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投资严彬:当前的VC投资,“接地气”是第一要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孙子兵法·形篇》中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这一句或可理解为“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当下创投行业整体面临“募资难”“投资难”“退出更难”问题、一级市场处于低谷期的大背景下,“思危、思变、思退”的前置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风险投资的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VC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怎样的?投资策略和逻辑如何应时而变?怎样看待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

本文谨整理摘录国金投资管理合伙人、沙丘导师严彬在沙丘黄埔12期课堂5万余字演讲中可公开内容之精华,旨在洞察VC行业发展现状,分享多年积累于投资一线的深刻体悟——

01 我们不再追求超额回报

1999年读大学的时候,PC互联网时代创业之风乍起,我开始接触风险投资行业。本质上看,风投是股权性质的投资,秉承的是“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更多关注相对早期的项目。

2009年,创业板开板,万众瞩目;到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个投资市场的火热程度一浪高过一浪。

从投资方式上讲,风投以股权的方式参与,通常占公司股份的15%至20%,但并不取得企业的控制权。近几年,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5至20已经变成了理论上的数字,一些比较抢手的项目,关注度高,可能我们只能分到10%,甚至5%,抑或更少。

从投资期限上讲,对VC来说,基金的存续期至少也是7年;陪跑企业成长,则一般也要10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10年算是一个衡量标准,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成长期。PE则三五年就可能实现退出,甚至更短。

从投资目的上看,我们当然追求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投机构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退出,实现股权的增值。但随着商业环境、创业土壤等的不断变化,我们对“超额回报”的追求或许只能停留在昨天千倍百倍的“造富神话”里了。对创业者来讲,事情本身是更难做了,他们对资金来源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得挑剔起来。“投资人和企业家有时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这句话不无道理。

相较于PE阶段有很多成熟的发展数据支撑,从投资决策上看,VC的不确定性肯定更大一些。我们需要看人、看行业、看方向、看项目本身,有的时候,必然还要掺杂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投资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在一个好的项目面前,常常也会失效。

早期,国内的风投机构并不多,要讨论些事情,“坐一桌基本够了”。2005年,外资开始进入,到后来,美元基金占比一直相当大。近年来,趋势发生变化,人民币基金逐渐走上舞台中央。单从资金的规模化上看,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多的。

VC所能投资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中,国内很瞩目的投资案例大多发生在TMT领域。近年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一板块也再次焕发新的活力。2015年开始,又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着企业互联网转变,以至当下,科技创新成为创投圈一个最大的主题。

我们会发现,“风口”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从投资人的角度看,追逐风口的风险很大;横跨到自己不熟悉但热门的领域去投资,风险尤甚。

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也是近年的明显变化之一,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可转债、夹层融资等。

02 “接地气”是第一要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家族办公室、CVC等。

在以美元基金为主的那个年代,人民币是不好融资的。后来大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逐渐提高,情况好转很多。到今天来看,“国家队”又成为人民币基金的绝对主力之一,有国资背景的母基金规模也越来越大,社会性的LP反而少一些。

我也聊到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像“硬币的正反面”。有些创业比较成功的企投家,刚刚做投资的时候,看见项目团队困在某件事情上,恨不得自己撸起袖子跳进去干活。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我认为投资人有个行事原则是“帮忙不添乱”。钱投进某个企业,和企业一起成长,投资人不好做过多干预。

在筛选项目的心态上,我认为,投资人也应该逐渐“接地气”,只盯着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项目,往往会忽略更多元化的机会。

举一个案例。现在新能源汽车是很火的赛道,我们就发现,如此多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后来我们找到一个刚好在做这件事情的团队,他们把这些废旧电池做了集合处理,加了光伏面板,出口到非洲的欠发达国家,用作小型的家用发电机。这个团队不仅发现了这个机会,而且发展得很好。

再比如现在互联网的现状,想打造一个像腾讯阿里京东、字节跳动那样的新生态和新平台已经基本不可能了,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有的平台做一些延展或配套的服务呢?答案是当然可以。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谋求百倍千倍的回报,很难;但是借助这些“庞然大物”,打造一个十倍二十倍回报的项目,还是很有机会。

最近,硬科技赛道备受瞩目。我观察到一个变化,过往几年的投资活动,发生在北上广深的占多数,以至于投资人出差聊项目的时候,全程的差旅过得很舒服;但是现在,我们要到江西或者广东的某个工厂,去看这些下沉到小城市的企业,他们同样把新技术运用得非常好,但实际上也在要求我们投资人,做到越来越“接地气”。

