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历史(一)

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1喜欢:0

格鲁夫很有远见和胆识,他还写过一本畅销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格鲁夫意识到英特尔在内存芯片领域已经输给了日本,他和英特尔的另一位创始人戈登摩尔进行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对话,他们讨论,如果他们被公司踢出去,新来的CEO会怎么挽救公司?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新CEO肯定会放弃内存业务,因此他们决定放弃内存转而生产CPU。

现在看这个决定很正确,但是你要知道当时CPU的市场并不大,因为那时候只有大公司才会使用计算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然后不久后还同时推出了个人电脑,这一款个人电脑非常笨重,价格高达1565美元,并且连操作系统都没有。IBM随后就找到一个还在上大学的年轻程序员,签订了操作系统的合约,年轻程序员就是比尔盖茨。不久之后康博公司取代了IBM的位置,专门生产更便宜的个人电脑。

首先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市场的需求,并不是因为政府说需要某种技术,它就会出现。比如芯片是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在半导体领域上的,最初甚至没人知道有多大的用处,之后才逐渐形成一种市场。

苏联的失败,在于他的策略是复制美国的芯片,但复制注定不可能成功,这就确保了苏联的技术始终落后于美国。但是苏联的武器数量远远多于美国,美国就对苏联采取了抵消战略,并取得了成功。什么叫抵消战略?就是用我的优势去抵消你的优势。就导弹而言,打得准可比打的多强多了。

日本的房产价格暴跌,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的发展策略是不可持续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本给到企业,这导致企业在经营时过分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盈利性,只关注产量和市场份额,这种过度投资最终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必然会形成泡沫。当这种泡沫经济不可避免的破裂时,就会引发像1990年那样的经济危机,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的精准打击能力站起来,这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清楚地证明了其技术优势,尤其是在精准打击,高效指挥控制方面,英特尔当时决定转型CPU,专注于的研发和生产,其实是一个决定生死的重大决策,当时的犹豫和纠结肯定非常之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公司似乎从未面临过这样的纠结,在日本企业看来,未来的方向非常的明确,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大力就能出奇迹。

日本公司坚定的认为,专注于内存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是唯一的出路,结果却忽视了像闪存这样的关键技术创新。虽然闪存技术最初是由日本人发明的,但日本公司并没有重视,反而是英特尔看到了,并成功的将闪存推向了市场。到了1993年,美国重新夺回了全球半导体出货量的首位。

全部讨论

05-30 14:12

写很好,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