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8回复:10喜欢:32
$凯盛科技(SH600552)$ 调研纪要12月26日
近期变化点
UTG玻璃是公司在2019年做出的产品,2020年凯盛科技和终端核心用户(保密协议不能透露名字)进行深入合作,把实验室产品应用到终端客户对外发布的整机上面,公司长时间以来一直在跟整机测试,未来有充分的准备可以在一些领域应用UTG玻璃。UTG玻璃相对CPI玻璃有明显的质的提升。
UTG产线一期已经建成,产能在200万片左右,30微米的玻璃r角可以达到1mm以内。目前市场上三星已经推出了搭载UTG的折叠屏手机,oppo推出的折叠屏手机采用了三星的显示模组和UTG盖板玻璃整体方案,市场上很多厂家都在跟进,所以我们对未来市场比较充满信心。二期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启动,预计产能1500万片,未来市场对应1000万-1200万部折叠屏手机,因为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规划。
我们的UTG有两大优势,一是全流程化、全国产化,并且和客户深入了解如何应用到终端上,产品在材料上完全没有问题,目前已经在终端手机上测试通过,发布只是时间问题;二是我们有前后两端的研发迭代能力,我们除了UTG的制备、减薄的制备能力,在股东凯盛集团还具有专为UTG玻璃设计开发的200微米高强玻璃原片的生产线,我们从料方开始就进行了优化设计,200微米的厚度只有2-3微米厚度工差,为下游UTG制备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这些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在下一代UTG后加工技术上公司也在不断累积技术、进行迭代开发,原片在股东支持下对标国际玻璃领域巨头康特、肖宁、NEG电气硝子,进行一次成型技术开发,从制备角度来讲具备非常强的优势。
公司对UTG未来发展充满信心,UTG作为一种超薄柔性玻璃,在很多场景上面都可以应用,除了最先应用的折叠屏手机,还有大尺寸卷轴、屏幕发声技术,UTG都是优质的基础原材料,应用范围非常广,因此我们认为有很大发展空间。
公司的高纯合成二氧化硅应用范围也很广,这次项目预计5000吨产能,主要覆盖四大类产品,一是用于半导体抛光原材料的硅溶胶,二是生产光伏坩埚的内层材料,三是半导体和改性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用的器具,诸如坩埚、石英管。高纯二氧化硅过去基本上以进口为主,我们的目标是进行国产替代,因为这一块业务发展比较好,我们希望能够把增量牢牢掌握在国人手中。
问答环节
1、客户端产品
Q:23号华为发布的新产品没有采用UTG工艺,这是否在公司预期之内?原片技术难点在哪?
A:这次华为发布的手机我们在大半年前已经知道情况,当时我们一期项目还没有建成,国内还没有一家可以实现量产供货的供应商,而终端厂商一款手机的发布通常需要提前一年或者大半年酝酿,包括设计、开发、材料确定等内容,尤其是新的折叠手机通常在一年前就已经设计筹划了。实际上华为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在项目立案之中,当时还没有机会采用UTG。我们在一季度末就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对我们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们的原片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产品应用和内部测试,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目前我们储备的原片具有一定的量,可以满足后续产品供应要求。目前集团一次成型玻璃已经设计差不多,项目很快就要开工建设,这对我们后续产品迭代有很重要促进作用。
2、量产良率
Q:UTG量产良率爬坡进程如何?
A:目前一期生产线所有设备已经调试完毕,一直在按照内部计划投入原材进行生产,这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整个产线联动进行测试,二是对人员进行培训。一期项目生产线完全具备量产条件;良率目前已经达到可研目标,现在客户还在对我们的良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公司也在进一步提升良率。
3、排他协议
Q:与国内H公司的排他协议到什么时候截止?
A:协议定的目标是产品批量供货1年,大概到明年年底或者后年一季度年初。
Q:目前是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批量供货吗?
