持温和基调,一是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5%左右)和通胀水平(3%左右)预期目标相匹配,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内需方面,消费强调在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两手抓,具体涵盖数字、绿色、健康、文娱、体育、汽车电子、家政养老等领域,投资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围绕新基建、高端制造、民生等领域,并解决民企投资问题,提升民企金融支持力度;地产方面,政策将持续放松,包括PSL贷款、房贷利率及首付比例进一步下调、放松限购等,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产业政策方面,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3个方面;地方风险化解方面,指出要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强调要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此外,1季度也召开其他重大会议,包括中央会议、国常会、央行会议等,主要是对2024年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定调,包括对房地产融资协调/保障性住房/“三大工程”的推动、地方化债工作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开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等。

3.2024年2季度经济及政策展望

3.1 GDP:增速回落

2季度GDP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情况下增速可能回落,但实际体感可能不会太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及消费场景逐步增多的情况下将会推动消费回升;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目前看并没有退坡,尤其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的推出,形成的万亿市场有望对投资形成支撑,房地产投资大概率维持目前底部区域,难以有更大的降幅;外需持续改善,传统贸易对象复苏、新兴国家需求旺盛,同时低基数下,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有望转正。目前看,由内需不足造成的结构性恢复、产能过剩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甚至提前下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3.1.1 消费:政策托底,打开消费场景

2季度消费需要面临的压力依旧很大。包括报复性消费效应的减弱、财富效应以及收入预期下行等带来的负面效果,而目前居民消费的主要弱势领域在于实物消费、新场景消费和高端消费,尤其是房地产相关消费大幅减少,政府相关消费严控且推迟,因此消费品以旧换新将会成为2季度消费需求的主要拉动力,汽车和家电总计有望带来3500亿到4000亿的消费增量,根据中信证券预计,该政策预计将带动今年社零增速上行0.9个百分点,其他领域方面,出行类服务也将成为主要推力。

3.1.2 投资:下行风险大,政府是主要推手

2季度投资的下行风险不小。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保交楼”效应消退、国家对12个债务高风险重点省份的基建项目的限制、前期超高投资增速下的“新三样”领域的调整等都需要政府来考虑背后的影响。

积极因素包括去年4季度的1万亿特别国债和今年3月批准的新的1万亿特别国债,对基建投资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印发,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设备更新需求将成为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强劲动力;最后,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改善营商环境继续成为政府接下来的重点,有助于加快私营企业的运转。

3.1.3 外贸:温和改善

1季度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时隔17个月重新站上枯荣线,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普遍反弹,尤其是美国经济总体表现偏强劲,PMI库存指数创下新高,去库基本接近尾声,同时全球科技周期进一步复苏,带动我国出口继续温和改善。

不过美欧贸易政策调整更频繁、全球大选年、地缘政治冲突等,尤其是美国两党大打“中国牌”、对我国限制性政策明显增多,使外贸的不确定性更大。

3.2 通胀:关注输入型通胀

2季度,一方面总体物价将持续低于预期CPI、PPI中枢可能进一步下修,另一方面去年同期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大,因此PPI有望转正,而CPI可能继续维持低增态势,二者出现分化。2季度先后有清明节、五一、端午等假期,叠加低基数和出口回暖,可能成为支撑当月CPI的因素,PPI方面国际油价、外需会成为接下来的重要影响因素,输入性通胀有望走高。目前来看,国家要容忍物价的上涨,转变调整观念,通过货币政策支持通胀进入合理区间。

3.3 就业:面临进一步上升的风险

2季度面临辞职季、毕业季的压力,失业率可能会进一步走高。一方面4月通常是集中找工作的月份,而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比上年增加21万人,造成的摩擦性失业会推高失业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过剩、服务消费潜能释放且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对专业性人才需求旺盛等,对就业人群造成结构性需求,总体看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待破解。不过2季度出口部门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县域经济、银发经济、民营经济等的发展对招聘需求明显增加,是促就业的积极因素。

3.4 房地产:重点解决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风险

化解房企风险仍然是重中之重。资金层面积极落实金融机构对房企支持的“三个不低于[3]”和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同时帮助房企化解商住楼、车位等沉淀资产,甚至可利用政府信用阻断银行等金融系统对房企的“挤兑”和“限贷”,帮助房企恢复正常的融资渠道,避免房企流动性风险爆发;政策层面降低各环节购房成本,比如降低房贷利率、对首套房购房者采取优惠贷款利率等,逐步取消限购,并鼓励房地产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风险吸收,做好保供给、保交楼,提升整个行业的信心和预期,进而改善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制度层面,1季度末的国常会进一步深化对房地产的部署,未来在商品房预售制度、土地出让制度、房产税收制度等基础性制度方面有望改革。

3.5 总体政策变动前景:合理扩张,稳健偏松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意味着2季度将保持政策的合理扩张、做好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整体偏松,但在非必要支出上将严格控制,做到精准投放,同时加紧开源。

一是中央过“紧日子”,地方过“苦日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学会过“紧日子”,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继续增加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支出。而地方则继续收紧预算,开源节流,用好存量资金并在增加财源上做文章。短期内有效的抓手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国企改革,增强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这些领域有可能会最先试水,另一个是消费税改革,将征收环节后移,并把增量纳入地方财政,帮助地方政府补充资金。

二是财政政策扩大和恢复总需求。“两会”对财政赤字、专项债等方面提出积极布局,对外释放积极信号,有助于稳定社会和人心。在财政支出上,常规的基建投资领域不可或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启动长期建设国债,进一步向消费领域倾斜,包括向特定群体发放现金补贴、提高养老金水平,推动消费尽快回升。“两会”进一步打开赤字的灵活性,后续可能会根据经济增长的诉求或地方政府缺少资金的情况频繁进行打开债务空间的操作,比如发行超长期国债。总体说来,2季度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

三是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发力。1季度末,央行结合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MLF利率仍处在高位的现实,表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空间,政策空间相对充裕,因此下阶段将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此外,美国通胀降温,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所减轻,也为国内降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把握窗口期,“应降尽降”;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未来央行可能加大对现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灵活使用,如将买卖国债纳入常规操作,也可能创设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更好的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附录:中国2024年1季度宏观经济主要数据

脚注:

[1]总额减少但增速为正,统计局解释主要是口径调整后的结果

[2]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与光伏产品

[3]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