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禾生物上市背后 港股18A迎来最小估值IPO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24日,盛禾生物-B(02898)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这是自盛禾生物2023年8月谋求赴港上市无疾而终后,终于圆梦港交所。这也是2024年诞生的第二个18A生物科技公司的香港上市项目。

  招股书显示,盛禾生物发行3415.18万股股份,每股定价13.50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4.61亿港元,所得款净额约3.92亿港元。截至24日收盘,股价上涨7.56%,报14.52港元,港市值22.75亿元。

  盛禾生物来自江苏南京,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生物制剂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公司在招股书称,计划将此次IPO募集资金的28.2%用于IAH0968在中国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35.8%用于IAP0971在中国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36.0%用于IAE0972在中国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

  而这也是盛禾生物手握的9个在研产品中进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三项产品。据了解,IAH0968、IAP0971和IAE0972,均为抗体细胞因子管线产品,分别对应当前热门靶点HER2、PD-1和EGFR。

  其中,IAH0968是一种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增强型单克隆抗体(“mAb”),已启动针对胆道癌(“BTC”)及结直肠癌(“CRC”)的II期临床试验。IAP0971及IAE0972均为抗体细胞因子,已完成针对晚期实体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CRC)的I期临床试验。

  在PD-1/IL-15药物研发方面,目前有包括赛诺菲、盛禾生物先声药业在内的多家公司正在进行。在HER2抗体研发方面,复宏汉霖上海医药(601607)也推出了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型抗HER2单抗。

  整体来看,上述盛禾生物的管线有着研发进展较快、竞争较小、中美两地共同申报等优点。但盛禾生物的药物大多处在早期临床阶段,所有在研产品均未上市,进度最快的产品也不过处于二期临床研究阶段,距离上市尚有一定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无上市产品”外,盛禾生物也处于“无收入”“无利润”的状态。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和2023年度,盛禾生物收入分别约为0.14亿元和0.21亿元。2023年,因为公司尚未商业化,未产生主营业务收入,所以增加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的1740万,以及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占总收入比重超82%。

  在亏损方面,盛禾生物负债净额由截至2022年的150万元增加至截至2023年的1.04亿元。同时,公司营运已消耗大量现金。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0.35亿元及0.41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5317万元及4304万元。

  业内人士对和讯商业分析指出,这也是“三无”状态下的盛禾生物,通过选择“港股18A规则”登陆资本市场的原因之一。

  上市前,盛禾生物的账上现金及等价物最少时仅有17.5万元。而倚锋资本的一笔投资不仅解了公司缺少“弹药”的燃眉之急,也为盛禾生物的上市之路垫上了最重要的一块砖。

  2023年8月,倚锋资本领投盛禾生物A轮融资,以2.1亿元认购8749股股份,合计持股约14.89%。而盛禾生物在获得该笔融资的第二天,则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当年10月,盛禾生物继续完成了A+轮融资,北京越禾斥资6018万元认购公司501.5万股A轮优先股。

  以倚锋资本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为盛禾生物抬高了身价,使盛禾生物的投后估值约达15.2亿港元,恰好“压线”满足18A上市规则。

  但业内人士表示,盛禾生物的发行市值预计难以超越20亿港元,或将是18A设立以来最小的一家Biotech

  根据招股书披露,盛禾生物在上市后的股权架构中,张峰可行使合计约63.83%的投票权,其中张峰通过Sunho Wisdom持股56.17%,其控制的No5XJR持股3.83%,根据其指示投票的股权激励平台Sunho Stellar持股3.83%。其他投资者包括倚锋控股管理的倚锋安盛、倚锋安禾分别持股7.45%、3.72%;越秀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北京越禾持股3.20%;其他公众股东持股21.80%。

  其中,张峰除了是盛禾生物的实控人外,也是盛禾生物的长期借款方和五大供应商之一的南京博德的实控人。

  南京博德是一家主要从事小分子活性药物成分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的公司。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间,盛禾生物从南京博德得到的贷款合计超过2亿元。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财经资讯,点击下载和讯财经APP,1500万理财高手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