A:实际上今年年初就已经在给客户供货了,是一个接一个阶段的内部测试和预研的订单,每一批订货量都在增加,2021年已经分几次给客户提供了相当数量产品,主要是针对模组测试和整机测试,目前全部测试已经通过,在等待客户的批量订单。
Q:是基于什么样原因签订排他协议?
A:我们客户有个原则是新的技术合作一定要签订排他协议,因为涉及到内部新的技术,包括标准、要求、专利问题,所以要求合作供应商一定签订排他,成熟或正在量产的产品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限制。
在我们和客户签订排他协议以后,他们派出了很强的技术团队与我们深入合作,而如果不签订就没有机会和技术团队进行深入合作,更谈不上后续产品配合。正是因为我们很早签订了排他协议,他们才会把UTG方面很大一部分精力、技术团队都派出跟我们合作。其他供应商据我了解没有和华为签订排他协议,但在华为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希望只有一家供应商,这对于供应链有风险,但是因为这项新技术很多其他供应商不具备合作条件,或者和其他终端客户有潜在合作而不方便签订排他协议。另一个签订排他协议的因素是我们有原片,对方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原材优势。正是因为有排他协议的存在,才会在双方的合作时间内在技术、品质管控方面有很大提升,具备更加深入合作的条件。
Q:在对方的UTG供应商中凯盛占多少份额?
A:据我了解目前的供应商份额应该都是我们的,其他家暂时还没有成熟产品进入到对方的供应链里。
4、技术问题
Q:UTG是在超薄玻璃上进行ITO涂膜吗?
A:不需要涂膜。
Q:它是自带导电性吗?
A:目前还不需要导电的功能。
Q:UTG在整个产品中不是最上层触控的那部分?
A:UTG目前没有触控功能,触控据我了解应该是跟屏结合在一起。
Q:所以UTG不是应用在屏幕上?
A:UTG用在折叠手机上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有更好的光学性能,包括透明度和表面平整性;二是刚性、回弹性能更好,折叠和展开过程对于表面平整性、触控、后续手写笔支撑性更好。
Q:怎么看行业龙头第一款外折和第二款内折路线的变化?二者对于配套UTG有什么区别?
A:外折和内折只是终端厂商设计形态的问题,现在手机同质化严重,大多只有细节变化没有差异化,外折和内折只是厂商的差异化设计,在屏幕或者其他功能性东西上没有特别的区别。
Q:UTG量产后单片售价和毛利在什么水平?多少万片是盈亏平衡点?
A:这属于敏感问题,售价和成本都是目前需要保密的。第一目前已经具备量产规模条件;第二良率已经达到可研制定和的目标任务,所有技术指标、生产能力、良率指标都已达到目标,并且还在客户配合下进一步提升良率水平;第三我们的可研做的比较早,量产线建设完成以后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了很多技术优化,工艺过程实现多次优化,整体效率进程已经在可研基础上有了很大提升。所以目前只要客户下达一定的订单,我们就能够确保盈利。
Q:有种说法是国内技术做不到内折用UTG而只有三星能做到,您觉得内折外折是技术问题还是厂商偏好?
A:我们现在所有测试都是按照内折要求做的,所有指标在几轮的客户端整机测试都完全通过,而且还是在内折基础上测试的,内折外折是不同形态的差异化设计,不存在性能上达不到被迫采用外折的问题。
Q:UTG最大弯折角度可以做到多少?
A:30微米规格可以做到做到r小于1mm的性能(静态),弯折性能没有问题,符合客户要求。
5、原片优势
Q:如何评价UTG工艺路线和友商通过减薄生产UTG的成本、性能优劣?
A:目前国内都是采取减薄路线,没有一次成型玻璃工艺,技术路线上大同小异。
我们的减薄技术从12年就开始量产,率先从韩国引进全套顶喷式减薄技术和生产线,国内当时以浸泡为主,顶喷的减薄工艺很多方面优于浸泡,国内很多厂家现在都在向顶喷上改进。顶喷技术上我们有10年左右技术沉淀,在顶喷式减薄工艺上我们的技术和成本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我们有自己的高强超薄原片,这方面具备很强优势。
一次成型玻璃明年开工建设,到明年三季度二期和一次成型同步建成,二期工艺路线会有比较大的调整,二期的工艺路线在减薄上将会有很大节省,更侧重于一次成型。后加工工艺上我们也在开发新的技术路线,新的样品已经在客户端整机测试通过,明年有望在产品上提供新的后加工工艺路线,这样一来成本在行业内将会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Q:凯盛科技的原片由母公司生产,那么其他企业原片是境外采购还是从国内其他只做原片不做减薄的企业采购?
