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一句话来阐述持有的核心逻辑!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4

最近自己除了忙主业搬砖养家之外,主业延伸出来的两场比赛,竞聘演说,以及自己的大论文写作,编程研究……的确让自己忙的好不亦乐乎!

而自己其实非常喜欢的看书,看财报,写字,分享……可以花在这些有趣的事情上面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这不,这一篇原本在6-7月开始思考,8月下旬准备完成的银行股跟踪分析文章,完成的时候转眼已到了9月下旬。

偷得浮生半日闲,虽然还要应付一些工作中脱不干净的琐事,但终于可以开上车,背上包,喝杯咖啡,看点材料,想点问题,敲点文字啦!也许这就是我向往的财务自由后的生活,庆幸自己现在其实也可以偶尔享受,只不过这些时光实在宝贵啊


01 都很牛啊!

各家上市公司的中报陆续披露,看到熟悉的银行业——各家银行的公关部门应该都好好折腾了一番吧,作秀比拼是一轮赛过一轮!

比如中信银行

比如平安银行

比如招商银行


中信牛,平安牛,招行牛,都很牛啊!

都很牛吗?!


02 关键数据对比分析


先看收入利润:

三家银行的确都在越来越好,招行在体量上依然遥遥领先。

再看盈利能力:

基本都在向好,招行的ROE领先优势依然突出,平安净利差的优势根据之前一直以来的跟踪,主要是把更多资产配置在高风险的品类上。

最后再看一眼风险与资本情况:

中信依旧是高风险的代表;平安如上面说的,用相对招行较高的风险置换回来相对较高的净利差。而在拨备覆盖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招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所以,从半年报披露的几项关键业务数据来看,各家银行的情况的确都在改善,但是对于这三家我们持续有跟踪的银行,我们认为的结论是——优秀的还是优秀,装优秀的也依旧还是在装优秀。

从持续跟踪3年以上的视角来看,结合这3家银行的最新业绩数据表现,其各自的特点可以概述为:

招行:低风险,高隐藏利润,高盈利能力,突出领先优势

平安:高风险,低隐藏利润,短期增长爆发力还行,长期增长路径还不明确

中信:超高风险,几乎没有隐藏利润,差劲的经营情况,短期长期增长均高度不确定,仅仅是靠银行业的垄断行业特性获得平均的收益


03 招行的重点分析

自己持续研究招行,主要是因为认为我们可以至少获得如下价值:

1. 作为中国目前最优秀的商业银行,分享优秀企业增长红利,获得投资回报

2. 作为投资人,或者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关注银行业,关注优秀的银行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自己更深刻的了解宏观经济,了解社会经济运行情况,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趋势

当然,银行业的分析相较其他行业,会显得更加的繁琐,看懂银行业,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也不会奢望在这一篇文章,以及之前我们关于银行业的文章就能完全说明白银行业。

结合二季度自己的跟踪研究,以及最新的半年报,我们最关注的招行,我们看到有如下几点信息和思考值得我们记录下来,也可能同样会对关注银行业的朋友有少许启发:

一、刘建军行长的离职

2021年5月28日,招行发布公告《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执行董事、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 刘建军先生辞任的公告》,刘建军作为招行的第一副行长,在他任职期间,建立并扩大了招行的零售业务优势,虽然我们很难说招行的零售业务因为刘行长而壮大,但至少可以肯定刘行长没让招行的零售业务因为他的存在而不优秀。

刘建军行长从招行的副行长离职后,下一站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行长职位,这应该也是银行圈难得见到的股份制银行副行长提拔升任国有大银行行长的案例,看来招行优秀,刘建军行长优秀啊。

网络社区上对刘建军行长的离职,利好利空的观点均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是:

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的确非常重要,但我们不敢确定一位优秀的领导人能在银行这种航母级平台公司里,起到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人还是机制,我们更倾向于后者。

没了招行的刘建军会不行吗?有了刘建军的邮储银行就能直逼零售业务第一的位置了?前些年,公认的优秀银行家马蔚华行长退任,建行零售老总田惠宇空降招行行长,优秀的人离去,也许另外一个优秀的人就会到来,从现在来看,招行在这几年的确是变得更加优秀了!招行内部是否有很多优秀的年轻候选干部可以接替零售副行长的重任,我们不妨持续观察后面招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情况再做评价吧。

招行的优势(低负债成本的活期存款,高质量的零售信贷,领先的金融科技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以及优秀稳定的管理层和前瞻的战略部署能力)都是明牌,同行能否学习并超越,考验的更多是执行力和持久力,而这些,可能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完全改变!

