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1回复:0喜欢:0
生闷气伤阴,吵嘴斗气伤阳。那外调的方向和位置都是不同的。伤阴筋硬,伤阳损精。
肝主筋,筋是肝的外延,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精则通神,柔责养筋。阳和气不是一回事,阳气是肾精通过与肾吸至下焦的氧气相融合并通过命门火种的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去温煦肾精而化的气称之为气,而这个与生俱来的命门之火,也叫真阴之火,这个火才能称之为阳,也叫真阴之阳。而君火就是指心火,相火指的是胆中之火、三焦之火,所以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服务的指向不同,君火存在的意义就是像君子一样将自身的能量无私奉献给身体的全部,是以为全天下服务为己任,所以他是正大光明的使者,来照亮全天下,所以君火以明,而相火只是服务于相应脏腑之本身的局部位置而存在,所以相火以位。知道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也就知道了身体中的阳与气的分别与使用范围了。气是精的不同状态,而阳是火的概念,命门之火即为肾阳,这个阳点燃了精化之气与氧气相混合的气体之后,肾阳得以后天持续的长明火不灭,而这个长明火🔥持续温煦肾精化气升清,推动血液循环,形成正常的代谢。但中医实际应用之中,把这个肾精所化之气,通常也被称之为阳气,它与肾阳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黄帝内经在解释阳气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话只是描述了这个阳气的作用,而没有给出这个阳气是如何在身体中产生出来的。但指明了精化气而气养神,但精能养神的前提条件是要经过肾阳的温煦将精化成气才可以养神,所以阳气这里指的是肾阳,即命门之火才是精养神的主宰者,这句话透析出了无论是精在先天的相搏还是后天的生化中的这两个果,只有在与阳气助力而化气的情况下才能结成其果,而且阳气都是起主导作用的能量,但这里的阳气涵盖了肾阳和肾气(肾精所化之气)。翻译过来就是,有了阳才有了肾气,肾精养神和造神(生命)的生化过程才可以完成,这前半句话本人这样翻译,自觉已经很满意了。
那么后半句可以说是翻译的五花八门,甚是令我不爽,今天我给大家先解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知道前半句说的精是来自肾,而肾是主藏,藏的是精,所以一说到精只能是联想到的脏器就是肾,他是生命的先天之本,而无论先天和后天,人只要活着,就必须有精所藏,是养心神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精藏得住与藏不住与肾本身无关与肾阳有关,因为阳是肾能够得到精并能让精藏的关键前提,是制造阴精的根本性推动力量。即说明了精神与水火既济过程中,一定是大量的肾阳被消耗才得以实现,所以阳气(肾阳)是上下焦水火得以既济的根本性推动力量,否则肾何以升清呢?因此我们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上半句讲的是藏和神生神养决定于阳气;
再来说一下与柔相关的话题,黄帝内经中大概提到了柔字有66处,基本归纳起来,黄帝内经最终对柔的解释都离不开韧性,最为明确相关的一句话,就是罢极之本,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是用来形容肝藏之象的(详见注2。节选出来:“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这句话详见注2中的解释),通于春气。”经中表述和说明了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而这个罢极之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这个“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 ”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疲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而身体的柔软度取决于筋,所以黄帝内经中有云:“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故柔与筋是相关的,即人在不受外力和气候以及情志影响很小的生命的少年和青年阶段之环境下的一种气血流动状态是决定于骨正和筋柔。
那么筋柔不柔又取决于谁呢?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研究一下肝作为“罢极之本”在临床有关病症中的相关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筋,筋司运动,故由筋之运动失常而致的震颤、抽搐等症皆与肝脏有关。临床上根据肢体运动、关节屈伸状况,可以观察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如《景岳全书》所说:“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至抽搐僵仆者,皆是此症。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资,总数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挛之症。”因此,临床所见,肢体蠕动、麻木不仁、不能久行者,多属阴血亏虚,筋失所养,指应滋阴养血、柔肝熄风;若手足抽搐、全身颤动,甚或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着,多为热盛伤筋、筋失所养,治当清热凉血、平肝熄风。
1、肝应春、东方,年、日的疲劳,经过冬、夜的休养,而见精神焕发。而人体劳倦,在五脏尤伤肾,肝气是修复 劳倦损伤 之本。在“生 长 化 收 藏”,肝主生,有 生气 才能转化 藏气。生是修复疲劳之本。
2、小麦生长在冬天,性偏寒,入肝走少阳,而生发相火,相火以位,助力肝木的升清以奉养心气(生火),肝者,罢极之本,所以(生麦芽)能治溃疡。
3、生化血。胃为气血之海,是生血的主要脏腑,但肝是生化血气不可缺少的脏腑,肝中的精微可资生血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
使人体在不同的活动状态下所需血量得以调节。如人动则血运行诸经,静则归于肝脏。又如当人思维时,心所需要的血量多,睡眠时所需血量少;消化时,胃肠需要血量增加,奔走持重时,四肢需要血量增加等。这种在体内固有的一定总量的基础上各脏腑所需要量的变化是由肝藏血作用调节适应的。这一藏血作用可保证人体各部位和脏器的正常活动。肝这种化生血是生命得以持续的最基本物质。
综上所述,筋柔不柔的第一物质基础,取决于肝血的充足与否,或者换一句话说,身体上得以让养筋的柔韧性物质都是来自于肝,所以经文中的后半句中的柔不是指筋,而是指肝中所藏之血,即肝中的柔血是筋得所养的根本性基础物质,但这个柔血必须有阳气的率领才能通过循环运动至筋所在的部位进行滋养。
注1:
精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灵枢·本神》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是指父母之精;相搏,即父母精气相合,从而形成胚胎发育的基础,所以《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其“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与生俱来的。而“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摄入的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而“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藏在人体的肾脏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来发挥其生理功能,“后天之精”又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不断生长。也就是说,人出生以后,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的培育和补充,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如果五脏六腑的精满溢则下藏于肾,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指肾具有藏精的功能,而肾所藏的精就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这就是精这个中医概念之解读。
注2:
经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上焦为阳)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上焦为阳)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下焦为阴)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下焦之上的阳,两阴交尽谓之厥阴,而交尽之极一阳生,而生于此的这个一阳所生的地方,正处于下焦之上的太阳刚刚升起的地方,所以黄帝内经在这里的环境定义为阳,但这个阳的成色就是少阳,即初春的时段,故称之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