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张裕怎了?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20喜欢:5

张裕的品牌创建于1892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厂家,可谓是家喻户晓。都是上过国宴的国酒,最近10年的发展可谓是天差地别。

翻看张裕过去的财报,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毛利率持续下降,净利润快到个位数。

张裕到底怎么了?

从2011年开始,张裕的毛利率就进入了下降通道,从76%一直下降到60%。毛利率下降大概有两个因素: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萎缩。

为了验证红酒市场是否萎缩,我们可以在FnDeep.com中查阅相关数据,红黄酒市场在2011年以后就开始止步不前,甚至有萎缩的趋势。张裕公司在该市场属于龙头企业,这几年市场份额在略微下降。

作者感觉各个酒企业都有自己代表的文化、秘方与特殊的良造工艺,能够迎合13亿人不同的需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所以竞争较为良性,谁也不能替代谁。

那红酒市场为何会萎缩呢?

有人说是因为限制三公消费,那白酒为何能走出阴霾呢?有人说白酒和啤酒抢占了红酒市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作者统计了历年酒类的消费量,红酒的消费份额的确在快速被白酒和啤酒蚕食

内忧

中国没有培养本土红酒消费习惯,市场份额遭到白酒和啤酒的蚕食。特别是高净值客户转向白酒,极大地影响了张裕的利润。

外患

葡萄酒还面临着洋酒的冲击。一些相对小众的洋酒品类,如伏特加、龙舌兰、白兰地都在中国市场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喜欢葡萄酒的人,很可能也喜欢国外的烈酒。

更为严重的是,进口红酒的竞争。2000年的国产葡萄酒市场占有率为97%,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为41.33万千升,进口葡萄酒进口量为43.02万千升。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

大家普遍心中“进口商品更贵”传统认知不同的是,进口葡萄酒居然是在以低廉的价格,持续挤压国产葡萄酒产业的市场份额,大有倾销之势。

张裕的前路在哪儿?

销售

从财务上,张裕一年要花18亿的销售上,销售费用率在30%,可以说是不低了。但是跟一些著名的白酒品牌动辄上百亿的销售费用相比,又的确太少了。过低的销售费用,让其在广告媒体上曝光太少,这样可能是这一品类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张裕”这个品牌的归属权。我查了年报,股份公司每年还需向集团公司支付1%左右的商标使用费。这个感觉很奇怪,就像租房子一样,股份公司可能没有100%的动力去塑造张裕的品牌。

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个诟病的问题是张裕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固定资产太多,而盈利能力很差。2011年曾花费60亿建造张裕国际葡萄酒城。我查阅了张裕年报,张裕花了60亿建设城堡,花了30亿购买一年使用一次的机器设备。葡萄酒嘛,就采摘葡萄那会儿满负荷开工。

现在张裕每年固定资产折旧3.8亿,资本支出大概1.3亿。2023年张裕的真实利润能力应该在7.5亿左右,那多了2.5亿的折旧费是前些年种下的恶果,再等个20年估计就可以还清了。

管理层

很多投资者看到张裕5%的净资产收益率被吓到了,数据太离谱。

但是这离谱背后有历史原因的。首先张裕是一个资产负债只有18%,可以说是非常低。其次前些年浪费股东的钱大修城堡等,这些都不是经营必须的。

作者分析了张裕的必要营运资产为109-30=79亿(拍脑袋给的),所以张裕的净资产收益率在7.5/79=10%左右。10%算不上优秀,但是对于一个几乎不负债的公司,还是不错的。

从4%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看出,张裕的管理层一般,而且也不向着股东,不然手握金字招牌也不至于净资产收益率个位数。

文化

张裕葡萄酒的失败,首先是市场教育的失败。长期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培育市场,过分强调自己的舶来品属性,将自己走到了最窄的胡同,与国际的红酒企业近身肉搏。历史比不过人家,高级比不过人家,成本也比不过人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张裕。

股权

张裕集团股权有外资,有国资,也有自然人,股权结构没有绝对的控股关系。好像有外资的酒企会表现会比较差,另一个例子是水井坊。这也可能是张裕的生产销售一直西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张裕的商标权。商标理论是集团公司所有,并且上市公司的股东还是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诸多问题,利益输送,关联交易,业务重叠,同业竞争,以致多次收到证监会的整改要求,甚至是警示函。

投资人可能知道张裕品牌的价值,但是这不是你。未来即使会注入上市公司,A|B股股东肯定得大出血。

总之,张裕内忧外患一点都没有消减,反而被强势压制。整个行业的势能太弱,让大众都看不到红酒的品牌营销,更别提市场培育了。股权结构也让各个利益相关方离心离德,都想躺在这块金字招牌上吸血,但血总有吸干的一天。最后,张裕的竞争策略似乎是出了问题,中国需要一款中国的葡萄酒,而不是中国的波尔多。

最后附一张分析全图

全部讨论

在中国随便卖鸡尾酒都血赚,就不信十年二十年后中国人不认中国人自己的品牌红酒系。喝白酒不能畅饮,啤酒可以,但喝少了不尽兴,可喝多了又撑……从日韩、港澳台的发展史来看,可能与经济条件关联度挺深,不然为啥张裕在北京上海拥有不错的消费人群呢?配置了1%的仓位,你不鸣,我等你鸣

05-04 11:19

出租的房子,首先没有自己的那么爱惜。哪里用着不顺手,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更换。大力建酒庄,国外买资产,买设备等操作,懂得都懂。你还不能说他不是为了发展。希望在于,培育市场的占有率。很赞同作者对我们自己葡萄酒文化的挖掘,不比舶来品差。就像很多诸如红茶、抹茶一样,外国很流行,深挖一下,老祖宗是我们自己。长痛不如短痛,花一笔钱将商标权问题解决掉。将应用场景下沉,纸杯喝红酒、白兰地又如何!将酒庄的旅游潜力挖掘出来,说穿咯就是免费参观,免费体验,进一步培育消费者对张裕商品,品牌的认知。希望下一步新的管理层能有新气象。

把商标问题解决,资本才好运作。

05-05 10:34

个大家做一个调研:你更喜欢和张裕的葡萄酒,还是国外品牌的葡萄酒🍷?

05-07 20:55

管理层换了就行了

05-03 12:24

很专业。张裕可能确实得改革一下了

05-03 11:11

很赞的分析

05-05 18:27

很有道理!

05-03 18:44

👍baf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