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市场疯狂:当期业绩为何不能作为股票买卖决策的依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结合自己过往的亲身体会,笔者很想谈谈这个话题:上市公司发布上一年度、半年度或者上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后,如果我们仅仅根据企业当期业绩表现做出投资决策,会有什么后果?

很可能,我们会觉得市场是疯子……

1、同样一份业绩,我们认为属于利好,但市场可能解读为利空(例如,认为公司业绩见顶,未来业绩不能持续),于是股价开始持续下跌;当然,我们可能认为业绩不理想,属于利空,但市场却解读为利好(例如,公司业绩见底,迎来周期反转),于是股价开始上涨……

2、同样一份业绩,我们认为企业当期业绩暴雷,但市场可能会解读为,当期业绩超预期,即便是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于是股价大涨;我们认为企业当期业绩极好,但市场可能会解读为,当期业绩不及预期,即便业绩大幅增长,于是股价持续下跌……

3、当期业绩正式发布之前,股价莫名奇妙地持续大涨、或者持续大跌(股价或许已经提前反映了业绩);而当业绩公告发布后,股价却又朝着自己预期的相反方向持续上涨(因为之前跌过头了),或者开始持续下跌(因为提前涨完了)……

4、当期业绩正式发布之前,股价可能莫名其妙地大跌(市场或许提前知晓了业绩暴雷的信息?);而当业绩发布后,股价反而先跌、后大涨(企业可能突然爆出些重磅利好、重磅概念?)……

市场的疯狂、市场的复杂性,使得股票的价格并不总是与公司的业绩成正比。

可见,对于普通股民来说,通过短期业绩表现来判断股价走势,不仅难以战胜市场,反而可能会扰乱自己的情绪。

笔者认为,不论是进行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操作,我们的投资决策的“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短期业绩表现。

相反,我们应该将重心放在自己更能把握的“锚”上。

比如,遵从格雷厄姆思想的中短期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当下的企业估值,究竟是太贵还是很便宜?坚持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更应该关注企业未来长期而言的盈利情况和增长前景,而非当下短期的业绩表现。

- End -

声明:本公众平台、本文章及笔者并无推荐任何股票之意。本文章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成分,请切勿据此作出买卖股票的任何决策!!基于个人知识、经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限制,笔者文中的观点和表述可能存在不客观、不准确、不审慎的成分。投资有其运气成分,也有时机成分,未来的变化更加无法预测。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