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70回复:23喜欢:285
知名券商说投研——大牛内部培训笔记(转摘)
     证券市场是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地方,大家为了利益互相欺骗,各种消息、谣言满天飞,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稍不注意就掉进陷阱之中。要在这个市场生存你就必须要练就一双识别骗局的火眼金睛,学会去伪存真、沙里淘金。

卖方报告和买方报告

一类是证券公司研究报告,也称卖方研究报告,包括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月度投资报告、季度投资报告、年度投资报告、调研报告等等。普通投资者在网上能免费浏览的,主要是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之所以成为卖方,是因为证券公司的收入主要是其客户交易产生的佣金(手续费),因此证券公司为了赚钱必须促使客户交易,而将研究报告卖给(其实绝大多数是免费提供)客户,就是促使客户买卖股票的手段。

另一类是买方研究报告,包括基金公司投资报告,私募基金投资报告,保险公司投资报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报告、银行投资部门研究报告等等。基金、私募等是用自己管理的资金交易,而不是靠别人的交易赚钱,其研究报告也主要是自用,研究报告的内容也较为客观。但很可惜,此类研究报告,目前很难在网上免费浏览。如果要付费阅读,动辄数千上万元一份,也不是普通投资者能消费得起的。

如何看卖方报告

1、中小盘很多子行业没有数据,所以严谨性上确实是没法满足的;



感悟:针对这样的行业我觉得更应该看到的是发展趋势:(1)技术转移;(2)国家政策导向;(3)消费习惯的改变;(4)经济转型出现的结构性机会。或许更应该关注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行业中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找出好行业、好模式、好公司!



2、必读的报告:行业深度报告,公司深度报告,上市公司调研报告;



感悟:深度报告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个人觉得调研报告更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细节信息,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要点,这些是在年报和卖方报告里看不到的。不过现在很多卖方的深度报告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深度报告,充其量算是扫盲报告,只是提供了行业,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没有清晰的逻辑,也没把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结构讲清楚,也没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最核心的关注点讲明白。



3、作为买方分析师应该同时关注一些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同类型的行业,如周期类行业应多看一些非周期行业的报告;



感悟:我觉得这最主要是为了借鉴其他行业的分析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应该弄清楚哪个卖方研究员跟上市公司的关系更密切;



感悟:弄清哪个研究员跟某个上市公司关系最好,这样这个公司的信息就主要问他,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



5、选择几种报告的模板;



感悟:平时看的报告里哪个写得很好,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风格的报告可以作为自己写报告甚至思考的范式,如行业报告,公司报告,点评报告,调研报告等。



6、应该多关注公司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



感悟:跟我预期一致的报告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提供什么有用信息,只有不一样的预期才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看他的逻辑和假设点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样,是否有我没考虑到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7、尽量去做三张表的编制,尤其是对重仓股;



感悟:三张表(财务模型)能帮助理解一个企业,不仅是经营状况,还有就是资产负债状况,现金状况等。



8、值得关注的报告或公司信息:(1)新增信息,突然出一篇深度,尤其是多位卖方同时出报告;(2)动量信息,信息跟以往要有所不一样,因为只要动量信息才能带来变化;



感悟:超过连三个人盯的公司,只选白马股,因为所有信息几乎都已反映到股价上,市场信息已被充分利用;一段时间没有人出报告的公司可以去关注,更多的是选反转股。



9、卖方报告很多都经过了包装,包装得你都不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核心逻辑是什么。这时应该先看他的盈利预测,了解大致预期经营情况,然后再看他的投资逻辑是否一致,把握他想重点说明什么;



感悟:先从报告的盈利预测入手,了解分析师对公司的大致预期,看是否有异常点,再看报告里分析师有没有对此异常点重点讨论,比如费用降低,成本降低,或行业变好等这些从盈利预期里能看出,同时报告里也应该重点阐述这些观点或事实,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分析师想讲什么样的故事。



10、成长股不应该过度关注毛利率的短期波动,周期股可以关注;


感悟:成长股更多的是关注其成长性,成长的持续性;周期股的毛利率也许是周期变化的信号,因为成本、价格都在周期波动,这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资本市场的七大故事

故事一:区域扩张



很多报告讲公司成长的故事是区域扩张,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1)行业的特性,是否允许行业内公司业务进行跨区域扩张,行业竞争结构;(2)关注公司是否有区域扩张的基因,业务是否可以复制,成本代价是什么。想清楚区域扩张的本质是什么,企业需要哪些资源禀赋,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点,看公司是否拥有。例:汤臣倍健,刚开始扩张业绩肯定能快速增长,但后面就不清楚了,所以可以进场赚刚开始扩张的钱,后面的钱不赚了,因为超出能力范围,或以后的发展是需要观察等待的,不能去赌博。



故事二:技术创新



在中国,凡是讲技术创新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是扯淡,更重要的是关注该技术是不是发展方向,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也就是技术要讲求实用,能够带来持续收益。并且我觉得行业经验和营销比技术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并不能带来壁垒,虽然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很快,但不至于快到行业内的人士没有感觉到就完成了过渡,技术替代也是需要过程的,所以在完成之前是能看到苗头或趋势的。



故事三:制造转零售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基因,不管从管理层,治理结构,生产经营,人员结构上来看,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IBM那样总是成功的完成转型,转型很难,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合转型。



故事四:小公司大集团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集团既然愿意为小公司输血,那么未来某一天总会要小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所以要关注的是:集团动机!



