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的商场餐饮,擦亮招牌真的很难么?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曾几何,逛商场、看电影,然后下馆子,在一个“楼”里一气呵成的消费成了休闲的“时尚”。只是,线上消费的飞速崛起,似乎让消费者渐渐撤离了这些场所。于是人们开始怀疑,靠“人流量”生存的综合消费场所,还有“续命”的可能么?

这里有一组数据,2018年全国一、二线城市545家大型购物中心中,店铺关店数量为10087家,其中餐饮店的数量占比36%。这好像印证了购物商场的“萧条”期正在进行,“店中店”的餐饮模式似乎“过时”了。

其实,目前购物商场餐饮店的占比正在大幅上升,从20%到超过了50%,这已经让购物商场形成了一种新生态消费圈平台,而且店铺越是扎堆,就越能形成“消费”气候,就越能招来顾客。既然一家龙虾店都能带动一条街“吃”的生意,那些在商场里做不动的餐饮店是否想过自己“商品”滞销的原因么?不好吃哪有人来?一个这么“好吃”的民族,谁能阻止其“觅佳肴”的“雄心”?

网络下的多元进阶,餐饮业的演化

时下,有个经常刷屏的词叫“网红餐厅”,这些餐厅相较于传统的“好吃”或“价格美丽”餐厅,突出的是餐厅的“经营”特色。这些餐厅的“色香味”不再是仅为“吃”服务,更多是让消费者感受不一样的“个性体验”。尤其在网络的助推下,这些店被包裹了一层 “时尚潮流”或者“精致特色”的外衣,在餐饮业异军突起,一夜就能“出名”。

其实,网络经济下受惠更多的应是“外卖”业务。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大约2430亿元,从外卖品类来看,21个重点城市外卖店铺中,餐饮店铺占比89.6%。而随着外卖向三四线城市的渗透加速,其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长。

当然,科技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点餐送餐”的便利,AI和消费者一起穿梭于店堂中都将会变为常态。然而,不管餐饮业将出现多少细分领域,对于起源于“吃”的行业,始终都绕不过满足“品味”的体验。没有自己“主打菜”的餐饮店,自己的“味”如何留存于消费者的记忆中?当然就更不会有消费者对其过多的眷恋。

红灯还是绿灯,商场餐饮模式还走的下去么

大型购物商场人流量骤减,这不仅是中国的现状,全球亦如此。靠“翻桌”盈利的商场餐饮,是不是就会因此“没落”?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新生代消费者越来越“远离”厨房,这其实给了餐饮界源源不断的“财源”。

虽然一边有不断的关店,但是在2018年,依旧有938个购物商场开业。如今新型的购物商场,更像是综合“体验馆”,以线上无法满足的“新奇”来“诱惑”消费者到“实体店”消费,这也给了餐饮店很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外卖餐饮红火,但只是解决了“饱腹”功能,而“网红店”终有褪去鲜艳外衣的那个时刻。回归本质,不管餐饮店身处何地,除了“味正”,那就是要解决到店的“消费体验”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满足感”。某家火锅店的“服务”一直是被业内议论的重点,但是真正的重点是,“服务”最终还是为了让消费者“多吃”。

以新破局,商场餐饮不会太差

2018年,我国餐饮业的销售额大约40000亿元。现在的一些政策并不支持街铺或者居民楼的底楼餐厅,商场餐饮依旧会是个大方向。“流量”不应该成为餐饮“生意不好”的借口,如果仅靠随机人群来养活,想来这家餐厅被“随机”淘汰的概率也不会低。

口味“猎奇”一直是“吃货”们的“重头戏”。店名只不过是个招牌,而撑起这个招牌的核心,就是那一盘盘“美味”,惟有核心够“硬”,招牌才能“熠熠生辉”。没有核心的招牌就是个空壳,艾德熊中国公司的倒闭就是个最好“反面”例证,核心产品“雪山乐啤露”被美国总部断供,而自身又没有可以“镇场”的其他产品,最后只能关门了事。

咖啡店都开始卖“轻食品”了,餐饮店为何不能“跨界”?新生代消费者释放的不仅是消费的钱袋,更多的是消费的“好奇”。又“好吃”又“好玩”,怎么还会怕消费者溜了呢?商场中的餐饮店,更能借助自己的“不同”在同类中“凸显”,有了“对比”才有“成就感”嘛。

小结

危机其实是个“两面词”,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却只是感觉“灰色”。靠“人”买单的餐饮界,一度过于倚重“流量”,而忘了自己的“本质”。“菜品”只要“过硬”,何愁没有销路?当然前期也得有“广告”,但是餐饮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满足了消费者的这张“嘴”,还愁自家的生意差么?

文:菜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