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业2023:重塑基本盘,比拼高质量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来源 | 深蓝财经

作者 | 王鑫

截至3月29日,A股50家上市券商中有27家正式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

整体来看,27家券商超6成实现了业绩正增长,自营业务在支撑券商业绩增长方面功不可没。不过,头部券商业绩仍以下滑为主。拿“券商一哥”来说,2023年,中信证券实现营收600.68亿元,同比下降7.74%,实现净利润197.21亿元,同比下降7.49%。

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消失了吗?其实,头部券商的业绩走势更符合资本市场的实际表现,多家中小券商业绩之所以实现了增长,是因为2022年下降过于惨烈,2023年实现了低基数上的增长。从营收、净利润体量来看,行业分化仍然非常明显。

回顾过去一年,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受内外挑战影响表现承压,证券行业经历了多重冲击,但在“金融强国”的全新使命下,各家券商苦练内功,纷纷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往后看,证券行业经历一轮基本面重塑,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提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这表现在几大关键词。

关键词1:

发力科技金融、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意味着研发投入和风险,所以资本市场的助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一年,证券公司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有效地把大量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和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股债承销方面,头部券商发挥了“雁头”作用。例如,中信证券表示,公司积极融入创新驱动战略,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合计承销规模及科创债承销规模均排名市场第一,股债承销规模合计2.2万亿元。中金公司提到,2023年服务科技类企业交易规模超3,400亿元,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完成相关股本项目交易规模超1,100亿元,包括并行科技北交所IPO等标杆项目。此外,中信建投主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及科创票据148只,主承销规模645.60亿元,华泰证券累计承销 77 单规模232.87 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在股权投资方面,多家券商成果显著。国泰君安牵头设立总规模 100 亿元的浦东引领区科创系列基金,助力 6 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华虹半导体单个项目募资 212 亿元。中信证券通过自有资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金额近100亿元,中信建投投资完成项目投资26个(其中科创板IPO跟投项目10个),投资金额13.35亿元。方正证券产业基金年内投资约 40 家优质企业,已有 3 家完成上市。

关键词2:

唱响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主旋律

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关键词,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下,“投资中国”已成为境外机构的共识,与此同时,境内机构频频“出海”。

3月22日,首家获准新设的外资独资券商渣打证券宣布正式展业。“跌宕起伏的世界环境中,我们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前景,信心从未动摇。”渣打证券在正式开业之际表示。

渣打证券的正式展业是外资券商积极来华投资、展业的一个缩影。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到达806家,2023年新增81家。目前,包括长春证券在内的8家外资机构正在排队申请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

“出海”方面,目前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9家公司披露了境外业务收入。2023年,境外业务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和中国银河,分别为94.04亿元、70.26亿元、60.75亿元、21.63亿元和20.6亿元。

尽管中信证券营收、净利润双降,但境外业务获得大丰收,实现境外收入94.04亿元同比增长14.78%,境外业务净利润 24611 万美元,几乎翻了一倍。同时,中金公司2023年境外债券承销规模同比上升2.2%至51.89亿美元,连续三年排名中资券商第一,港股IPO融资排名、QFII交易量保持市场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向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券商行业正处于出海红利期,有望获得丰厚回报,但在国际环境巨变中,也有部分券商境外业务暴露出不小风险,部分券商的经营模式亟需改变。

关键词3:

建设一流投行浪潮涌动

去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随后,证监会多次发声,将支持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明确5年形成10家优质头部机构,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政策东风下,部分券商已将打造一流投行作为公司战略发展重点。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银河证券兴业证券国金证券国元证券等众多券商均表态要打造一流投行,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

如何打造一流投行?证监会于去年11月3日明确表态将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与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做优做强,以打造高水平的投资银行机构。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证券行业和龙头公司在经营体量和业务结构方面,与全球优秀证券同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预计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在监管推动下加速落地,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4:

ESG导向成行业共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公司管理,并在实际业务中以ESG为导向,引导资源和资金进入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业,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回顾2023年,多家券商在支持绿色金融方面贡献了典型案例。中金公司全年完成绿色相关项目交易规模超6,000亿元,在中资企业境外ESG债券承销规模中排名中资券商第一,斩获ESG相关奖项19个,并不断完善责任投资机制,将ESG因素纳入投资业务流程。中信证券承销150只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共计 716 亿元,服务长江电力完成 805亿元重大资产重组。东方证券ESG 债券合计承销70.41 亿元,完成“助力三峡集团清洁能源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多个获奖项目。

推动乡村振兴亦是证券公司践行ESG的重点方向。2023年,中金公司投行业务完成乡村振兴相关项目交易规模超1,200亿元,中信证券助力脱贫地区企业发行债券并承销乡村振兴债券、三农债券融资规模729亿元,申万宏源发行服务乡村振兴债券11 只规模275.5亿元。

不过就现状而言,中国与欧美发达市场ESG投资规模存在较大差距,据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晨星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球可持续基金总资产规模达2.744万亿美元。其中,欧洲占到总规模的81%,美国约占13%。相较于欧美成熟市场,中国ESG投资才刚按下“加速键”。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