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的狂欢或二度掀起-8月18日旧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0

刚刚,证监会回应一切!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近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情况接受了媒体采访。

废话剔除,我们看有什么实质性的措施出来。

1、吸引基民入场

1.1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鼓励产品创新。

1.2降公募基金管理费

1.3引导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比例

1.4引导公募基金加大自购

1.5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

1.6拓宽公募投资范围和策略,放宽公募基金投资股票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投资限制

节叔一句话解读:基民速来,公募放开抄底。

2、加强股市回报

2.1强化分红导向,特别推动大市值公司分红。研究分红约束机制。通过引导经营性现金流稳定的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加强对低分红公司的信息披露约束等方式,让投资者更早、更多分享上市公司业绩红利。

2.2修订股份回购制度规则,放宽相关回购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

2.3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突出扶优限劣,研究对于破发或破净的上市公司和行业,适当限制其融资活动,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

2.4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

节叔一句话解读:股利分红回购,鼓励市值管理,有奖有惩、制度保障!

3、活跃交易氛围

已宣布

3.1 降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降低股票基金申报数量要求,研究将ETF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推出创业板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制度;

下一步

3.2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

3.3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融资融券费率,将ETF纳入转融通标的

3.4完善股份减持制度,加强对违规减持、“绕道式”减持的监管,严惩违规减持行为

3.5提升交易监管透明度

3.6延长交易时间

节叔一句话解读:降费率,惩减持,保交易,延时间,全方位活跃市场。

4、鼓励机构入场

4.1放宽对优质证券公司的资本约束,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4.2实施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在杠杆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研究适度降低场内融资业务保证金比率

4.3研究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更好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要。允许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审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风险

4.4差异化监管,简化优质私募登记备案,推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4.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指数体系和指数化投资,鼓励各类资金通过指数化投资入市。

节叔一句话解读:券商、杠杆、衍生品、指数投资,统统都来。

5、其他

5.1 激发香港市场活力

5.2 跨部委沟通协调,如

5.2.1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

5.2.2促进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力度

5.2.3引导和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

5.3 T+0:还不成熟

5.4印花税:注意到了,历史上有用,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

节叔一句话解读:险资、银行理财资金,不能错过。

前面5句话解读完了一切。节叔与身边朋友交流这波政策的看法,以悲观、嘲笑与调侃声为主,不禁想起了一句箴言:

买在分歧,卖在一致。

现在的情形是什么?一波全方位的、史诗级的政策红利被释放出来了。

无论是交易成本,还是分红保障,还是市值管理,还是限制减持,还是缓发新股,还是放开杠杆,放宽衍生品,吸引机构,甚至延长交易时常。可以说无不覆盖,无微不至。并且,并非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下来。

而此时此刻,离岸市场的A50表现并不突出,显然悲观情绪依然在弥漫。市场的核心分歧在于:

活跃资本市场的措施,是不是不及预期,是不是要利好兑现变利空?

其中备受瞩目的无非是印花税。我们应该注意到,印花税并非证监会负责的范畴,而且其调整依然存在想象空间。

而一波确定性的红利+巨大的分歧=?

已经不言自明。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最利好的方向在于什么?

最令笔者瞩目的是这一条:

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突出扶优限劣,研究对于破发或破净的上市公司和行业,适当限制其融资活动,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

将市场最近的表现与政策对应:

1、破发股适当限制其融资行为。最近的次新股板块暴炒难道还是一个偶然吗?

2、昨晚三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出回购或增持公告,难道还是一个偶然啊?

3、以银行为代表的大量国央企处于破净状态。

3.1银行如果不能再融资,其资本充足率难以满足巴三协议要求,无法进行信贷扩张,与央行下半年货币政策积极充裕的定调不符。

3.2国央企如果不能顺利再融资,与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业务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不符。

节叔大胆的推测,市场只有两个交易逻辑

一是国企央企得讲政治,积极管理市值,主动推动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二是市场反而对此用脚投票,转而选择那些不容易破净、不容易破发的“茅指数”。

而当下的估值环境,你愿意相信什么?

全部讨论

2023-08-23 12:05

就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