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恢复常态 中国轮胎长期份额提升逻辑不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导语:立贴为证:2024年2月7日,以换村长为节点,新一轮的多头周期开始了。

疫情和海运费为影响2021-2022 年行业的主要因素。我们回顾2020-2022 年美国轮胎进口量,发现过去两年疫情、海运费为影响行业下行的关键因素, 主要影响企业运输成本、产品销量价格、终端需求、订单库存等。2023 年两个影响因素基本消除,因此行业回归常态,此前有规模储备、渠道储备、产品储备的企业收入盈利得以快速释放,因此2023 年部分企业的收入及盈利不断创新高。但从行业层面来看,我们认为2023 年并非为行业景气定点,而是行业修复回归常态的一年。
海外产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美国市场需求逐步向高性价比产品趋近。美国市场整体产品消费略有降级,过去近20 年来,美国轿车胎及卡客车胎一线品牌份额有所降低,新一线及二线品牌份额有所提升。其中轿车胎,二线偏下以及三线及以下等高性价比轮胎品牌占比从2003 年43%逐步下滑至2015 年26%,而后逐年提升至2022 年约34%。因此轿车胎消费整体在向高性价比类产品趋近。
国产胎是全球贸易产品,中国轮胎企业在北美仍有接近翻倍空间,在欧洲占比持续提升。
1)北美:北美市场此前为国内轮胎出口第一大市场,随着贸易壁垒的加征,国内轮胎出口至美国的比重有所减小。从美国轮胎进口的历史数据来看,来自中国的轮胎占比在2014 年达到高峰,当年美国进口轮胎当中中国轮胎占比42.6%,而美国进口轮胎占比当地需求60%以上,因此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市占率高点可达近27%,若将此比例推至北美市场,则中国半钢胎在北美市场需求量可达到1 亿条,对应目前大致4620 万条,仍有一倍提升空间。2)欧洲:依据欧洲轮胎和橡胶制造商协会,中国作为欧洲半钢胎第一大进口国,占比持续提升,从2011 年43.3%提升至2022 年52.4%,我们大致测算,中国轮胎在欧洲半钢胎替换市场的市占率从2011 年14.8%提升至2022 年22%。3)除北美和欧洲,过去10 年,中国大陆机动小客车轮胎出口至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巴西等逐年增长。4)中国:近两年从中国汽车后市场轮胎消费来看,外资品牌占比逐步降低,国产品牌乘用车轮胎销量渗透率从疫情2020 年41%左右提升至2023 年上半年达到接近50%,但近两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证明在中国市场,国产胎的认知有所提升,更多为消费者主观选择,与消费力的关系较弱。
中国轮胎不断争取通过高性价比以及提升自身渠道力、全球化产能布局提升市场份额。
1)随着国产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国产胎部分性能可与一线品牌抗衡甚至超越,但价格仍为一线品牌的4-5 折。从产品研发角度,国内轮胎企业研发费用率不输头部一线品牌。因此在主要轮胎性能指标当中,如耐磨性、滚阻性能、抗湿滑性能、静音性能,国产胎与国际品牌相比,耐磨性优势相对明显,近些年制动性能也有提升,滚阻和静音方面也有改善。2)渠道方面,由于海外经销商体系比较成熟,以美国市场为例,独立轮胎经销商仍然是替换胎零售和批发的主导力量,而像美国主要的轮胎经销渠道也会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因此进入头部渠道也是代表产品竞争力的提升。3)全球化方面,头部企业在东南亚产能布局完毕之后,陆续进军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建厂,并且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建厂合作模式,我们认为全球化建厂对于中国头部企业来说是良性循环,未来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2023 年我们认为是上下游均有所改善的一年,在2021-2022 年行业处于较大压力之后,2023 年我们认为是修复的起点,而非行业周期顶点。中长期展望,中国轮胎在全球的市占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长期在性价比市场份额提升逻辑不变,在经济环境承压的情况下仍有较强韧性。建议重点关注相关龙头公司。
风险提示:1)原材料大幅度波动影响公司盈利;2)企业产能消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