A:目前国内玻璃基材还没有一次成型技术,国外一次成型的企业有肖特和NEG两家。肖特100微米以下的基材与三星有协议,不对第三方供应,70微米以下的玻璃全部被三星垄断,外面能拿到的只有100微米的玻璃,主要是400*500微米规格的玻璃,价格很贵在200元左右一片。电气硝子提供的玻璃主要是300*400微米的规格,其价格更贵在200-300元一片,而且八英寸的玻璃只能切四片,每一片的玻璃成本很高。
国外目前有厂商在计划提供高强原片,有一些厂商可以做到0.33mm,我们的高强玻璃在厚度方面开发出了200微米厚度的玻璃。2020年4月我们跟客户签订了协议以后,对方把技术指标要求提供给我们,包括弯折、跌落性能,随后我们的玻璃设计院、重点实验室、生产线对高强玻璃组分进行针对性研发,开发出了一款专门针对UTG特性和性能指标的自主配方,采用这个配方生产出来的玻璃基板经历了后加工以后,UTG的性能能够更好展现。其他有些玻璃厂商虽然可以做到0.33mm甚至0.25mm的厚度,但是其产品原材没有机会和终端合作,不能针对性开发料方,因此其原片性能能否达到UTG最佳指标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后续国产原材供应商要想进入到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不是能够把玻璃做出来,而是要和终端密切合作,否则做出来的玻璃性能、技术参数与客户要求、整机测试差距非常大。我们的优势是这一年多时间和客户密切的合作,我们200微米的基材厚度均匀性控制在正负2微米,这在行业里是非常高难度的,其他厂商如果无法达到厚度均匀性、外观品质的要求,其原材料就无法在后续加工上批量使用。
6、一次成型技术
Q:一次成型相对二次成型成本大概下降多少?
A:目前采用的工艺路径是减薄,并且公司可以从市场上拿到电气硝子的一次成型玻璃。通过内部的成本测算,用我们自己的原材通过减薄附加上的成本和目前采购电气硝子玻璃而产生的成本,二者相比较前者优势非常大,因为我们的原材在价格上面比NEG的一次成型价格低很多,虽然增加了减薄的工序,但整体良率、材料投入上比用电气硝子的玻璃成本低很多,现在我们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后续我们自己生产一次成型玻璃时,首先料方、组方等前期工作已经在玻璃产线上得到了验证,后续在新的生产线上做一次成型时前期测试的成本就会节省;其次一次成型基片尺寸控制在500左右的规格,所以窑炉投入不会很大;第三一次成型生产线会和现有设施结合起来,一些公共设施都可以共用,成本大大缩减;最后一次成型技术上我们和肖特、NEG在知识产权存在差异化,采用的是自主技术,成本会有很大节约。根据我们预估,除非后续NEG在玻璃售价上面大幅降价,后面我们自己的一次成型玻璃会比目前减薄路线的成本还要低一些。
Q:一次成型技术是完全自主开发,还是像二次成型一样和外部手机厂商联合开发并且签订排他协议?
A:一次成型技术主体是我们集团主导,客户只是配合提出一些技术要求,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主所有,后面应该不会再和客户有排他协议。客户跟我们签订的排他是对于UTG后加工成品而言的,而原材是应用在自主的成品上面。到明年下半年或者年底,二期及一次成型都量产完过后,如果还是给现在的客户供货,应该还会有一段时间排他过程。
7、成本尺寸
Q:目前的200万片UTG尺寸有多大?
A:八寸。
Q:NEG和肖特卖的都是400*500微米和300*400微米是吗?
A:是的。
Q:200元是指人民币还是美金?
A:人民币。肖特70-100微米是这个价格,NEG30微米的玻璃批量拿的话在300元左右一片,但是尺寸很小,不考虑良率的话一个只能切四片。
Q:是从NEG买完玻璃之后还要进行深加工吗?
A:对。
Q:市场上NEG的原片做完深加工之后能卖到多少钱?(一片八寸的)
A:这个不太了解。终端手机厂家没有批量采用产品,目前的小批量不能代表量产以后真实售价,而当下只有我们能实现量产,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生产在良率、成本上差距很大,现在的测算不能代表后面真实成本售价情况。
Q:有友商宣称也给华为供货,这些供应商没有华为联合开发调试,他们是怎么实现这种技术路径呢?
A:客户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内部肯定会对供应商有排他要求,因为涉及到核心技术,否则新技术专利、细节会泄露。
我们现有的核心合作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在,对友商我们不做评价。
Q:窑炉规格中500的单位是什么?
A:500毫米,这个是目前设计的主导路线,过去产线建设是围绕这样的尺寸进行,现在最终尺寸可能要等产线开工之后才知道。
Q:是指从窑炉里烧出来尺寸吗?
A:成品尺寸目前是在这个范围内。
8、客户合作
Q:客户派技术团队到我们公司来深度合作,是否有从专利层面进行国产化替代的考虑?
