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41喜欢:18

拓斯达文章,终于又有新文章拜读了

《让进化成为拓斯达基因》

在《自私的基因》中,里查德·道金斯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只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宿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基因才是主角。

自创业以来,有一件事是我始终在思考并努力平衡的,就是在企业发展各个阶段中,什么是应该一直坚守,什么是因应环境变化而随时应变的?

曾经尝试给出答案,例如战略需要坚守,战术随时变化,文化(如价值观)需要坚守,产品、技术、组织不断变化。最后发现,需要变化的,远远比不变的要多得多。

今年是拓斯达调整跨度比较大的一年,虽然我们每年都在转型,但今年尤为艰难。首先是原材料大涨,其次越南、印度分公司受疫情影响,同时新业务注塑机、CNC受供应链制约,在组织上也有一些调整,尤其是管理团队年轻化,还在磨合当中。这些如影随形的挑战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危机,同时也再次坚定了我们要学会在不确定中前进的信念。

2021年运行了接近半年,我们面对新赛道、新布局,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关于赛道和产品

拓斯达通过产业链的不断纵向垂直整合和横向水平延伸,已经初步实现了市场协同和技术协同,这当中也经历过产品、解决方案、模块化解决方案的交织发展过程。目前来看,产品主要服务群体在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主要应用在大客户居多。

我们目前选择的工业机器人、注塑机、CNC的三大品类,主要依托于我们的控制系统、伺服驱动、视觉算法这三个底层技术支撑,符合了5个条件——标准化、通用型、协同性、宽赛道、长周期。

主要解决了制造业的三个重点难题:

1、用工难题;

2、能源消耗和排放问题(水、电、气的浪费);

3、高端装备卡脖子和高价位问题。

关于产品,曾经持续过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技工贸”和“贸工技”的争论,可见对于经营而言,排序是非常重要的事。之前总结过拓斯达经历过三个基因进化阶段:销售基因、研发基因、平台基因。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想做、能做和可做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对拓斯达的销售基因印象比较深,那只是创业初期限制的“能做”的事。制造业本身属于微利行业,采购者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真正能让客户用订单投票的,一定是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具有差异化、性价比高的产品,或者是能根据客户实际工艺,满足或超出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的所谓客户关系、销售技巧,对于客户采购运作,基本毫无影响。销售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有段时间我们也特别强调技术,尤其是底层核心技术,从控制系统到伺服到视觉,再到IoT和数字算法,但后面发现,有了技术,如果不能结合场景,转化成产品或解决方案,是无法落地创造价值的。

文化、品牌、渠道、技术、组织,都很重要,但真正能够触达到客户,转化成价值的,还是产品和解决方案。而在产品和解决方案当中,能够规模化复制的,还是标准化的产品。所以我们决定把资源重点投入到相对标准化或模块化的产品上来,结合之前累积这么久的实际场景和底层技术,这是我们下一阶段All in的事。

二、关于数字化

经过十几年的累积,我们截至目前已经触达超过20万家制造业客户,累计成交量超过15000家,运行中的设备超过50万台以上,这些数据的价值一直没有被激活和挖掘。作为一家以提供硬件设备为主的厂商,我们把自己定义成智能装备硬件平台,自三年前我们开始在软件研发投入上发力,但在数字化运营上并没有投入太多。

自从驼驮和集成侠这两个服务平台上线后,我们真正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价值和机遇。从需求采集、销售预测、库存、供应链、设备维保,到日常运维,数字化从线下运营给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门。通过数据可视化、采集、分析、决策,我们在快速交付、品质、成本管控、优化库存,沉淀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数字化的路很长,数字化中台和运营投入很大,但我们坚信硬件只是通道和入口,软件和数据才是更有价值的未来。

三、关于人才

今年,我们在人才引进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结构呈现出四个四分之一。1/4来自拓斯达内生的成长晋升,1/4来自互联网领域,1/4来自同行业领域大牛,1/4来自C端消费品领域。我们相信跨界碰撞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基因跨度越大越优质;

二是越来越年轻化。高管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全公司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我们尊重经验,我们也相信年轻的潜力;

三是基础学历越来越高。基本都是大公司背景,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更加全面。

但年轻高学历到底好在哪里?似乎又不太说得上来。我在反思自己年轻时和现在有何差异的同时,也在观察身边年轻和年长的同事做事的差异在哪里。最后发现,除了精力更充沛,更有好奇心愿意折腾之外,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明显不同。也有很多同事年龄虽然大一些,但依然不断突破边界探索未知。所以本质上我们并不是因为年轻高学历而有希望,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年轻意味着更具可塑性,学习欲望更强,成长空间更大。但这种特质在很多年龄稍长的人身上一样能看到,而且很多岗位上,经验反而更是一种优势。那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呢?

