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分红、罚款,一本经济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看到几个消息,想要聊几句,融资、分红、罚款本是一本经济账,也可能是一门生意。

融资,主要是间接融资,或者说有抵押、信用的融资;

融资的成本基本掌握在 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上,更最重要是 资金大权也紧紧握在银行手上,哪天出现一点小危机,银行收紧资金的流动性,公司可能就从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zs银行过去一直是打响收紧贷款的第一枪的,后面企业更难贷款到资金了。

为何公司喜欢直接融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自己手里,实在不行还能够耍无赖,欺负一下小股东或者债权人。

你欺负银行,银行就断贷款、冻结你的资产,间接融资多半是有抵押的。

笔者理解 融资是一个自信心的游戏,更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游戏,你能够从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直接融资,成本高一点也能够接受的。

直接融资更像是一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行为,以前求着贷款,现在银行求着你存款。

明明很多公司能够贷款,却还要更高成本去做直接融资,主动权变了,那么风险管理就简单了,强行转移出去,并从中获利,企业成为“伪银行”的角色。

公司发行债券或者股权,综合付出的成本可能比银行贷款更高,但是公司还是很愿意,主动权是一部分、管理风险是一部分,后面还可以“坑投资人和小股东”的权力。

~~~

分红,一直被很多股息爱好者喜欢,也不是所有的分红都是好的。比如:有些公司超过当年收益的分红,赚了1元分红2元,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减持。

分红的钱是融资来的,分红完之后钱到大股东账户里,大股东股权稀释,这个和减持没有啥区别,只是更加好听一些。

现在很多公司“喜欢”大比例的分红,掌握主动权,多融资后账户有钱,存在银行心理安心,公司预期不好,先分红一部分,自己口袋先装满。

(这里也有税费的问题,融资再高比例分红,其实比减持会更加委婉一些,投资者情绪小一点。)

融资、分红,本身是一本经济账,比如:发行可转债去做项目,有的项目早就开始做了,等到可转债发行成功之后,再用可转债融资钱置换前面的项目投资,万一可转债没有发行成功,项目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做的。

更甚至直接发行融资补充货币资金,增加流动性,经营不好靠融资发奖金和分红。

大额不被需要的融资成功之后,看到这么多钱,人性总是经不起考验的,总想做点啥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钱变为自己的钱。

思创转债因欺诈发行可转债被 监管处罚,公司被处罚融资金额的十分之一,也就是8170元;

算一下成本还是能够接受的,相当于融资100元,造假的成本花了10元,折合年化资金成本为3.2%左右,比同期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利息低不少。

当然,发行可转债还有很多其他的成本,1%的发行成本,还有各种中间费用(各种打点还有开销),每年支付利息一小部分,过去综合资金使用成本预计不会超过年化5%。

所以,融资有时候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掌握主动权,享受资金在手的红利,更别说大股东在过去五年的减持,其规模之大令人发指。

大股东路楠持股比例从16.33%降到了7.24%,还有董事长章笠中也有不少比例的减持,相关的股东也是减持居多。

~~~

违法罚款,罚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重点情绪罚款效果越好;

如:上市公司只要不太过分,罚款还是点到为止,监管不至于把公司罚款到破产,破产会涉及很多民生问题,员工怎么办,就业失去一大批人,GDP掉了。

企业的违法罚款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本身,在不是极端的情绪之下,处罚还是点到为止,企业有点痛,又不至于伤筋动骨。

而个人的违法就是 重点处罚了,炒作短线、借用账户等等,常常可以看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罚款,看似不太合理,却很好的缓解投资者的亏损情绪,呼应违规操作的重罚。

一个庄家或者个人投资者破产,对于经济、股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概率是会失信,少了一个短线操作者,后续尾巴事情比较少。

国外的处罚也是类似的思路,次贷危机的各家银行、房地产公司也都在违规做业务,但是考虑到民生影响,不但最后没有处罚,反而去扶持了。小喽喽发生内幕交易,巨额罚款或者超长的监禁,起到宣示的效果。

但,当一家企业能够影响当地的民生,那么处罚也会相对考虑这一点的,这个在 各类的处罚文书均有相关的表达,很多企业有民生的作用,即使资产真的很烂,政府也会考虑救救的,破产比不破产付出的成本更高。

罚款、处罚也是一本经济账,对于企业太严重,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付出的治理成本更大,还不如做到警示效果就可以。

思想的碰撞产生价值的火花,投资的尽头是可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