故事五:政策推动



应该关注的是政策的推动对公司有多大的影响,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更应关注政策的持续性,千万不要买在政策的高点。



故事六:进入新领域



大多数公司都是做加法做死的,尤其是那种不顾成本疯狂扩张的公司,应该对公司的业务扩张保持谨慎,先持观望态度。



故事七:新产品


新产品相对来说容易打开市场,尤其是公司已经有类似产品成功的经历后。一个产品型公司应把营销放第一位,同时研发要跟上。所以我觉得有好的营销体系的公司,同时产品受欢迎,此类公司有前途!

上市公司研究方法

1、把一个行业里的公司拿来一起看,做比较;



感悟:做研究应以一个子行业开始,先把子行业弄明白,然后把行业里的公司一起做比较,首先是财务数据,然后业务模式,战略,产品等,找出子行业里的优质股。



2、中观角度:了解产业历史阶段与目前的竞争结构,以恰当的视角来观测公司;



感悟: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必须从历史开始,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引起不同的竞争模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应该从中观层面把握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这样有助于把握公司的发展。同时,应以不同的视角来观测产业链里的各公司,比如苹果,应以消费品的视角来观测(人的感受),htc,应以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



3、产业的发展阶段: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感悟:可以看出,这条发展路劲是很清晰的,先重工业,制造业,后信息服务业,先硬件,后软件+服务,因为信息服务都是要以硬件为基础的。



4、微观:歧异,规模(集中),总成本领先;



感悟:歧异在不同产品领域中的含义:(1)上游周期性无法造出歧异;(2)中游的歧异在于效率;(3)下游的歧异是心理战。



5、调研:调研的目的更应该是了解一个产业,而非一个公司;



感悟:我觉得调研不仅要了解一个公司,同时要了解一个产业,产业链上的价值传导,上下游的关系等,了解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置才能更好的把握公司的发展。



6、什么时候国企开始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一定会有一个大牛市;



感悟: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国企便有放业绩的动力。



7、规模VS利润,更应关注哪一个?



感悟:利润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的提高,二是规模的增长。所以应该分开来看,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但是记住一点,持续的利润增长必定来源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规模的增长可能更靠谱一些。



8、强者恒强的时代:丑小鸭变白天鹅几乎不可能;



感悟:老二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很困难,只有两个行业可以,一是材料,二是技术,但都很难。



9、中游导入期:引发潜在需求;下游导入期:创造需求




10、壁垒:不可复制的,不扩散的技术产生壁垒,高科技本身并不是壁垒;



感悟:高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江山易主也相对容易,壁垒在于护城河,在于能保护自己的机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就意味着壁垒。



11、高端产品:是高壁垒产品而非高技术产品;



12、产能的瓶颈在于核心材料,核心设备,核心工艺环节;



13、明晰调研的具体场合与访谈对象:(1)调研对象:董事长管战略与体制;总经理管经营方法与过程;分管领导各司其职,职员各做其事;(2)调研场合。


感悟: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他熟悉的领域,如问董事长公司的战略和目标,不要指望他给出具体财务指标和经营细节。

研究经验体会

1、逻辑比结论重要;



感悟:基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不同的人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光看结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分析逻辑。



2、不要只去分析数据,因为上市公司可以去调控EPS,应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益诉求在哪,有没有动力做业绩。



3、可以把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利益主体甚至是一个人,因为它在跟你博弈,利益导向是不同的。



4、好的分析师的研究发展路径:公司分析师—行业分析师(子行业之间做切换)--行业策略分析师



5、把公司层面的事实、逻辑跟行业层面的事实、逻辑分开,若公司基本面变差或变好,应该做一个归因分析,看是公司层面的变化导致的还是行业层面的变化导致的。


感悟:股价的上涨和下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层面;二是基本面层面。市场层面涉及到市场情绪,投资者心理等,基本面包括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因素。
策略研究方法

不应只关注基本面,市场面也很重要。例:降存准,怎么判断会涨,会跌?没法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且不同时段对股价P=F(x,y,z,…)的影响函数F是不一样的,就算知道了x,y,z的变化也不能准确的得出P的变化。也即,先验的判断可能成为赌博!所以更应该采取先观望等待的策略。结果是高开低走,后连续几根阴线,那么判断市场对此次降准并不敏感,可考虑降仓。
感悟:基本面没法判断时,可以参考市场面对基本面的反映,然后顺势而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更应关注基本面,市场面只提供一个参考。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5-11-27 00:04

股市如何偏故事

2015-11-26 23:51

2015-11-26 23:47

果断收藏

2015-11-26 23:36

2015-11-26 23:30

券商的研究报告

2015-11-26 23:17

韭菜必读

2015-11-26 23:07

2015-11-26 23:06

太复杂了!
[好失望]

2015-11-26 23:06

好好读读

2015-11-26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