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已成立超80家平台,数据交易有哪些新动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全国已有80多个数据交易所及数据交易中心,数据资产化成今年工作热点。

文|赵艳秋

编|牛慧

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据要素、数据资产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都是关键词。从展馆上方的条幅可窥一斑。条幅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国家数据局工作的“一条主线”,并统筹推进“三个建设”,即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建设。

5月24日,国家数据局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召开了全国数据系统座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0月国家数据局挂牌之后,各地在推进改革,在三方面的进展:

基本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据工作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破局,推进建设数据产权制度,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数据安全治理等基础性、顶层性设计制度规范;研究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

各地数据局、数据集团和交易平台组团参展。比如,云南的典型案例是“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山东和成都的典型案例是数据应用于文旅;安徽的重点是顶层设计、培育数据要素生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数据要素X等。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数据局的工作重点。

而当下,在各地探索多行业、多场景下数据资产的流通方式,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大背景下,各大数据交易所和平台的动向,也非常受关注

01

数据交易怎么样了

数据交易所在数据流通、数据应用和生态培育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已有80多个数据交易所及数据交易中心,相当于每一个大中城市至少有一个。

从公开数据看,得益于腾讯等大厂,深圳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额最大,2022年11月正式挂牌至今,累计交易额60.1亿元,跨境交易规模9132万元。

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2015年正式挂牌运营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截至2024年1月15日,累计数据交易额为25.14亿元

2021年揭牌的上海数据交易所2023年交易额超11亿元,最近在设计自贸区数据跨境流动制度,与一些伙伴展开跨境流动合作。

2022年7月揭牌的福建大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亿元

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运营约两年半时间,数据产品交易额为8亿元。这也是海南与中国电信打造的全国首个政府加市场双轮驱动的全栈式数据交易平台。

与大数据交易所遍地开花形成对比,当前“场内”数据交易很少很大一部分数据交易所的交易额,属于备案制,即企业间的数据交易完成后,在数据交易所做备案。

业界人士估算,市场上99.99%的数据交易,全部是“场外交易”。数据交易所是一个全新事物,从实践看,入场交易意愿较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所有交易所也都处于亏损状态。数交所如果能将数千亿的数据交易中的10%,实现“场内交易”,来引导合规交易,将非常有意义。

目前,数据交易所在撮合交易中都未收取费用,未来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决定。数交所的盈利点来自不分合规认证和培训等。

此外,在所有数交所的撮合交易中,企业的商业数据占多数,在一些交易所中,银行相关的数据交易占据大部分份额。政府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各地归属部门不同等因素,目前仍在探索中。当下,很多地市出台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2023年11月,湖南衡阳市发布全国首个公开公共数据特许经营权交易的公告——“衡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和智慧城市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项目起始价为18.02亿元,但几天后宣布拍卖暂停。在此案例中,大家主要聚焦于公共数据定价的合理性、特许经营的合规性以及授权运营的制度完善性等。

尽管对上述案例有质疑和批评声,但业界还是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指导性意见、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流程制度体系,推动地方政府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02

数据资产化怎么经得起推敲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业界看到,数据的使用价值和资产价值是相互促进的,目前数据使用价值谈的多,数据资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因此,数据资产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大量数据局、交易平台相关人士,在会议和展台中交流取经。

2022年7月揭牌的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首个推出服务数据交易全流程交易大厅和支撑数据交易全链路的交易平台

早期,业界对数据的资产化并不清晰。在探索中,业界看到,如果有大量数据进场交易,包括政府的公共数据,亟需严谨合规、经得起推敲的数据资产化流程。因此,业界都在这方面做突破。

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为例,通过建设数据资产化生态体系,将企业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解决数据流通问题。

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当企业有数据要打包成数据资产时,企业可向数据交易所的平台发起申请。数据交易所会派专业团队,做真实性核验

这些核验有点类似软件著作权申请。不同的是,软件著作权是形式审查,材料符合标准可以发软件著作权证。而数据核验上,福建大数据交易所遵循两套逻辑,其一是形式审查,材料符合标准可获初始证。另一是交易所生态伙伴——核验机构,到企业现场做真实性核验。同时,律所也就企业主体、数据采集、存储、数据流动规划做合规性认证。经过二者的工作后,交易所会给企业登记确权

这里的确权不是物权法里的所有权,而是现有权益。“数据二十条”建立了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企业经历这个流程后,产权已经清晰,理论上就可以做交易了。

但定价仍是一个关键问题。企业如果想进一步定价,交易所会通过生态伙伴,如数据质量评估机构、固定资产评估机构,按照相关规范给出价格。这时,数据资产化流程就结束了。

各大交易所也推出了数据治理等业务,结合第三方数商,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数据治理等。

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国家数据局推动24家数据交易机构,联合发布《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倡议》。数据交易机构将推动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数据需求“一地提出,全国响应”、数据交易“一套标准,全国共通”、参与主体“一地注册,全国互信”,从而打破地域限制,逐步实现“互认互通”。

03

企业数据入表如何减少曲折

今年一季度,根据厚雪研究的统计,共有23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数据资源”入表。但截止5月14日,根据融量科技的统计,已有7家上市公司发出更正报告,主动取消了数据资源入表事项

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筹划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认为,这主要反映出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面临来自会计准则适配性和价值评估复杂性的挑战。

去年8月,财政部对外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引发企业的几大关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有着多重意义。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业界人士谈及这些意义:

其一,合规的数据资产入表,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数据入表,企业的资产会“增厚”;从入表后第二年开始,部分数据资产将做费用化处理。由此,数据资产入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有调节作用,也能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

其二,数据资产化后,对于企业投融资有帮助。比如,数据资产可以作为非货币资产,进行入股、质押等。

其三,有助于地方政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之前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遇到的“拦路虎”包括数据授权给谁、价值多少合理等,缺乏制度流程。现在,数据资产化流程,将数据盘点,通过公开作价,再由地方政府授权给比如国资企业,国资也可以用资产进行贷款。而无形资产的减值一般是10年,国资企业有了资金和周期来开展业务,这实际上是将数据盘活,对国资来说,数据入表的意义也很大。

目前,财政部文件规定,企业合法持有数据三年、价格可计量、未来收益可回流,是数据资产入表的三个前置条件。但部分前置条件,对于企业的财务人员其实是有门槛的,比如定价、未来收益等,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协助。

目前,包括各大交易平台在内的业界,在聚焦推进数据入表业务。比如,深圳数据交易所提出,数据一旦有交易,交易中的定价与数据资产入表将可关联。数智前线获悉,各地对于企业数据入表,也在紧密推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