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充电行为分析: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现状与未来展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芝能科技出品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了推动绿色出行的关键一环。

《2023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研究报告》基于对公用充电桩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用户充电行为的最新特征、满意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01
公用充电新趋势

充电方式偏好:95.4%的用户偏爱快充,这一选择的普及反映了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下,高效充电成为普遍需求。慢充使用比例的下降,意味着技术进步正有效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充电时段调整:受电价和服务费调整影响,原本热门的14:00-18:00充电时段略微降温,显示用户对成本敏感并能灵活调整充电计划。

大功率充电普及:公桩中大功率充电设施(如270kW以上)占比虽仅3%,但其增长势头强劲,预示着未来充电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充电站布局优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充电站建设趋势,以及用户对社区周边公桩建设的高需求,体现了充电网络向更加便捷、贴近用户需求方向发展。

跨运营商与跨城市充电:超过90%的用户跨运营商充电,且近4成用户有跨城市充电行为,凸显了充电网络互联性和覆盖范围的重要性。

02
提升公共充电满意度的挑战

整体满意度上升:随着充电体验的改善,用户满意度提升,直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

充电APP与设施质量:用户对充电App的覆盖度要求提高,同时对设备电压、电流不稳定问题表示关切,显示了对充电体验细节的关注。

充电费用敏感度:超过七成用户认为充电服务费偏高,提示行业需要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寻求合理的收费模式。

充电场站管理:燃油车占位成为用户最头疼的问题,反映出充电场站管理需加强,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高峰期。

市区与高速公路充电差异:市区公共充电满意度高,而高速公路充电因排队时间长而不满意度较高,指出不同场景下充电体验的差异与改进方向。

小结

中国电车充电行为正经历快速变革,用户日益倾向于快速、便捷、经济的充电解决方案。公共充电桩的优化布局、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推广、以及充电网络的跨区域互联,正逐步缓解用户的充电焦虑,提升整体满意度。

未来,行业需继续聚焦于提升充电设施的覆盖率、稳定性和经济性,同时加强充电场站的智能化管理,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和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此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充电成本、优化充电APP信息准确度,以及合理规划充电站布局,将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