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4

气滞、气郁、气结有何区别


一、气滞

“滞”字本义,原指水积留不通。引申理解凡不流通的、停留的、运行不畅的都可以称为滞,《辞海·滞》注为“不流通”,并引《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句为据。由于水可化为气,气亦可化为水,水气关系密切,故用形容水流障碍之“滞”字来说明气的运行障碍,因称“气滞”。所以气滞的概念是“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中医名词术语选释》125页)

气滞可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舒、劳逸失度、怒伤闪挫、气血不足因虚致滞及痰饮淤血等病理产物的阻碍等多种因素引起。其临床表现以疼痛、闷胀为主要特点,但由于气机阻滞部位不同,又可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象。因此,气滞证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仅《简明中医辞典》就收“气滞腹痛”、“气滞腰痛”……等七条之多。气滞久而不解,由于气不行血导致血行不利而产生淤血;由于气不布津导致津液运行不畅而产生水湿痰饮。这两者是其主要发展趋势。

二、气郁

“郁”通“鬱”,其义本指植物繁盛之貌,如《诗·秦风·晨风》有“鬱彼北林”句。此外还含忧郁之意,如《吕览·侈乐》有“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句。一些与“郁”字相合的词其意多与情志变化有关,如“郁伊”为忧伤沉闷之意;“郁陶”为思念、喜而未畅之意;“郁悒”为苦闷之意等等。(详见《辞海》)

从以上与“郁”字有关字、词含义看,“气郁”当指“肝气郁”而言。因为肝类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调畅气机而保持情志调畅,肝气郁抑则多现情志症状,相反情志不遂亦常致肝郁不舒两者互为因果。因此,用“郁”字来说明肝气不舒。“气郁”一词始见于《丹溪心法》,为该书卷三所论“六郁”之一。戴元礼为之注云:“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脉涩示气滞,胸胁痛示气滞在肝,盖肝位胁下,其经布胸胁,肝气郁抑不舒病在里故见沉脉。戴注可证“气郁”与肝关系极密。这正是统编《中医学基础》不专提“气郁”而把一词拆为两字放在“肝气抑郁”、“肝气郁结”和“肝郁化火”三个术语之中的道理所在。据此,可以认为“气郁”和肝密切相关,其实质就是“肝气郁”。所以《简明中医辞典》才解释为“气郁即气机郁抑不畅,由于情志郁结,肝气不舒所致,症见胸满胁痛;脉象沉涩,治宜疏肝解郁。”(151页)

情志不遂、郁怒不解是“气郁”的主因,其病部位在肝,其病机为肝气郁抑不舒而失疏泄,其临床表现以情志抑郁,易怒,多疑敏感、胸闷苦太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为其常见症状,其中情志症状,为其所特有。“气郁”久而不解亦可导致血淤和津停,但此血淤为患主要表现在:月经不调、痛经或少腹症积;此津停主要表现在津聚成痰、痰气互结形成瘿留或梅核气。此外,气郁久还可化火,此火为患主要表现在上炎头面、炼液为痰、伤阴动血三方面。津停、血淤、化火三端是“气郁”的主要发展趋势。

“气郁”、“肝郁不舒”、“肝气抑郁”,从上文所述可以认为此三者是同义语。应当指出的是:它们与“肝气郁结”在程度上、临床表现上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已故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先生论肝时指出“气为用:①气太强则横逆,为胸胁胀满,精神易于激动(即一般所说的肝气)②气不条达,为忧郁不欢,精神萎靡,多悲观消极(即肝郁)。”(《谦斋医学讲稿》3页)秦老说的两组症状便是“肝气郁抑”的典型临床表现。而“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除见上述症状外,还应兼见一些有形的病变如“梅核气”、“瘿瘤”等。正如统编《中医学基础》119页所写“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善太息,胸胁或乳房少腹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脉弦。或咽中如梗,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或见颈项瘿瘤,或见腹症部症瘕。”由此可见肝气郁后加一“结”字,并不是为了美丽词藻、读来上口,而是有其所指病理内容的。考“结”字本指用线绳等物打结编织之意,如《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之句。引伸理解凡凝固凝结、屈曲盘结者均有“结”意存焉。医学上应用“结”字多与有形者相连,如“燥屎內结”、“结核”、“结石”……所以,肝气郁结的“结”字并非虚设,而是实指“瘿瘤”、“梅核气”(患者自觉有形)、腹中“症瘕”等有形病变而言。可否这样理解:“肝气郁结”等于“肝气郁抑”症状加上肝经所过位的有形病变?“肝气郁结”是“肝气郁抑”的发展,两者有关而有别,故不能等同互指?