就像我们这么多年,在赛道、产品、组织、战略,甚至文化,都在因应环境变化而持续不断地升级,企业也因此在充满危机感的同时,保持着蓬勃的活力。我曾经总结出7个要求进化闭环——环境、商业认知、使命、赛道、组织、阶段成绩、基因。最终,我们发现,只有适应环境的成长欲望,才是企业一直向上的动力源。瑞·达利欧在《原则》中说过,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

不要给现在的自己轻易下任何定义,就像5年前我并没有意料到公司会长成今天的拓斯达一样。让每天进化,成为我们的企业基因。

文/火柴

$拓斯达(SZ300607)$ 

精彩讨论

流浪者之鸽2021-06-19 21:23

感谢回复,我对兄台的分析能力还是很敬佩的,尤其是利安隆的分析十分受教,关注到拓斯达也是通过兄台的文章分享,觉得很少见这么有情怀有使命感的企业家, 值得去挖掘这个企业。 研究了2天, 对于行业,对于这个股票产生了很多疑问。 我写上面的文章的初衷不是为了打压拓斯达,而是尝试理解这个行业中股票估值差异的内在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切入了解这个行业。毕竟二元比较法是证伪的研究方法,也是我新切入一个陌生行业的研究方法,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更少的被主观偏差误导。 通过粗浅的研究我首先感觉这个行业没有预期的那么性感。虽然产业升级,机器替代人,下游需求的逻辑过硬,但整个行业的增长周期性非常明显,这主要受制于上下游影响, 从行业中个股的应收账款跟存货就能看出在产业链中的格局并不有利。 另外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工业机器人只是一个笼统概念,其下游应用领域包括众多的细分行业,客户多以定制化为主,这就造成很难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也就很难造成指数化增长。 所以目前垄断的外企的四大家族也都是10%的市占率,国产第一的埃斯顿也就8% ,而且像吴丰礼视频中所讲的,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垄断不光是研发,更多是实践中的长期积淀,工艺上的积累,所以份额上的替代难度比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突破性行业更难。更可能的路径是类似兄台所讲的精细化工行业,一个一个细小的领域去扩展争夺。线性的发展可能更符合产业逻辑。从行业发展,竞争格局上讲,我觉得定性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安全边际更高,而定性于科技行业需要更高深的能力圈加持。 从这个意义上我的本意是拓斯达目前定位如果是大幅低估似乎过于乐观, 而埃斯顿这个价位显然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圈范围。
      咱们再具体来看一下个股。 拓斯达的发展战略路径是从营销到产品到平台的战略思路。早期的狼性团队营销到实体生产注塑机的辅助设备到工业机器人 到平台赋能。其切入机器人领域也是做本体而不是做核心零部件。反观埃斯顿从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出发,向本体再尔向集成逐步过度,更符合一个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传统路径,是典型的产业链向上下游扩张的模式。 而拓斯达更像一个贴近客户的服务商,其核心逻辑似乎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去解决什么,其横向扩张的协同效应需要更高的能力圈去理解,我更能理解埃斯顿的商业模式。拓斯达的模式吴总自己也说过能不能走通自己也不清楚,就像最新文章说的,不要给自己下定义,在投资者来看可以定性为战略目标不清晰,我是倾向于相信保守主义。兄台所说的其过去几年的业绩能印证其战略,我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小型企业初创期可能主要靠长板,如果恰似拓斯达有营销的超强执行力,那么在小的狭缝中冒出头有一片天地是正常的,但后期主要看综合能力和过硬的护城河,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而拓斯达在这战略展望上给人比较飘忽的感觉。如果坚持核心技术上突破的道路,必须高研发投入比,一个细分一个企业的一城一池去争夺,坚持个性化道路,而吴总在视频中也说了,现在他们战略退回到标准化产品的定位,做工业母机也就是塑料的母机注塑机,金属的母机CNC ,然后应用自己这些年积累的高工经验为更小的小企业赋能。做母机的龙头企业也有,可以参照一下市场的定位, 做平台赋能的前景根本看不清,这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估值不确定性极强。 所以企业目前估值类似注塑机的企业。 在这点我是能理解市场给予的估值定位的(认可差异性不是认可绝对估值倍数)。