二、招行的财富管理业务

财富管理,是招行目前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是几乎众(投资)人皆知的明牌:

招行董事长缪建民在财报里写道:财富管理能力决定我们能走多高。在做好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将做强做优做大低风险、轻资本消耗的财富管理业务,围绕业务模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激励约束机制等,全方位提升财富管理能力。

招行行长田惠宇在财报里高呼:时代的大江大河与招行自身的发展进程在此交汇。躬身入局,我们恰逢其时。感恩于亿万客户对招行的不离不弃,感恩于几代招行人坚持不懈改革金融供给的战略转型,今天的招商银行可能是离大财富管理最近的幸运儿。银行是个亲周期、重资本的行业,一直以来,我们梦寐以求把招行变得相对弱周期、轻资本一些。在这一梦想面前,过往的成绩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是我们孜孜探索3.0经营模式的初衷。大财富管理是我们穿过未来的迷雾所能看到的、离3.0模式最贴近 的方向,是“轻型银行”纵深推进的高级型态,也是在低利率时代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在2021年的半年报中,我们看到:

招行的财富管理业务无论是在收入贡献,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保持着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模样。

而说到财富管理业务的经营,行内人士都知道长尾客群其实并不赚钱(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比较难赚到中收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客户财富实力和认知能力的确稍弱,他们自己通过财富管理工具也比较难赚到大钱),能给金融机构赚到大钱且可以发展更高级别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还是集中在高端客群。

从数据上来看,招行依旧还是国内高端财富管理客户的首选机构。而这11万左右(占比0.06%)的私人银行客户,贡献了3.1万亿的AUM(占比31%),可见该类客群的业务价值,的确不凡。

招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一句话概括——目前当之无愧的大朝阳行业领跑者!


三、招行信用减值异常分析

有些网友在看招行的资产质量指标的时候:

发现招行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增速并不给力,虽然从绝对值上招行完全有理由少计提一些拨备,但是他们非常担心招行的拨备结构变化:

为什么金融投资、应收同业款项、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都大幅提升?!

对比平安、中信:

两家银行金融投资类的信用减值都大幅提升,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只有平安有提升。

从3家银行的对比来看:首先招行是唯一一家整体信用减值损失还在增加的银行,再次证明招行的利润有多真,其他两家银行有一部分利润都是通过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而贡献出来的。

而金融投资、应收同业款项、表外预期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具体原因,招行的半年报中也给出了解释——其他类别资产信用减值损失274.38亿元,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之中,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较多,基于整体风险形势判断,本集团对对公表外、同业资产和金融投资类资产审慎计提损失准备,以提升风险抵补和损失吸收能力。

无论计提损失准备的原因是因为真的为了提前考虑风险,还是因为想进一步隐藏利润,其实我们不需要准确计算或判断招行是否计提的已经足够多,我们只需要知道相比其他两家银行(以及其他本文没写出来的银行),招行做的的确好太多。

四、招行信用卡业务的异常分析

在前几年分析银行业务的时候,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由于占据了消费金融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一直都比较亮眼。但近年来,随着信用卡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受疫情反复(信用卡国外交易大幅衰减),以及监管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信用卡业务在贡献全行收入方面,开始变得愈发乏力。

由于研究兴趣,我们还是整理了一份半年报里的数据:

可以看到,招行的信用卡业务作为它的另一项王牌业务,更敢于披露更多的信息供投资者参考,而其他银行的数据,不知道是为了防止同业调研,投资人了解,还是财务部门懒惰的原因,继续喜欢藏着掖着,披露的零零散散。

不难看出,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的大特点:

1. 已经结束了跑马圈地快速增长的阶段(客户量、贷款余额均是个位数的增长)

2. 经营利润率下滑严重(收入增速,比不上贷款余额的增速)

曾经作为银行业高速赛道里的明星信用卡业务(多家银行的信用卡部门老总都顺利上位零售副行长的位置),这个阶段俨然已经成为银行业里的传统业务了。

五、招行APP的战略变化分析

招行对于APP的战略变化,以往更多强调MAU,目前的战略导向升级为——“本公司将始终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初心,以MAU为‘北极星’,探索打通MAU到AUM的路径,持续提升产品创设和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打造更加开放的财富产品平台,创建更为丰富活跃的金融生态圈,在实现客户利益与银行利益统一的同时,保持管理资产总规模稳健增长。”