三、气结

《素问·举痛论》指出“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据此,“气结,指脾气郁结”(《中医名词术语选释》127页)。可见思虑过度是“气结”的主因;“脾”是其主要病位;脾气运化不利是其主要病机。其临床表现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乏力。或见湿聚、食积等有形病变的症状。“气结”久而不解可导致脾胃运化、受纳腐功能低下,气血化源不充而使气血津液虚亏。这是其主要发展趋势。

四、三者异同与联系

气滞、气郁、气结之间的区别,从上文所述的各自成因、病位、临床表现和发展趋势相较中不言自明,故无庸赘言。

三者相同之处,亦只简要提示如下,但应注意同中有异。从总的方面说,三者均属“气”的运行障碍所表现出的病理过程;从病因看,虽“气滞”成因广泛,但与“气郁”、“气结”一样,亦有情志异常因素在内;从临床表现看,疼痛、胀满是其共同见症;从病变过程看,初起均为无形之气病,进而均可累及有形之津血为病。

“气滞”可括“气郁”、“气结”在内。因为“气滞”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它可以在多个脏腑或部位发生,从而表现出多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的证候,所以“气滞”较另二者所括范围广泛。因此,气滞在肝则为“肝气郁抑”(气郁);气滞在脾则为“脾气郁结”(气结)。此外,“肝气抑郁”和“脾气郁结”既可分别波及其他脏腑或相关部位,又可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多种“气滞”证。这些便是三者的主要联系。

结语

本文从有关字义、病因、病位、临床表现、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对“气滞”、“气郁”、“气结”的各自含义、三者异同及相互联系问题谈了粗浅看法,并附带说明“肝气郁抑”和“肝气郁结”有关而有别,不应通用。由于这本不是什么重大疑难问题,才常被忽视,于是由易而转难,成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启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待一些初看似易、异同相兼的问题尤当细辨,要注意易中见难、同中求异。此外,古医籍中的遣词用字都有严格地选择,因此对于一些疑似难辨的词语,从字的本意入手分辨,不失为解决这类问题之一助。

 


~~~~~~~~~~~~~~~~~~~~~~~~~~~~~~~~~~~~~~~~~~~~~~~~~~~~~~~~~~~~~~

朱丹溪汲取各家之长,首次提出“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的“六郁”学说,见解独到,系统的对郁证加以论述并自成体系。


六郁之脉象 

据《丹溪治法心要·郁》相关记载,郁脉皆沉。

郁证多见气血不顺,则脉象不平和,根据气、血、痰、火、 湿、食的不同[2] ,而有涩、细、滑、数、缓、紧的不同。


 《丹溪心法·六郁》有六郁脉象的论述:“气郁者……脉沉涩;湿郁者……脉沉细;痰郁者……寸口脉沉滑;热郁者……脉沉数;血郁者……脉沉;食郁者……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


气郁脉:气郁证脉象多沉涩。造成脉沉涩的原因有很多,朱丹溪认为不外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如《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水谷之精……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格致余论·涩脉论》:“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亦见涩状”,“形肥味厚,且多忧怒,脉常沉涩”,《丹溪治法心要·翻胃》:“有气结者,其脉寸关沉而涩” 。


湿郁脉:湿郁证脉象多沉细。沉细脉主寒或体虚, 而不知细因湿,沉因郁,沉细脉实为湿郁的表现。 

痰郁脉:痰郁证脉象多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