        至于 埃斯顿 跟拓斯达的研发支出 2020-2018年 ,埃斯顿 分别是 2.03 1.29 1.67 而拓斯达是 1.6 0.69 0.68 (20年数据跟兄台有出入,在于埃斯顿部分研发资本化) 其中拓斯达19年20年营收超过埃斯顿。至于可转债资金6.7用途,根据公司2020-11-27审核问询函回复的文件 4.7亿募集资金的投向中土地购置建安工程合计2.1亿。 用于实验设备购置安装2.6亿。公司似乎也不愿意放弃底层技术的研发,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还是那句话,摊子都铺开要问问根扎的牢不牢,有没有什么是只能你干的成而别人干不成的。如果你能干90分,别人80分 那不叫护城河。 所以超强执行力,贴近客户,创业思维这些事情还是不足以打动我。
          应收账款的问题,我认为是行业的通病,在前面我也提到了。 这个不能说明企业有问题,而是说明她不够性感,估值上要扣分而已。 没有更多的引申含义。 至于是不是牵扯造假啊,有没有大幅计提风险这些还没有深入研究,不能轻易下结论
          关于埃斯顿 我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看了几篇研报。从产品结构上看跟拓斯达有明显区别。 如上文所述给我第一感觉产业链路径很清晰。从数控到机器人到解决方案,全产品自产的核心战略理念给人很深印象,其产品涵盖了关键零部件(也是拓斯达的重要供应商)和本体和解决方案,这种全产业链的模式十分经典。 至于兄台说横盘5年的问题。 我不是从价格角度来看。而是从估值角度来看, 在这五年中市场适中给予埃斯顿超高的估值。18年之前100-200区间, 后期在80左右上下震荡。20年市场预期其业绩恢复高速增长,重新给予了超高的估值,我认为估值虽然在绝对值上有差异,但定性上始终给予科技股创新企业的定性,只不过情绪上从相对冷静到兴奋。反观拓斯达上市以来最高到100倍估值,后杀估值到20-40倍区间,连2020年口罩机的暴利也不能改变估值区间,说明市场对其科技属性的否定。(这里我再强调下,我的分析的出发点在于其理解市场的逻辑,而不是证实或者证伪客观事实,因为我自认没有那个能力。)
          第五点兄台的观点恰恰是我的观点, 兄台认为埃斯顿的估值主因是资本运作和投资者沟通上,这点我很赞同,我想表达的是结果,兄台说的是手段。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最终让市场达成共识的是埃斯顿的技术领先,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还是我强调的,我研究的是预期不是事实)。那么拓斯达为什么没有达成市场共识, 是手段,还是基因就不行呢?兄台认为是手段。这个无法证伪。 那么我们在客观技术先进性上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也斗胆分析一下。 从产品分类上,拓斯达更偏向集成,而缺乏核心部件的产品。 从背书上,埃斯顿有国家基金的背书。 从我浅薄的直观印象感觉说拓斯达技术跟埃斯顿应该不是一个水平。 埃斯顿是在买买买,但买的都是拥有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公司,或者为了扩展下游应用领域,其主业还是聚焦在机器人,至于是否能够整合就看公司下一步发展前景。只能贝叶斯了。拓斯达在注塑机是买了亿利达,另一个最新的并购是去年的艾佛米,向高端CNC数控领域迈进,他也在买,不过他最新的外延并购就像吴丰礼所说,标志着他们下一步ALL in 的方向是标准化产品,也就是工业母机。机器人是定制化产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战略方向已经发生了转移。 不管是数控CNC 注塑机 这等所谓标准化产品行业,周期性比机器人更强,其竞争性一点不会比机器人集成子行业低。那么技术,规模肯定是决胜的法宝,他面临的问题跟困难其实一样也没有消失。
        以上很多观点都是基于我才疏学浅的主观推演跟猜测,也米有经过详细思索。
          归纳起来观点就是说行业不是那么性感,从行业发展情况到竞争格局没有精细化工行业确定性,预期那么明确,客观属性研究难度也过高。
拓斯达商业模式我看不清楚,如果这个价位入场更多的是博取一个市场估值的提升,但要冒一个风险就是经营不稳定造成实际的风险,(其财务报表跟战略发展还是蛮激进的)其风险补偿不是那么合适。
至于埃斯顿 我觉得天花板没有想象那么高,目前估值确实让我有点望而却步。 至于行业的基本面深入研究更是超出了我的能力圈。