从半年报中摘录了招行两大APP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招商银行App: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持续深耕金融场景与泛金融场景,全面升级用户体验,不断提升数字化中台能力。围绕大财富管理,建设开放的财富产品体系,升级“人+数字化”服务模式,推出财富开放平台赋能合作伙伴,以金融科技驱动构建财富新生态。

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1.58亿户。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1,747.06万户,登录次数37.76亿人次,人均月登录次数10.94次,期末月活跃用户数6,140.69万户。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交易笔数9.61亿笔,同比增长14.27%,交易金额29.85万亿元,同比增长60.83%。

信用卡掌上生活App:报告期内,掌上生活App持续聚焦产品升级,强化用户与场景的连接。发布掌上生活App8.5版本,持续夯实价值用户经营,通过升级消费金融产品、优化客户推荐客户(MGM)办卡流程、加强年轻客群经营,助力信用卡业务发展 ;同时围绕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拓展场景,在掌上生活App上引入“朝朝盈”等基金,推动理财服务升级 ;通过“笔笔返现”活动动员客户规模突破2,000万,形成持续、高效、规模化的客户动员能力,同时保持MAU的持续稳定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17亿户。报告期内,掌上生活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682.70万户,期末月活跃用户数4,347.41万户,用户活跃度持续领跑同业信用卡类App。

报告期内,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的MAU达1.05亿户,19个场景的MAU超过千万。

追求MAU,更多是追求规模的概念,追求一个“量”;而追求MAU导流AUM,应该是标志着招行APP战略开始转向追求效益,开始追求“质量”。APP所谓的跑马圈地要流量的时代,别家机构还在努力追求MAU,招行已经启动转型追求流量变现啦!

六、招行的风险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首先,从目前我们有限的认知来看,我们仍然坚持“银行业”是个好行业的观点。银行业作为百业之母,看不到有任何可能被完全取代的概率,这也是类似于中信银行这种企业,现在活着,未来也还能大概率继续活着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不否认,传统银行的业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全面的金融科技化,银行信贷业务正处于夕阳产业的状况等。不过,我们也看到那些属于银行的新机会——财富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最让人信任的金融机构,银行里面的人才虽然不是最优秀但依旧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等等。

银行业,一定还有未来!

招行,作为目前能看到的中国最优秀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强,先发优势明显,在看的到的未来巨大机会(财富管理业务)上,也已经具备了相当充足的领先优势和战略储备,招行大概率能成为一家在一个不错行业里的龙头企业。

招行的风险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可能都在于背后的管理团队和人才结构——优秀的管理团队能否稳定持续?!我们目前是比较认可田惠宇行长为首的这批管理团队的,虽然我们认为刘建军行长的离职不会成为转折点,但后续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变动,这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而有人会说,还有一个大风险是国内的经济大环境能否继续蒸蒸日上?!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不单是对于投资银行业,对于做多中国的基本原则,对于投资这个事业,我们认为都需要考虑。而我们也毫不怀疑的认为,投资最大的赌注就是赌国运。不过,我们相信自己的祖国!


04 其他思考与收获

一、银行与地产:银行的昨天与地产的今天

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并出台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III),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9年前全面达标。

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6月7日发布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新办法”),此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此办法中对资本定义更加严格,并扩大了风险资本的覆盖范围,对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引导银行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促进实体经济信贷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2012年到2014年,招行的PE持续下降。净利润增速却基本维持在两位数。

 (数据来源:亿牛网)

  (数据来源:雪球网)

2020年8月,监管部门出台新规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的增长,设置“三道红线”:

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0%;

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100%;

红线3: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

再看万科,仿佛看到了2012年到2014年的招行:

 (数据来源:亿牛网)

(数据来源:雪球网)

招行通过证明自己内生性增长的能力,顺利站上了中国最优秀商业银行的高峰,让PE远超行业平均值;而目前地产行业的万科,能否实现内生性增长,似乎整个资本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二、内生性增长:价值银行的挑战

内生性增长,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银行可以通过目前现有的资源,源源不断的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在新增价值创造过程中不需要股东额外的投入。

从细节上来讲,评价一家银行的内生性增长能力有很多,比如可以看银行长期的再融资与分红的数量关系,看银行资本金的消耗补充情况等等。

麦肯锡公司从2016开始,连续五年发布了《中国TOP40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报告,在2020年报告里,关于内生性增长的评价,采用了风险调整后平均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利润的指标。

比如RAROC口径:

招行的RARAC在全国的商业银行里遥遥领先。

比如经济利润口径:

招行在全国股份制银行里的优势地位也是非常的显著。

追求具有内生性增长能力的企业,不仅仅是价值银行的选择标准;对于其他行业,这应该也是一条通用的价值准绳吧!

