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阴道常以虚,而五脏本身就是属阴实之体,但其内却隐藏着带有开关性质的密闭管道系统,这些隐藏着的密闭管道系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实之虚,即五脏之虚,这种虚是为藏精纳血容津之用,而开关是指节流释放之用,但是一旦出现所藏之精微物质不足,这些闲着的空间就会被风寒湿等邪实乘虚而入,进而导致藏精的进一步不足(因为要想清理这些邪实实需要耗费更多的精),这就是五脏会出现的各种虚症,比如肾气虚,就是肾精不足,这个时候大家想一想,你直接去补肾气能补上吗?显然是不能的,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风寒湿邪已经进入其中,导致肾脏的藏精空间被风寒湿邪所占,故而肾精亏虚,而肾气是因为肾阳温精化气所得,即命门火的火苗太小,温度太低,肾精化气的量少,肾气自然不足,所以在假定肾吸氧气足够的情况下,肾精不足必然导致肾阳不足,肾阳不足,肾气就不足,就是肾气虚,但这个时候腰补的是肾精而不是肾气,而决定于肾精的充足与否,要取决于肾阳和脾阳的充足与否,因为肾阳不足,肾气必然不足,而肾精不足,肾阳也会不足,肾阳和肾气不足,必然导致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必然导致肾精不足,所以在肾吸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肾气足不足主要取决于肾藏精的充足与否。即油灯火苗的大小,取决于灯油(油捻子的含油量)量的多少。所谓油尽灯枯,因此精足,阳足,气必足。所以感觉扶阳派在肾精不足的情况下,一味地去用附子等热药去扶阳是不绝对正确的,因为肾精不足的情况下,你去扶阳,就是竭泽而渔,即热药服下去的越多,精化气的量就越多,但是肾精不足,最终扶了半天就是门框子都干塌了,阳还从哪里来?所以什么时候扶阳,什么时候补精,如果明白了阴道常以虚,阳道常以实这句话的道理之后,就会自然理解寓通于补,寓通于后而扶,才是最正确的有效之法。故以此看来,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所谓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但是不管通于不通一上来就滋阴更是不对。所以把滋阴和扶阳分成派系没有这个必要。中医中药的本质在于通,通是前提,所谓经络通百病消,但是化通开了(风寒湿饮痰),你又不去适时抓住战机的去补去上热药扶阳,也是不对的,而没有化通开,就去补或者是去扶阳,更是不对,所以寓通于补或者通之后去补,同步结合,待到精比较足了,才可以将重心放在加大热药的扶阳上来。服药期间,肯定是腰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