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息”,空悲切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0

最近挺多人在刷着持续降息预期与各银行三五年期大额存单额度告急的消息,坦承的说,目前的利率趋势确实是,从后往前看,现在确实是高定价的了。
国内银行八成的收入来自于净息差,但国内的银行,有点半市场半计划的成份在里面。这几年整个经济体出现了过度借债的问题,银行自然而然承担起了化解过度借债的使命,于是乎,这两年银行在让利实体、稳定资本充足率和投资风险资产这个不可能三角中,压力重重关卡叠叠。
银行净息差,2022年首次跌破2%,2023年来到了1.69%的历史低位。一面是央行降息压降利率,积极支持政府的地方债化债,还因房地产价格下跌而导致不良率上升。一面则是投资消费不足,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导致的付息成本大幅增加。另一面还要满足金融临管要求,用利润填补不良,充实资本,提升拨备。低息时代,愈演愈烈。
银行获得资金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找央行借的中长期贷款,一方面是找储蓄户的存款,但从银行角度来看,央行的资金和储户的存款是竞争关系,银行更偏向于吸收储户的存款,毕竟利率相对较低,这也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力下降,只能更进一步下降以起作用,而央行的借贷利率下降,贷款LPR利率也会降,存款利率也跟着降。从这一层面看,现在的利率已经进入了负反馈,政策性利率、存贷利率、国债、民间借贷利率,全面下降。
让利实体,现在政府为了化债,发了不少的国债和专项债,这些债的特点就是,时间长利率低,而银行积极支持,加大购买。过往国债发行量的60%左右会被银行认购,2022年和2023年认购量达到80%-90%,政策性银行发的专项债过往36%会被银行认购,2022年和2023年认购量达到71%-94%,全是薄利多销的买卖。
稳健经营趋严,在现今的金融监管下,你赚的利润下来了但不良上升了,你还要切一块去充实资本,提升拨备。
投资风险资产受限,现在可能很多人最怕听到一个词,叫重新评估资产。国内的资产,四五成的底层资产是房地产,房价下行,资产重估,让本来有乘数效应的贷款,反向形成了收缩效应。例如2020年2021年很多地方为了支持企业,推出了大量的低息经营贷,而很多人进行了置换,经营贷多为三五年期限,这两年进入了续贷高峰期,而资产要进行重新评估,房价下跌,续贷额度下压,你还要找资金填补回去,这就是一个收缩的过程。
举个例子,在房价上升阶段,600万的房子可以评估到700万,贷出来500万,在房价下跌阶段,房子已经跌到500万,但只估到400万,可以贷出300万。那之前贷了500万,续期只能贷300万,那也就是说要还进去200万,妥妥的被动性收缩。
很典型的,资产端,银行进行了更多的低回报的国债专项债投资,而被动收缩了相对回报高些的贷款业务,利息收入空间压缩;负债端,储户的预防性存款往定期化方向推进,付息成本大幅增加,所以降息,降低储户的存款利率是确定性的选择。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确实不该再发3年以上的存款加大自身的付息成本,从储户的角度出发,现在能存到的3年以上的存款,那定价已经是高配了,应存尽存。
哪天银行净息差去到1.5%,会怎样呢?毕竟是个无人区,之前未曾探及过。一般银行净息差下行,银行会做大做强中间业务收入做补充,但前几年整个社会太急躁,把这块业务也给做塌房了。总之,低息时代,多心疼一下你做银行的朋友吧,前面风风雨雨,他们还没穿雨衣。
什么时候会好呢?当利率不断下降,融资成本够低,债务基本出清,市场预期好转,投资消费增加,市场贷款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净息差重新上升。只是现实是,现在才是化债的初期阶段。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