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Q1营业利润增275%,海外业务修炼供应链、合规、服务能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总成本也伴随利润同步拉升,同比增长194%,其中运营费用增长44%。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5月22日,拼多多集团(PDD.US)发布截至3月31日的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收86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1%;营业利润人民币259.73亿元,同比2023年增长275%NON-GAAP营业利润285.52亿元,同比237%

财报显示,增长主要来自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的收入增加。其中在线营销服务和其他收入为424.56亿元,同比增长56%;交易服务收入为443.55亿元,同比增长327%。

值得注意的是,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的同时,集团在成本方面也出现同比大幅拉升。
季度内,集团总收入成本为326.94亿元,同比增长194%主要来自履行费、支付处理费、维护成本和呼叫中心费用的增加等;总运营费用为281.44亿元,同比增长44%,主要缘于销售和营销费用的增加

拆解来看,销售和营销费用为234.1亿元,同比增长44%,主要由于促销和广告活动支出增加;一般和管理费用为18.234亿元,同比增长123%,主要由于员工相关成本的增加;研发费用为29.96亿元。

本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收入为279.98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246%;归属于普通股东的NON-GAAP净收入为306亿元,同比增长202%。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2421亿元,去年同期为2172亿元。

“今年对我们深化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首席执行官赵佳臻在电话会议中表示,“未来公司将在消费端、供给端、合规及平台生态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在大力回馈消费者的同时保障高质量的供给和服务。”

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高质量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更不会立竿见影。“自决定转型起,平台就做好了长期投入、持续努力的准备。”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进一步表示,相较于短期结,拼多多更优先考虑创造长期价值,并继续致力于在未来深化投资。

供应链、合规、服务为跨境重点能力

一季度,拼多多继续从“多实惠”和“好服务”两方面精进。年初启动的年货节上,平台倾斜超30亿元的站内资源和红包优惠让利消费者,并联合全国各省市上千个地标产区的百万优选品质商家提供源头好物。

与此同时,平台服务也在不断优化。一季度,新疆快递包邮进村服务升级,末端配送网点与消费者的距离被缩短至2公里内、签收时效压缩到24小时,全疆超一半村域的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包邮区”的便捷购物服务。得益于此,平台在这些地区的订单量同比快速增长,与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全球化业务方面,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一季度,多多跨境一方面推出更加灵活的半托管模式,在目标国家拥有仓库物流合作商的卖家可以自行决定仓储物流方案,从而在直面海外消费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更好融入全球大市场;另一方面,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胶东地区开展了数十场产业带对接活动通过线下交流、资源倾斜等方式,扶持更多产业带企业紧抓出海机遇,拓宽订单渠道。

“我们会持续挖掘优质商家、商品,因地制宜,提供合适的履约链路,提高供应链效率,为全世界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品类丰富的优价好物。”陈磊表示,供应链能力、合规能力、服务能力将是多多跨境重点修炼的三项“内功”

加强技术、合规和生态建设

过去两年,拼多多集团研发投入均突破百亿元大关。今年一季度,公司投入29亿元支持研发,同比增长16%。陈磊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沉淀易用的工具和服务,进一步赋能商家,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农业是拼多多的“基本盘”。一季度,拼多多深度支持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决赛,让更多人关注、支持科技小院在解民生、治学问上的成果。对于科技小院重点研究的桔橙、蜜柚、猕猴桃、鲜花等特色农副产品,拼多多也持续倾斜扶持资源,助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该季度,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全球招募正式启动。作为主办方,拼多多牵头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大赛,目前已有多项赛事成果被写入论文或进入专利实质审查受理阶段,还有一系列比赛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技术经过实践论证后开始投入农业生产一线使用。

一季度,公司继续推进“百亿生态”专项,推动平台向健康、有序、合规的生态发展。例如,为防范不当宣传展示信息,治理小组通过优化图片识别精准度和覆盖范围,提升问题图片识别能力和效率,实现增量内容的布控拦截。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未来我们将围绕消费、供给、合规及平台生态三个方面持续投入。”赵佳臻表示。

陈磊也强调,电商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竞争和机会都在加速涌现。“公司业务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波动的。但我们相信,只要持续专注长期的价值创造,所有业绩波动最终都会回归我们不断积累、增长的内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