A:国产化是一定的趋势,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客户提出后续合作必须要采用自己原片、采用现有的减薄和后加工技术,所以客户才选择和我们进行深入战略合作。
Q:排他协议到期之后公司产量是否也能满足ov、小米等公司的需求?
A:这个要看整体规划,看过去手机经历过的一轮轮迭代。手机市场发展不是按照常规过程和思维来看待的,技术的积累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一旦爆发往往出乎大家意料,经过明后年的市场验证,量随着技术突破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Q:最近元宇宙的概念被推出,客户已经发布了眼镜产品,那么长期来看,在VR眼镜镜片或其他光学材料上是否会有合作?
A: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以前眼镜在厚度上很笨重,目前元宇宙技术进步很快,眼镜整体朝着轻便化方向发展。后续(我们的产品)会在显示方面有很大体现,比如把显示做在玻璃镜上面,不过这种技术现在才刚刚起步。目前也有一些客户在跟我们对接,希望使用我们的超薄玻璃、柔性玻璃来对应生产后续的智能眼镜。现在由于存在排他限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但我们也一直在技术上跟进元宇宙、智能眼镜的发展。
Q:就轻量化而言,之前苹果造车用的全玻璃材质,那么国内大客户做电动车有没有可能会采用这种玻璃?
A:新能源汽车是以后汽车发展的主导方向,新能源汽车最大的要求是在各个方面减轻重量。显示屏在汽车里应用越来越多,屏幕越来越大,之前通常采用传统显示屏,后续仪表盘、中控等部分都会有显示模块的植入,根据我们对市场的研究跟踪,车载显示也在向超薄、轻量化方向发展。
Q:中建材作为一个重要的上市平台,长期来看2035年我们的基板玻璃、原片有没有可能注入到一起?
A:凯盛集团在中建材集团下专注玻璃新材料,开发出很多打破垄断的玻璃新材料,比如高强玻璃、UTG玻璃原片、未来会做的一次成型玻璃、TFT液晶显示玻璃基板等等,在原片上做了大量的创新。总的来讲这部分业务归在显示材料的类别下,在凯盛集团“三加一”布局中,凯盛科技是以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为核心的上市公司,从战略层面来讲是可以预期的,时间和方式要看高层整体的布局。
9、其他补充
Q:您了解到的“目前全市场生产UTG厂家只有我们一家具备量产能力”这个信息是比较确定的吗?
A:在一期建成以后,根据客户端提供的信息,目前只有我们具备配合量产能力,并非来自我们自己的市场调研。客户端针对目前国内有意愿做UTG产品和已经在实施的供应商都进行了考察调研,客户提供的信息是截止到目前(一期建成)只有我们具备量产。
具备量产有两个条件,一是所有设备和产线具备量产条件;二是提供的成品良率和生产条件都具备。其他供应商里可能有的公司UTG项目在建设中、研发中、建成调试中或者样品测试中,这是一个综合的情况。
Q:公司的UTG批量订单已经下达,大概会在明年一季度有批量出货,这个信息是否准确?
A:这个不方便透露。
Q:和某手机厂商的排他协议签到明年年底,那么这期间是不能和其他手机厂商有任何接触吗?
A:我们严格遵守和客户签订的协议,不和其他终端或模组厂进行产品对接。我们在和一些模组厂、面板厂进行技术上面交流,但也仅限于他们后面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方向,相当于在严格遵守保密协议的情况下,进行一些下游客户对接、了解、储备。主要的考虑是在进入量产阶段以后,一年的排他期间很快就会过去,如果到期再跟其他厂商接触,在时间上就会有些落后。
10、一次成型对比二次成型
Q:目前公司自己生产的UTG原片相当于自身定制,那其他厂商对于自己的UTG原片是否有要求?是必须要用国外的原片,还是国内质量稍差一些的原片也可以满足技术要求?
A:国内准备做UTG的友商,主力是采用肖特100微米和NEG一次成型的玻璃,以及康宁的原片(并非一次成型,还需要减薄)。虽然国内也有一些厂商在做玻璃原片开发项目,但是友商的后加工主力还是采用上述这些公司的原片。
Q:一次成型相较于二次成型,是否成本更优且品质更优?
A:从技术角度来说一次成型玻璃品质比现在用的二次成型的一致性会好一些,至于成本的话,现在新的生产线还未建成,不好评判成本是高是低。如果一次成型成本更高的话,需要看具体高多少,因为一次成型省去了后加工减薄工艺,成本上依然有很大优势,如果一次成型成本低的话那优势就会更大。
Q:从基材损耗来看,一次成型的基材损耗更少,是否可以理解为成本就会更低?
A:不好说。一次成型真实成本还不明确,NEG和肖特的一次成型价格很高,但不能确定是因为真实成本很高,还是由于市场垄断带来的高定价。这个价格不能代表真实成本,物以稀为贵。