关于这一段提到的麦肯锡公司《中国TOP40银行价值创造排行榜(2020)-全速数字化》的报告,如果大家有兴趣,点击文末“阅读全文”,可以免费下载。(提取码:rm18)


05 招行的估值与买卖决策

招行2021年全年维持15%+的利润增速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在未来3年应该能很大概率继续达到这个增长目标。

12倍的招行,是我们对招行估值的价值中枢。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参考唐叔25倍PE的ALL MONEY IS EQUAL估值逻辑,高杠杆企业打7折(即17.5倍PE)

2. 考虑招行15%左右的净利润增速

3. 对标国际银行巨头,如摩根大通的PE估值

继续参考唐叔的买卖逻辑:

理想买点:3年后合理估值买入翻倍

可买入买点:当年合理估值可以买入优秀企业

高估卖点:当年合理估值翻倍即高估

即可得到上面的估值表和买入卖出操作建议——2021年,40以下的招行不容错过;50左右的招行可以考虑买点;100以上的招行建议卖点。

而在仓位控制方面,对于目前的招行,自己的理想仓位上限是20%。

另外,在对银行的估值上,招行的王良副行长推荐大家可以考虑PEG的估值方法:

在具有对标意义的相对优秀的银行(平安、建行、摩根大通)中,可以看到招行如果用PEG估值,估值也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自己也学习了 @ice_招行谷子地  老师相对精细化的估值逻辑——参考银行利润表的思路,把银行的利润分为“三收”(净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非息收入)和“三减”(信用减值损失,营运支出好其他,所得税):

对于希望更细致的探索银行的经营,这的确又是一个不错的精细化分析工具。


06 其他事宜

1、一句话来阐述持有招行的核心逻辑

今年6-7月,在公司内部跟同事们分享了关于银行股的看法时,大家讨论到一个问题:看好招行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讨论中,迸发出一个观点,现在看来依旧值得记录——长期而言,国内银行业必将面临净利差的进一步缩窄(虽然时间可能并不会那么快,再躺赢5年也许并没太大问题),那么财富管理业务做得最领先的招商银行,更大概率会是未来银行业的赢家!

2、关于招行的后续研究思路

银行的业务比较复杂,研究起来也费劲,但正如文中的观点,认真研究银行,对于获得盈利,了解经济,了解金融业的经营管理都有不少的益处。所以,我们面对研究银行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的选择不是躲避,不是不去研究,而是选择“日拱一卒”的学习策略,选择“怕什么真题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的学习态度,来对待银行业和银行股的持续学习与思考。

这次的阶段性跟踪,说实话受制于时间、精力的原因,研究的并不是特别过瘾,也感觉没研究出什么让自己特别兴奋的观点。但是对于几家银行的认知提升,对于招行的几个关键问题(刘行长离职,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减值变化,信用卡业务,APP战略变化)的思考,对银行业与地产业的关联思考,银行业内生性增长问题的思考,以及银行股估值的进一步学习实践,都让自己感到了收获。所以,按计划完成了这篇文章,对这段时间的研究,做一个阶段性的记录和总结。

对于后续的继续研究思路,可能会更多去关注一些国际银行的发展经验,比如摩根大通,富国银行,毕竟在金融这个大赛道上,在国内即将迎来一大波发展机会的细分行业(如财富管理),国际银行的成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见得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才会更加自信,提高看对的概率。

3、本次研究基本信息记录

(1)分析方法论参考: @ice_招行谷子地  老师的文章,麦肯锡公司报告,同事交流得到的思路

(2)阅读资料参考:银行财报,研究报告等

(3)大概研究时间:陆续的阅读思考30h+思考输出10h,累计约40小时


07 个股分析类文章郑重提醒

最后,因为本文涉及具体个股,我们郑重提醒各位朋友:

本文为我们自己的投资思考记录,充满主观偏见。本文所涉及的任何个股,都有腰斩或翻倍的风险,请千万不要以本文为依据做出任何买入或卖出的决策。


-END-

P.S.查看原文或想第一时间看到小CP的文章,可关注微信号:rcxcp2018。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5日,欢迎关注“人财小CP”微信公众号

原文标题:9月,再回首——那熟悉的银行业!


很高兴认识你

在财务自由与精致生活的路上


 $招商银行(SH600036)$  $平安银行(SZ000001)$   $万科A(SZ000002)$  

 @银行ETF   @ice_招行谷子地  

全部讨论

2021-10-10 17:22

受益良多👍👍

2021-10-10 16:24

楼主写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