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4
为什么中医治病的时候,黄帝内经讲调心为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医治病过程中,去疾只是顺带解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是全部。因为中医治病的重点是调常,所谓调常就是先稳住身体的整个系统不要出现大问题,那么需要稳住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是调神,即首先要让我们的神达到正常,而神志正常了,无形的气机和有形的肉体问题就好解决了,说白了就是治病先调心,就是上焦;
第二就是调整胃气,即主管中焦的脾胃,只要人能正常饮食了,就能代表中焦的脾胃之气是足够用的,这是人体后天代谢能量的根本来源;
第三是调睡眠,只要人能够正常睡眠了,这代表人体的下焦是正常的,因为人的下焦主阖(合),即表示人体在夜间能够将外散的无用能量给收回来的能力;
第四是看四个棑邪通道是否正常,即,A大便代表中焦的气、B小便代表下焦的气、C出汗代表上焦的气,D对于女人来说,还要看月经是否正常。把这四个指标参数是否正常,作为健康调理的基本目标,这比起西医的化验单更为合理,因为西医的指标都是名像而不是病机的本质,西医学是在跟着外邪再跑,是不以顾及身体本身免疫力为主导的求外治疾之法,而人体的大部分疾病问题的本质都是人本身正气,即所谓的免疫力出了问题,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中医治病重在调精气神。所谓精就是指五脏的花精藏精能力,即为身体五脏对练精和藏精之有形物质的炼化与闭藏能力;气是指后天脾胃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而供五脏化精与藏精条件下的五脏之精化气的能力,即无形能量的生成能力;神就是指五脏藏神的能力,即大多数表现在心神饱满不饱满的一种外在状态,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句话说的是,阳气养神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精足,只有在精足的条件下,精能化生出充足的阳气来养神,可见阳气化生的物质基础是精,而神得养的物质基础是阳气,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神清气爽这个成语的重要中医逻辑内涵之所在了,所以气爽是神清的前提,即气是通畅的状态,神才能清,而神清的前提,气一定是保持在中正之位,而气正,代表了人身体中的精一定是处于非常饱满的状态,即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可见正气,即气保持在人体的中正之位,是何等的重要。故黄帝内经讲,中医治病,调心为上。因为调心的背后,内涵了上中下三焦的统调作基础,是精气神的全逻辑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