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裙炒到上十万:别让小众文化的价值,成为投机主义的泡沫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炒鞋、炒裙子、炒盲盒?

其实不就是多年前的“君子兰事件”“藏獒神话”,几年前的“蒜你狠”“豆你玩”吗?

历史总是相似的,玩的人不一样罢了。

我近距离观察了一下我的邻居Lo娘,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圈层文化。

对别人来说,“炒裙子”是纸上新闻,但对我来说,却是身边真实却普通的故事。谁身边还没有一个喜欢裙子的女生/男生?只不过这一次,00后被推向了大众。

“炒裙子”背后的亚文化:越小众,越值钱


所谓的“炒裙子”,炒的是一种特定的裙子,叫Lolita(洛丽塔)装,也叫Lo装。长这样,

提到Lolita,一般我们对它的了解来自于两个方面:

文学上的“Lolita”:

来自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的小说《洛丽塔》。

小说中女主角桃乐丝·海兹的昵称叫“Lolita”。后来一般指的是9至14岁尚未成年、天真可爱又貌美的少女。

日本“萝莉”,日本服饰文化里的“Lolita”:

是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一种特别的文化时尚。

因为这种服饰受到欧洲宫廷、贵族、洋娃娃等文化的影响,各服装品牌都管这种风格叫“Lolita fashion”(洛丽塔时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裙子。

▲维多利亚时代、洛可可文化时期的服饰,和Lo装是不是很像?

我邻居就是一个超级Lo娘。根据我对她三年又六个月的Lo圈观察,

我发现,

Lo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更是一种亚文化。

因为Lo装有2个很显著的特点:

▷款式有一定模式

束腰设计,纸杯蛋糕一样的裙摆,还要配上蝴蝶结、蕾丝、刺绣;

除了裙子,穿的时候还要搭配衬衫、丝袜、裙撑、圆头皮鞋、发饰、腕饰;

为了穿这一身,邻居Lo娘还特别注意仪容管理,防晒护肤一一齐全,还要画上不违和的妆容,更隆重一点还戴上假发。

说到底,Lo装不是一件裙子,它是一整套行头。或者说是一种审美。

▷ 有身份认同和圈层交流

比如我的邻居小妹,常常去参加洛丽塔服装品牌举行的茶会。

盛装出席茶会,成了Lo星人的重要社交之一。还有一种就是逛漫展。

△Lo星人的社交活动之一:茶会

至此,Lo裙已经跳出了纯商品的定义。经济学说,商品的价值在于交换,而文化却代表着一种观念下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Lo裙代表了一种小众文化,所以它比一般的大众文化更具有付费属性。因为人们更愿意为事物的文化属性买单。

所以你认为B站为什么能够得到阿里系资本的青睐?

就是因为B站曾经是小众文化——二次元文化的代表,它里面有7000+个兴趣圈,月活用户达到9000万,实现营收41.3亿元(B站2018年财报),同比增长了67%。

同样的,对于Lo裙爱好者而言,一切都只和“那个真正的自己”有关。

法国一位哲学家就说,物体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三个东西,它们分别是人、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一件物品除了功能属性这个“刚需”之外,还是人们彰显个性化的渠道,而这就得依靠物品的文化属性。——《产品文化:越小众,越流行,越值钱》

越小众,越流行,越值钱。也是经济学的规律。

疯狂的“Lo裙”:全都是泡沫,郁金香泡沫


“炒裙子”的画风是这样的:

那么,一条Lo裙,究竟多少钱?

我参观了一下邻居Lo娘的衣柜,基本300-500之间不等,基本不破千。

Lo裙因为生产流程的原因,都是人工制作。一般店家会先从画手那里买好设计稿,再打板出样衣,再根据定金预约的情况进行生产。

所以从工艺上说,好的Lo装近乎高级定制。所以贵的Lo装也是有的。

有多贵呢?

如果按照Full set(全套搭配)规则置办一套Lo装,大约会花费人民币1500至4000元(不包括化妆品)。

单单一件日牌裙子的价格在1500元至3000元上下,一件国牌的则在400元到1000元左右。
——《情趣服饰?暴利?别再给这行业泼脏水了!》

那么,最贵的一条裙子,价格在3000元上下,如果加上供需紧张,可以溢价一些,再加上有些裙子是限量版,可以再溢价一些。

可是最后炒到上十万元?这不是开玩笑吗?

熟悉这个配方的人,大概能闻出这里面是泡沫的味道。

因为细数这几十年,同款待遇的还有:

邮票

君子兰

藏獒

普洱茶

豆你玩

蒜你狠

……

等等等等。都曾经是泡沫的停留地。

经济学上管这叫“郁金香泡沫”。

电影《华尔街》中,主人公戈登·盖柯曾经一句话大致描述了郁金香泡沫的故事轮廓:

“早在17世纪,荷兰人就有了投机的狂热,以至于你可以用一株郁金香的价格在阿姆斯特丹运河旁买到一栋漂亮的房子。他们称之为「郁金香狂热」。”

不过电影《华尔街》里所描述的「郁金香狂热」让“交易员破产——甚至有人在哈勒姆的运河里自溺身亡。荷兰经济也遭受重创并陷入经济危机。”,有些夸大其词了。

「郁金香狂热」真实的情况是,17世纪30年代荷兰发生了一场瘟疫。一些人死去,一些人继承了遗产。

于是突然拥有有一笔可支配收入的人,愿意把多余的钱浪费在郁金香上——如果不是郁金香,也有可能是郁银香或者别的什么。

供需紧张,名贵花球的特点,让郁金香这个消费品稍稍偏离了商品的属性,具备了投机和赌博的可能。

所以「郁金香泡沫」是一个无伤大体的喧哗。和百十年后更知名的两个早期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那两个泡沫,才是像股票这种典型的资本品。

因此,「郁金香狂热」主要用来形容消费类商品的泡沫,包括现在的炒盲盒、炒鞋和炒裙子,还有早些时候的藏獒、普洱等等。

「郁金香狂热」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一种新想法:

人们可以通过投机提高社会地位,而不是通过努力工作或借助贵族血统。

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炒鞋、炒裙子、炒盲盒背后的推手割韭菜的动因。

经济学告诉我们,某种资产价格突然上涨以后,持有者大多会因为“惜售”而捂着等待进一步上涨。那些被新闻报道吸引而来的新人,就会试图拥有并希望“获得收益”。

于是,互相验证、眼见为实、口口相传之下预期的正反馈愈演愈烈,击鼓传花便开始了。

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当所有人的预期空前一致,而其预期也高度协同,甚至连对冲工具、离场策略止损措施都一模一样之时,“奇点”便会到来。

简单的说,制造泡沫的投机者,通常也是平抑泡沫的主力,而泡沫破裂一定会到来。经济学自有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