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多品牌战略对于洋酒很合适,当然他们很多是靠并购得来多品牌、集团公司经营。国内白酒和洋酒一个差别是很难并购,因为属风味个性物质,各地为政、属于各地区钱袋子,况且文化差异大不好整合。目前业内的整合者联想、中信等都不算成功。所以目前阶段比较务实的是梳理好品牌,有几个核心大单品。老窖的牌子是比较杂的,公司也意识到这问题在改进。自营多品牌,国内白酒慢慢都会实现,只是需要时间因为对管理和营销能力要求很高,现在来看还都是核心单品模式,即便强如洋河也只有海之蓝做到了全国品牌天之蓝今年才发力、梦之蓝曲高和寡,双沟并购而来。//@宁静的冬日M:回复@黄建平:所谓的小酒厂代生产,也就是贴牌,跟人多人少毫无关系。您不知道那些员工数量比$泸州老窖(SZ000568)$ 多十几倍的酒企一样有大量贴牌吗?如果不是更多的话[笑]
贴牌,是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貌似相对优势的营销模式,所谓白酒不打假,既然不打,就不如收编。现在环境变了,做假酒的慢慢成了真酒,贴牌贴成了金六福。这种模式已经渐渐变得弊大于利,于是大家也在跟着变。既然$洋河股份(SZ002304)$ 的大单品模式有效,为什么泸州老窖不能用呢?
只要品牌在自己手里,想放就放想收就收,泸州老窖为什么敢在短短几个月里删除1800多个条码?就是因为它其实并不靠这个赚钱--到明年您就可以看到贴牌到底对它的利润有多大影响了。它真正赚钱的就是自己做的那点酒。九十年代初泸州老窖2000多人,净利润2000多万,十年过后还是2000多人,净利润一亿六千多万,现在1900人,净利润说不定就有十六个亿。这种增长并不是因为它做的酒多了几十倍上百倍,而是因为它的酒在涨价:七十年代泸州老窖最好的酒卖几块钱,九十年代卖几十块钱,现在卖几百块钱。而它的核心设备却没有更新,人员也没有增长,能不赚钱吗?
烈酒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行业,不会出现牛奶,肉制品领域那种雄霸天下的龙头。所谓的马太效应,在这个行业只能存在一时,不能存在一世,任何过度营销抢占市场份额的品牌,都有可能在某个时点遭遇审美疲劳。真要不断做大,只能靠多品牌战略,不断兼并,一步步把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子收购下来。为了迎合地方政府头脑发热的需求,左一个五年计划右一个五年计划,不断扩大产量,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尤其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员扩张失控,就更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其它成本可以降,人,却一定是越来越贵的。一个酒企在十来年间就要从3000多人扩张到18000人的话,再过二十年会怎么样呢?昨天我提到的$百富门(BF.B)$ ,经营了一百多年,旗下有Jack Daniel’s,Canadian Mist,Finlandia等多个历史悠久的品牌,过去五年年均营收240亿人民币,也就只有4400人。
引用:
2015-11-04 09:37
有观点认为银行同质化严重,所以直接看估值买就行,不敢苟同,08年美帝同质化严重喜欢搞次贷的银行不是濒临破产就是破产,只有保持节操的银行越来越大。差异只有在行业艰难时才能看出来,中国银行之间的差异正变得越来越大,有的价值3pb,有的就值1pb。
拿白酒举例,13年看好泸州老窖的投资者...

全部讨论

2015-11-05 11:24

学习,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