满纸荒唐言,博君一笑!希望能全盘否定,那就让我能得到一个好股票也增加了认知,善莫大焉。

归纳与演绎2021-06-19 13:44

定性的结论看似流畅却显得缺乏证据支撑,我提几个点反驳一下,欢迎讨论:
1.我理解拓斯达的战略和他的经营本身是吻合的,一个核心技术处于劣势的公司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工控领域后发至上,这是非常难的。你认为公司战略和本身经营没关系,可以对比一下埃斯顿和拓斯达的业绩,过去8年的营收和净利润情况不会骗人,这是最好的证明。
2.对于重经营轻研发这点,拓斯达去年研发费用1.61亿,埃斯顿1.69亿。2021年可转债募集6.7亿,其中4.7亿用于研发。
3.应收账款问题,2020年拓斯达应收账款6.93亿,占总资产的17.2%,埃斯顿应收账款7.06亿,占总资产的12.42%。大额存货问题,今年缺芯、钢材涨价的情况下,你希望企业是前瞻性看到这个现象去提前备货囤原材料,还是低库存状态然后现在拿着高价也买不到原材料?
4.你认可的技术优势的埃斯顿,2015-2020年上半年市值基本停在100亿没动的,6年也没涨。所以18、19年全是质疑,然后20、21年又都是盛赞。如果不能前瞻性的看到一些东西,观点很容易会被股价的涨跌给左右。
5.拒绝错误归因,我并不认为埃斯顿300亿的市值是因为所谓的技术实力。埃斯顿有不错的技术,但绝非顶尖,它更出色的地方可能在优秀的资本运作和投资者关系上。埃斯顿收购Cloos、收购MAI、收购TRIO,买买买是第一步,后面整合赋能发挥协同是另一个考验。另外埃斯顿给市场的预期和交流非常充分,这点是拓斯达值得学习的。在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方面,拓斯达还是一个新兵。技术不一定要自主研发,在自身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选择并购可能也是一个加速技术积累的不错方式。

流浪者之鸽2021-06-19 11:59

工业机器人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高端产品,核心技术都在国外大企业。中低端是数量众多的中小集成商激烈竞争的的传统制造业。拓斯达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看不到有突破的地方,反而将企业的战略转向做工业母机(cnc+注塑机)这种传统制造业,以及做赋能平台向虚拟化发展。 当家人吴总的个人IP打造很精彩,言论也很符合当下创业理论各种理念跟思维还有情怀上价值,但这些跟企业本身经营没有必然联系。 从战略上讲,一个后来的行业追赶者往往容易战略定位不专注, 不断进化的坏处就是容易向多元化的泥沼滑陷,容易重经营而轻研发,这点 拓斯达已经现实出明显的苗头。 从财务上看,一方面不断的融资手中大把现金另一方面吴总减持+质押 似乎有隐情, 对于减持跟质押问题的说明几乎没有,这根吴总标榜的情怀似乎有些出入。 庞大的应收跟存货也是一个隐忧。 说这些不是为了说明拓斯达是一个差的企业,他的优点也能说出很多。但是如果仅凭公司的营销号文章对于公司定性具有一个伟大企业的潜质,似乎欠妥, 而跟埃斯顿这种有技术优势的公司市场给出的估值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差距 似乎也能找到些线索。

亿安科技老散2021-06-19 15:13

股市中绝大部分人的看法,一家公司涨了怎么都好,跌了怎么都差,其实公司本身没那么大变化,涨跌更多时候仅仅是看资本选择了哪个

全部讨论

2021-06-18 16:51

有原文链接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