眼下,技术的发展逐渐走进深水区,投资这些赛道,就对投资人的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过往我们聊的是商业模式、供应链,甚至看和企业家眼缘够不够就好;现在,我们去跟一些人工智能科学家、芯片开发工程师去聊,几个专业的问题问出来,就会发现,我们作为投资人,在这些专业领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避免在自己和看得见的大趋势之间,出现知识断层。

03 这本是一场概率的游戏

谈到投资策略及逻辑,结合当下的现状和变化,我认为,首先,投资人和项目团队要有“坚守”意识,不能盲目地追风口。在面对一个火热的赛道时,一定要做到“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特别是在VC阶段,团队、财务等都不太完善,某一板块必然存在短板,也是我们所说的“缺陷型投资”,这就要求我们在调研方面更加细致。如果你追求完美,那就不太适合做VC阶段的投资。

相反,当我们决定好要对一个早期项目投资的时候,就要“快准狠”了。因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

这里也必须谈到“坚守”二字的重要意义。上文有提到,相比PE,VC是一个更加漫长的陪跑过程。时间线拉得越长,当中发生的状况就会越多,当大量的事件叠加到一起,导致风投本身就是一场概率的游戏。所以,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坚守赛道,坚守企业的发展周期和必要过程。拿创新药举例,一期、二期、三期,到临床阶段等等,这是创新药上市的必经过程,必然导致陪跑时间是长期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客观条件,而去一味追求“短平快”。

再谈到“退出”,无论对GP也好,LP也好,都是重中之重。结合过往的经验,我投资感悟之一便是,在决定投资的那一刻起,就需要预感到这个项目的退出方式。变数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先有预判。记得2000年,听宏基集团旗下之风投机构“智基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陈友忠在一次演讲中提问:大家进电影院看电影,最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答:找“安全出口”。道理正是如此。

做早期投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是最早和创始团队接触和沟通的一批投资人,非理性的链接更丰富。所以在退出的时候,我们掌握好和团队的沟通方法,会更容易退出来。

总结来讲,当我们作为早期投资人,进入一个企业,跟着创始团队和项目一起成长,苦与乐、生与死,我们都共同地完整地经历着。其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是VC投资无与伦比的魅力。

04 选择大于努力,且远大于

做风投,须耐得住寂寞、抵制住诱惑,有自己认定的坚守。有时候我们也充当着“倾听者”角色,企业家说“现金流要断了,明天发不出工资”等等对困境的抱怨,我们风险投资人有责任给予倾听和陪伴。投资者与创业者,当真是一体两面!所以,对企业家的选择,比项目的后续发展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家能跟我们更好地配合,走好创业这条曲折的路?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如卓越的领导魅力、敏锐的洞察力、高效的执行力、持续的学习能力、愿意分享等,都是企业家比较重要的基本素质。

其次,从心理素质上看,自信自主、强烈的创业意识、坚定的毅力、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是绝对必要的。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很多地方在封控,我们提出“要做好半年内没有收入”的心理准备,有些项目团队相当焦虑,动荡不断;但有些心理素质强大的创始人,就带领团队比较完整地挺了过来。

另外,一些关键的职业素养也要具备,甚至要放在第一位,比如诚信的品格。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融资规模逐步扩大,创始人愿不愿意跟投资人、合作伙伴、员工团队等兑现承诺、愿不愿意“共赢”,是很重要的。

相反,VC投资这个阶段本来就会存在“缺陷型”项目,如果创始人缺乏商业经验、没有专注力、不诚信、财务规划不相对完备,就很容易导致这笔投资以失败告终。

退出时机和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来讲,项目类型不同,退出策略也有所差异。根据行业情况、企业业绩情况,选择不同的资本市场上市,是IPO的退出方式;利润好但受政策约束或受规范性约束的项目,会选择产业链相关行业并购的退出方式;发展动力不足,难以资本化退出,会选择转让或回购退出,以期达到控制风险和收回成本的目标;而针对经营不善、无力回天的项目,则会进行清算退出。

最近我和几个00后的“小朋友”聊过。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传递出“躺平”的观点,仿佛“躺平”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多变的环境中谋生的一种新智慧。2020年以来,千行百业确实都在经历着周期化的挑战,我时常鼓励我的团队:做最坏的打算,做最积极的应对。现在还要再加上一条,“坚决不躺平”。整体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新老机会交织在我们周围,“Long China”,相信自己,相信团队!