Q:明年一次成型产品会实现工业化生产,如果一次成型的成本与二次的差不多或者更低,那二次成型在国内市场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A:这是我们做一次成型和二次后加工的愿望。前期从研发到一期产线建成,我们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地位,后期希望能够保持领先。之后如果一次成型成本有很大优势,并且后加工现在内部在测试新的加工技术,会比现有加工技术在成本工艺上有非常大优势。等明年一次成型和二次后加工技术实现以后,我们希望不只是保持领先地位,还能够对行业进行颠覆性引领。
Q:据您了解,目前其他玻璃原片或者二次减薄厂家有没有在做一次成型的尝试?
A:目前排除我们的优势来看整个行业不是太恰当。我们的优势是从原材到后加工是全产业链的,相互密切配合,后加工技术验证反过来是对原材的技术要求,原材的技术优化进一步支持后加工良率、成本提升,如果分开各做各的就没有这样的整体性优势,而且在成本上还会产生叠加。
11、未来应用
Q:UTG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量产公司就已经制定扩产计划,那么公司是否已接触其他的新产品规划,是因为已经有其他的UTG应用场景所以公司才有信心产能扩充吗?
A:二期扩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公司前面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技术积淀和客户合作,未来客户端一旦量产,手机产能会出现指数性增长,到时再扩产时间来不及,而且客户也会有更多其他选择,我们希望能够和客户保持长期战略合作。
二是公司不拘泥于当下的唯一客户,凯盛科技目前是两家客户的合作供应商,另一家客户现在也在全力推动折叠屏手机,后续很快就会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
三是从前柔性玻璃、超薄玻璃在行业内没有什么应用产品,所以很少会往这方面考虑,现在随着UTG产品被人们熟知以及技术的发展成熟,很多终端设备厂家就会往这方面考虑和设计。比如屏幕发声技术是我们和客户正在深入合作的一个产品,后续很快就可以在身边产品上看到采用柔性玻璃的屏幕发声技术,未来应用场景会很广。
四是在卷轴电视、穿戴产品、智能眼镜等很多应用场景中,因为柔性玻璃新材料的出现,以后的产品设计都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Q:oppo最新款折叠屏手机采用的三星屏幕,这种模式在未来市场上会成为主流或者占据较大份额吗?
A:不仅是oppo,vivo和小米后面也会推出一款采用UTG产品,他们都有计划从三星进口组件直接用在自己的产品上。
手机迭代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同步化、同质化,比如刘海屏、水滴屏、打孔屏、屏下指纹等,手机厂商对于新技术都会普遍跟进。折叠手机对于UTG的使用也是同理,oppo或其他手机厂商采用三星进口组件,就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因为他们在显示屏包括UTG上还没有那么强的研发能力,所以就先通过进口购买做出新产品推广到市场上,体现自己在跟进折叠屏技术。而我们现在的客户都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一方面自主研发,另一方面主导国产化转型。因此行业内会形成两大派别,一是oppo等厂商的“拿来主义”,等材料技术成熟以后再过渡到国产化;二是有很大研发能力的客户,采用自主技术引领国产化。
【总结】
凯盛在UTG上技术领先毋庸置疑,短期可能会因为某一基层预期落空带来大的回调;拉长角度来讲凯盛科技不止有UTG这一个产品,未来在更多新材料方向或其他领域都有很大成长潜力。

全部讨论

2022-01-02 15:13

“二是公司不拘泥于当下的唯一客户,凯盛科技目前是两家客户的合作供应商,另一家客户现在也在全力推动折叠屏手机,后续很快就会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
除了华为另一家是谁?

2022-01-02 10:44

继续持有。半年了,电梯上上下下坚持住,不就是看好

2022-01-02 10:34

技术、资金都非常重要,容不得半点失误

2022-01-05 21:54

在原片价格和华为订单这两个点上说法说法完全相反,该信谁啊

2022-01-04 12:00

麻烦请教短期莫伊基层预期落空是指什么?

2022-01-04 10:36

$凯盛科技(SH600552)$ vivo用了自己的尺寸,算是第一款大尺寸的UTG,三星之外的第一款。

2022-01-02 13:53

什么落空?

2022-01-02 13:32

长信科技也说他领先,吹牛谁不会

2022-01-02 12:48

哪个机构去调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