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蔸老茶树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7喜欢:0
整个雨带北移是最近几年的特征,草原沙漠半干旱地区出现洪灾、北方内陆城市看海,都还没有系统性研究成果发布。

热门回复

全球变暖,全球包括整个中国的降水会明显增加。
整个北方降雨肯定会增加。
南方:
1、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应该保持不变或增加(或略增加),也有小概率可能会略减少。因为长江宜昌以下的中下游主要是平原,其次丘陵,山系零星且不高大,对季风的阻挡作用不强。。。。。。
东风和南风肯定会更强劲,但存在因为过强,可能有一定概率变成路过南方,抵达更远的北方,中途(南方)降雨的变数增大。但因为东南风含水量整体明显增加,所以,宜昌以下南方降水应该不会减少。
2、宜昌以上,特别是秦岭和青藏高原及横断山系,山系高大众多,山系对东风南风和西风(印度洋)的阻挡很强,所以,宜昌以上,整个西南降水增加的概率远比长江中下游大。当然也有小概率,同样存在季风过强,更多的越过了秦岭和青藏高原,导致降水反而减少的可能。但总体看,降水增加的概率应该还是明显大于宜昌以下。

所谓的降水带北移,其实几千年前早就发生了,但完全不是很多人一知半解想象的那样,根本不存在南方减少的情况。
据中国5000年气温研究的相关资料,结合中国的历史文献记录。
夏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是所谓的降雨带北移的时期。
那时的长江中下游基本是南方蛮夷之地,其气象地理描述和热带亚热带雨林丛林有点类似,降水多的让人不适,所以一直不太适合人类的大规模居住。
而这段时期的中国的气温是明显超过之后2000年包括现在的中国,所以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在气温更高的情况下,南方的降水情况。
至于北方,毫无疑问,夏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更高气温下的中国,黄河流域降水丰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
而南方真正进入大开发时期,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2000多年,特别是宋元及之后的明清时期,恰恰这段时间,中国的年均气温,是明显低于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段时间的历史记录,也显示了,南方降水并没有夏商和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了,气候更适宜人类居住了。
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益州沃野千里,其对应的时期,也恰恰是气温较低的东汉三国及南北朝时期。这之前(比如刘邦就只是滞留汉中,而不想进入四川,而且刘邦是被排挤到的巴蜀)和之后,益州四川的经济意义都没有那么突出,直到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再次显得重要。也许气温高时,四川降水太多,也不适宜当时中原人的缘故吧。
转:通过分析金沙遗址土壤里留下的花粉和种子,专家们推断出距今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古气候状况:那时,成都平原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左右,最热的时候,月平均气温达到了28.6℃;而降雨比现在更为频繁,气候也更为温暖湿润。

反正这几年西南宜昌以上降水一直不怎么样

雨带漂移属于年代际气候演变,是更长周期的气候变化规律,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大气循环增强,降水整体增加,长时期看可能出现北涝男不旱的局面。

几年不能说明什么。几年跨度主要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影响更多。
长电几年前有次年报答问,曾经说过,根据长电的水文记录和跟踪,三峡投产后的年均降水(来水),比三峡之前的几十年的年均值高,且有总体增加的趋势。

缅甸雨带会北移到云南吗

因为我只买了几年,更多的以前不知道[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